2020-02-02
本站
来源:中旗网
浏览人数:5673
01 一组珍贵的战地照片 1943年早春,炮火摧不毁的春天已悄悄来到华北,来到中国人民与日本法西斯殊死肉搏的晋察冀战场。此时,晋察冀边区第1届参议会在边区政府所在地一一河北省阜平县温塘村召开。 ▲民国时期出版 中国抗日民主根据地晋察冀边区详图(悦园藏品) 担任冀东军区宣传科长、组织科长的青年记者、诗人雷烨,光荣当选为第一届参议员。他代表冀东万千选民,风尘仆仆地从长城外赶来参加边区参议会。冀东广大人民的胜利、痛苦和希望,从他洪亮的发言中传达到大会,引起了全场瞩目,获得热烈的掌声。 雷烨(1914-1943) 更引起强烈反响的是:作为一名优秀的前线青年摄影记者,他用那架当时尚不多见的德国徕卡照相机,拍摄了上百幅极其珍贵的战地照片。这是他4年来足迹遍及长城内外的乡村、山野,呕心沥血真实地记录下日本法西斯的暴行,以及冀东子弟兵突破日寇和伪满国防线,转战长城内外收回失地、光复山河的动人画面。 ▲1940-1942年间雷烨摄影照片,背面有编辑人员加上的注解 (悦园藏品) 【悦园共藏有21张原版相片,其中12张为《晋察冀画报》悼念雷烨牺牲专刊中发表的原作】 这些照片引起当时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家影像资料媒体《晋察冀画报》全体同仁极大兴趣。特别是当时担任《晋察冀画报》社长的沙飞更视为至宝,要求雷烨把照片留给报社,专门在《晋察冀画报》上出版专辑。 ▲1943年出版的《晋察冀画报》 (悦园藏品) 雷烨慨然答应,决定暂留下来,利用会议开过后的一段空余时间,把4年来的战地摄影资料加以精心整理,注解上详细说明,并且应沙飞之请,准备撰写一长篇纪实文稿,对冀东抗日战争进行全面报道。他来到画报社驻扎地——河北建平县(今平山县)的一个僻静的小山村曹家庄,住在农民的破房舍里,夜以继日地潜心工作。 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02 然而,在冀东战场,危险无处不在,太阳旗正挟裹着火药和血腥的气味扑向这个山寒水瘦的小村落。 1943年4月19日深夜,雷烨刚刚完成照片选定和说明编写,突发敌情,数百名日军自南而北朝曹家庄方向奔袭。画报社社长沙飞立即通知雷烨带领两个警卫员率先转移。 他们3人早晨撤出曹家庄,走到该村北边一个叫南段峪小村子,没想到遭到日寇突然袭击,战斗中,雷烨被流弹击中负伤,为了不拖累同志,他让2个警卫员先走,自己留在原地还击,以便吸引住敌人的注意力。 两个警卫员含泪走了。雷烨躲在山岬凹陷处,用手枪朝冲上山坡的敌人不住射击。终因寡不敌众,身上受伤多处,鲜血直淌。眼看敌人已一步步向他逼近,于是他迅速把身上携带的文件全部撕毁,把心爱的照相机、自来水笔和望远镜忍痛砸碎,不让敌人拿到任何一点有价值的东西。 ▲雷烨所用德国徕卡相机同款型号 1938年出品 枪膛里只有一颗子弹了。敌人已疯狂扑到他身边…….这时,他从容地举起手枪,对准自己的头颅,为了保全崇高的革命气节和一个中国人的尊严,用最后的子弹结束了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 ▲《晋察冀画报》社支部书记赵烈写在雷烨遗物活页夹子上的日记,以纪念雷烨 雷烨牺牲了。然而,由于雷烨走得实在太匆忙。再加上当时条件的限制,竟没有人知道雷烨的身世、籍贯、家庭、亲友的有关情况,甚至他真实的姓名也不为人所知。只是在墓碑上写着“雷烨烈士之墓”几个大字,没有其他相关的碑文。 60多年过去了,雷烨默默无闻地长眠在华北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之中,没有任何亲人前来祭扫。 在这个世界上,雷烨烈士是否真的没有任何亲人呢?雷烨,到底又身世如何呢? 03 消失的“项俊文”,重生的“雷雨” 上世纪90年代,在江南之地,有一位叫项秀文的老人苦寻哥哥项俊文,也已经历了60多年的漫长岁月。他能凭借着找的,只有哥哥的一张照片,以及两封信件。 ▲1934年项俊文、项秀文、项秀华兄妹在家时合影 项俊文,1914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孝顺镇后项村。父亲早早过世,项俊文从小好学上进,考取了当时的省立第七中学(金华一中前身),到金华城里读书。然而才读完初二,母亲病故,只抛下五个幼小的儿女,作为长子的项俊文不得不辍学回家,挑起养家的重担。此后,他种过田,当过土地测绘员,也担任过小学教师。 项俊文为生活辛苦奔波的同时,仍注视着时事,日寇的猖撅,国难的日益深重,使他心急如焚,热血沸腾,经常教弟弟项秀文唱《国际纵队之歌》,《松花江上》等歌曲,表达对献身于西班牙的国际纵队勇士们的崇敬;向往奋战于冰天雪地的东北义勇军。他在1934年给挚友许为通的信中表示:自己“不会于这世界上空跑一趟”。对好友严金明讲:“我要出去闯一闯,找一个既可以读书又可以工作的地方”。 1936年,项俊文曾赴上海“补习”数月,接触并了解到“左联”等进步作家和革命文艺。