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忽培元:《我想延安·苍生三部曲》出版前言

  • 时间:   2019-11-28      
  • 作者:   忽培元      
  • 来源:   义耕堂主人     
  • 浏览人数:  1826


【按语】拙作《我想延安·苍生三部曲》之第一部《群山》自1995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首先出版发行以来,已经修订再版三次。特别是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作为党史文艺三部(群山、长河、浩海)合集出版后,引起文学界和广大读者更大反响。《群山》曾获中国优秀长篇传记文学奖,并先后被列为文科大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和改革开放四十年优秀文学传记。重庆大学研究生院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被选为“我最喜欢当代作家十部作品”之一。现在公开号连载,以享读者。

有的文学评论喜欢给作品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比如红色、绿色、黄色、黑色等,还有的标上各种题材限定的名头,这也许是归类和某种“出新”的需要,但就作品本身而言,往往与这些“标签”关系不大。因为好的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是特定时代及其典型环境中时代风貌与人物个性的结晶呈现,因此任何的人为划定及其主观命名标签,都是蹩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群山》不仅仅是一首真切的“红色歌谣”,而且是光明与黑暗抗争博弈年代里,生命沉浮悲壮与波澜壮阔社会的历史呈现。


出版前言

——深切怀念马文瑞同志


 苍生三部曲: 《群山》、 《长河》、 《浩海》终于完成了。从开始动手的1991年到今天,断断续续用了20年时间。那时我才30多岁,正是血气方刚,整天不知道什么是劳累,白天采访,晚上整理笔记、构思推敲提纲,忙得昏头昏脑,自觉乐在其中。

四年后,《群山》完成,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先行出版。1996年9月,出版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发式。文学评论界、党史学界的专家和几十位德高望重的西北老革命到会祝贺,引起较大反响。全国各大媒体都作了报道。此后十余年间,不断有专家学者写文章评介,报刊陆续发表评论百余篇,工人出版社结集出版了 《群山回响》一书。有的说是“新历史小说的成功实验”,有的说是“红色传记的经典之作”,遂获全国五年一评的优秀长篇传记奖,列入北大等文科大学学生指定阅读书目,先后被改编为电视剧本和连环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中国解放区文艺研究会和陕西省作协还先后两次在马老的故乡陕北榆林、延安联合召开了专题研讨会。著名作家、评论家百余人参会。刘白羽、贺敬之、李若冰、阎钢、王巨才、严昭柱、马莹伯、郑恩伯、肖云儒等写文章或致函评论。何西来、陈忠实、周明、王维玲、白烨、刘润为、余义林、张洪溪等都有长篇发言文章。也就是榆林会上,许多同志说,“希望培元尽快写出续篇。”介绍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恩师刘绍棠先生三次来信叮嘱我:“无论工作多忙,都不要放下手中的笔。这对我都是鼓励鞭策,但压力也不小。因为当时已经在延安任职,工作异常繁忙,很难潜心投入创作。但在工作之余,我仍然注意搜集资料,坚持不放下手中的笔。好在1998年,有了到中央党校学习的机会,我就紧紧抓住这半年时间,废寝忘食地完成了《长河》第一卷,此后回到工作岗位,又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第二卷(初稿)。《浩海》则是在大庆工作的四年中构思完成初稿的。以后回到北京相对安定下来,坚持早晚加班加点、双休日也不休息,其中甘苦惟有自知。许多朋友都说,你得赶紧跑跑自己的正事了,我却从未动摇写作。始终觉得,这才是我一生要完成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因为其中寄托了我太多的真情实意。

2011年5月,完成《苍生三部曲》全部的文稿后,又用半年多时间从头至尾认真梳理和润色一遍,我这才敢说,这套书超出了一般个人传记的容量和写法,是把中国革命、新中国建设与改革开放作为描写对象的文学叙写。正如起初为自己确定的目标那样,其中努力塑造了群山般的群众、英烈和前辈,描述了新中国和平建设长河般的跌宕曲折,也展现了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我国改革开放浩海一样激荡壮阔的时代风云。而传主马文瑞,作为这三个重大历史时期的ー位重要的亲历者,则无疑起到了贯穿始终的主线作用。至于作品实际达到的艺术效果,自己就不好说了,留下的遗憾肯定不少。不过20年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子,这对于长眠地下的人们和敬仰的前辈以及自己生活的时代终于有了一个交待。今年适逢建党90周年,明年又是马文瑞同志诞辰100周年,《苍生三部曲》集成由中央文献出版社隆重推出,也算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党的生日的献礼,更是一个秘书对朝夕相处的老首长的一份深切的怀念。