1937年底,杭州沦陷,大批文化工作者、共产党人聚首金华。通过严金明好友周伯皆介绍,他去义乌桥亭拜访了左翼文学家冯雪峰,作了长谈。听了冯雪峰等人的经历,项俊文知道,他们都是从革命圣地延安来的,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并且他立即付之于行动。 1938年春夏之交,已经是“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一员的项俊文,在安顿好弟弟妹妹之后,把家里仅有的一幢祖屋典卖,得100银元作为路费,出发前往延安。6月,他途径武汉,给好友许为通寄了一封信,署名为“雷雨”。这时候的他已经意识到,革命者需要隐藏身份了,为了避免牵累家庭,他采用了化名。 就是这封信上的“雷雨”,令受项秀文之托寻找项俊文的河北石家庄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高永桢想到了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里的雷烨烈士。而后来的考证也证明了这个想法是正确的。 1938年6月开始,普通人“项俊文”在中华大地上消失了,一个全新的抗日战士“雷雨”(与“雷华”、“雷烨”、“朱靖”等都是项俊文发表文章和照片时常用的笔名———编者注)的名字,不断出现在陕北和晋察冀边区的媒体上。 相机纸笔作刀枪 04 到达延安后,雷烨入抗日军政大学第4期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擅长文学写作和摄影,兼任了各报刊特约记者和通讯员。1938年8月1日,延安抗大举行“四期毕业欢送大会”,毛泽东出席并致训词。雷烨撰写的通讯《创造抗战突击队员的斗争——抗大献给抗战一周年的礼物》、《抗大同学毕业上前线》及拍摄的毛主席致训词等照片,先后在《新华日报》发表,并配发了毛泽东题词《继续努力以求贯彻——给抗大第四期毕业同学》、《学好本领上前线去》。 ▲1938年9月1日出版的新华日报,刊登了雷烨的通讯稿 1938年12月,他被八路军总政治部选录并任命为前线记者团晋察冀区组组长,后来担任北京市副市长的范瑾(俞正声之母)也曾是这一组的组员。 雷烨于12月下旬抵达晋察冀边区,受到聂荣臻司令员接见,并与之合影。这是雷烨留存于世极少的几张影像之一,同时也是雷烨确定为项俊文的证据之一。 ▲1938年12月雷烨(左一)收到聂荣臻司令员(右三)接见并合影 (悦园藏品) 1938年底,受《抗敌报》总编邓拓所托,雷烨写了《谈延安文艺工作的发展和现状》,在《抗敌报》1939年1月1日至28日分十期连载。 1939年5月,雷烨主动要求随军挺进冀东抗日前线,在最困难和险恶的环境中,从事新闻采访工作。1941年起,他先后任冀东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组织科长。随军转战在长城内外、滦河两岸及热南伪满边境,拍摄了很多珍贵的战地照片,真实地反映了冀东军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英雄事迹,记录了日军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的累累罪证。 ▲1941年雷烨摄影照片 (悦园藏品) 背面注解:哪一具是自己的亲人? 说明:1941年1月,雷烨拍摄了一组反映日寇残忍暴行的照片《潘家峪大惨案》,这是其中一幅。惨案的幸存者在寻找辨认亲人。 1941年1月25日晚,灭绝人性的侵华日军包围了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村,对手无寸铁的村民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230名同胞遇难,其中包括600多名妇女儿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潘家峪惨案”。而第一个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惨案现场记录并报道的,就是雷烨。 雷烨不是专职摄影记者,但是他的诗人属性,艺术才能,让他的照片富有极大的感情,充分体现了“欢乐或者愤怒”,比起专职毫不逊色。1942年他在塞外山林中拍摄的《熊熊的篝火》,以及《战斗在喜峰口附近》等作品都是思想性艺术性兼优的,被认为是我国抗战时期的摄影佳作,至今仍经常为画刊或展览所采用。 ▲1942年雷烨摄影照片 (悦园藏品) 背面注解:熊熊的篝火 说明:由雷烨摄于1942年,1943年5月首刊于《晋察冀画报》第3期。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多种展览,收入《革命战争摄影作品选》、《人民战争必胜》等多种画册。 ▲1942年雷烨摄影照片 (悦园藏品) 背面注解:一九四二年端阳节战斗中,子弟兵在喜峰口附近向敌人阵地扫射 说明:“喜峰口”是伪满边界的重要隘口,这里曾是国民革命军与日本关东军“喜峰口战斗”的战场,远处是巍峨的古长城。此张照片为《晋察冀画报》1943年5月第3期“冀东区子弟兵”专页的“图1” ▲1942年雷烨摄影照片 (悦园藏品) 背面注解:冀东区政治委员李楚离同志与平北十团团长王亢同志,团政委吴涛同志会合于长城之白马关上 说明:“白马关”是伪满边界的军事要塞,此幅照片生动地再现了八路军将领攻破伪满边界要塞的胜利姿态。为纪念雷烨的壮烈牺牲,远处白马关长城上的敌楼被亲切地称之为“雷烨楼”。此幅照片为《晋察冀画报》“冀东区子弟兵”专页的“图2”。 05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雷烨牺牲后不久,1943年5月18日,新华通讯社发布雷烨同志传略,刊登在当天的《晋察冀日报》上。《晋察冀日报》同时配发了该报社长、总编辑萧斯(邓拓)的文章《恸雷烨》,副社长、副总编辑舒予(张致祥)的文章《悼雷烨同志》,同时刊登了雷烨诗歌遗作《滦河曲》,组成了悼念雷烨专版。5月22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冀东分区组织科长雷烨同志壮烈殉国》的消息。 邓拓在《恸雷烨》中,回忆与雷烨的交往: “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你突然出现在我的门前,意外的喜悦使我忘记了要说的话,灯前,坐下来,看你的风度那样的雍容,更胜于常年,畅谈塞外风云,夜深始去,从此我们又得较多晤谈的机会。冀东人民血肉的斗争,从你的笔尖和口头带给我们。在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聚会中,每个人听到你的报告,没有不感奋得浑身激荡着热潮。” ▲邓拓书《六祭军城》133.5×65cm;27×65cm (悦园藏品) 释文:“朝晖起处君何在,千里王孙去不回。塞外征魂心上血,沙场诗骨雪中灰。鹃啼汉水闻滦水,肠断燕台作吊台。莫怨风尘多扰攘,死生继往即开来。” 题识:《晋察冀日报》战友顾宁烈士于一九四三年在冀东壮烈牺牲,余作此诗哭之。时值边区反扫荡胜利归来,余复有诗云,太行北峙壮玄黄,群叠奇峰上碧苍。峦气未消操大野,兵氛才过砌新墙。秋风处处忙收获,春雨年年乐垦荒。自是人工天可胜,今凭铁手保家乡。今录赠傅克同志留念,邓拓。 钤印:邓拓私印、左海飞鸿 《晋察冀画报》1943年5月第3期出版了纪念专刊,发表冀东军分区政委李楚离文章《悼雷烨同志》,刊登了雷烨的51幅摄影作品以及歌颂滦河两岸人民和子弟兵的诗作《滦河曲》、长篇通讯《我们怎样收复了塞外的乡村》。这51幅作品和雷烨的其他文字、摄影作品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浴血抗战史料中极为珍贵的一部分。 ▲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晋察冀画报》影印集 (悦园藏品) 说明:“冀东区子弟兵”专页组图出自《晋察冀画报》纪念雷烨专刊,为雷烨所摄 2001年9月,项秀文终于找到并确认了失踪的哥哥项俊文就是烈士雷烨。这一长达60年的寻亲事迹引发轰动,包括《河北工人报》、《杭州日报》、《羊城晚报》、《解放军报》、《中华新闻》、《石家庄日报》、《金华晚报》等十多家报纸;《摄影文史》(北京)、《文史精华》(河北)、《党史博采(河北)、《名人传记》(河南)、《东南烽火)(浙江)、《春秋)(金华)等十多个刊物;《瞬间》(河北保定电视台拍摄的)一一中国红色摄影史全程大型文献记录片等介绍雷烨事迹及亲人寻找雷烨的过程。 2003年4月9日,金华市金东区人民政府作出《关于雷烨烈士即项俊文同志的决定》。4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了《项俊文同志革命烈士证明书》。2014年8月29日,纪念抗战胜利日前夕,雷烨入选民政部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金华地区仅他一人。 ▲革命烈士证明书 ▲项秀文主编并签赠的《雷烨纪念集》 2005年出版 (悦园藏品) 英雄不问出处,英雄必有出处!后人永远不会忘记为祖国牺牲的英雄们。谨以此文,纪念雷烨!
黄苗子题签:邓拓同志手书诗轴。傅克珍藏。苗子署贉,癸亥(1983)春日。
吴作人题诗塘:移灯评字画,对语见丹心。寒夜燕山雨,犹如隔世音。傅克同志嘱书,此邓拓同志遗墨补诗塘。一九八○年,作人。印:吴作人
黄苗子题边跋:笔底风雷意气豪,三家村有斩妖刀。焚香载读懐人句,激起胸中万丈潮。傅克同志属题左海同志遗墨。癸亥(1983)春,苗子敬书。印:苗子、黄生
来源:悦园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