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20年倏忽而去。这期间世界和我们的国家发生了许多许多的事情,我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也有了不小的变化。我所尊敬并深入了解过的此书主人公——西北革命、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马文瑞同志,以及他和他的战友们所生活和奋斗过的三个极不寻常的历史时期,都已经随着他们的相继辞世而定格下来。我自己也由动手撰写这套书时的一个热血青年而早过了“知天命”的年龄。许多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都已经化作历史,连亲手给这部书颁过奖的文坛先贤刘白羽先生也已作古。但许多关于《苍生三部曲》采访和创作的往事和情景,都还历历在目。值此《群山》、《长河》、《浩海》一并出版之际,把这些讲述给亲爱的读者,或许也是作者的一种责任。



“你怎么会想到写这样一套书呢?”

“是什么激发了你如此长久的创作冲动?”

不止一次地有记者或读者提出类似的问题,我却很少正面回答。

其实那答案蕴含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概括地讲,就是因为敬仰和热爱。对革命中大量默默无闻甚至悄然倒下的群众和老一辈革命家及他们那个时代众多人物和往事的由衷敬仰,对于偏远的西北一隅,那至今被人们奉为“圣地”的金色净土深切的眷恋;对新中国建设事业中为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而不懈探索的领袖、干部和群众的理解与深情;对改革开放中的伟大成就和各种失误以及教训的关切与关注。总之,是对于一个积贫积弱的民族谋求解放、重新奋起,摆脱贫困、重建文化自信与唤起文化自觉的整整一个世纪、几代人前仆后继、不断追求的讴歌礼赞。书中那些采自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真实的燃烧着激情的火热文字,至今让自己读起来都会感到滚烫激动。

20年潜心采访创作的过程,也是我个人的一次思想洗礼和精神重铸。我为我们的前辈,祖国和时代而自豪。记得1994年夏季,当《群山》出版前夕,在陕南秦巴山中一座美丽的水库旁,我陪同传主马老在碧水绿林边一座宾馆小楼中居住了20多天,任务就是审读《群山》文稿。那时马老已年近九旬,每天早餐和晚饭后,我们都会在院子里漫步一会儿。眼前山明水秀、鸟语花香,但再美的风景也不能引起他的注意。他老人家依然沉浸在历史的回忆和青春岁月的回味体验之中。往事的复活与再现,使腥风血雨中走来的老革命再度沉浸在斗争故事的激越中。无论是清风习习, 还是绿柳婆娑,都仿佛并不存在。老人的面容兴奋得泛红,的确像回到了年轻时代的峥嵘岁月。在我们心照不宣的境况之中,老人家长久地沉默着,缓慢地迈动着脚步。有时偶尔也会站立下来,深情地眺望远处林木覆盖的山峰和萦绕在山头上的云雾……

一个人,当他在年近九旬的时候,还能够念念不忘遥远的青春岁月,还能够深深沉浸在早年往事的回味之中,那是一种怎样的坚定与执著呀!我默然地站在他的身边,想象领悟着他那高山大海一样博大宽阔的胸怀。可惜后两部得不到马老的亲自审阅了,不过对于他的标准我是很熟悉的:“要实事求是地写,不要夸大我个人的作用,要多写人民和别的同志。”

记得就是在那些日子里,马老把《群山》的书稿从头至尾审阅了一遍。他看得很细很慢,也很认真。每天上午,大约有三四个小时,老人家都在伏案工作。60万字的文稿,一连20多天埋头审阅。老人家乐此不疲,几乎在书稿的每一页都动笔作了修改的标记。有时是一个日期,有时是一个人名,有时是对一个评价词语分寸的把握,甚至有些地方某一个字打印模糊,他也会用碳素笔描写清晰。每天读至某一页、某一段,到了吃饭或休息的时候,老人家总会在那里作一个标记,以便下次接着再读。这些不仅是他的阅读习惯,更体现了他的认真态度。书稿审读完了,他又用了一周时间,同我面对面坐下来,挨个儿对每一处的修改恳切地作了说明,或者以讨论商榷的语气征寻我的意见,直至完全达到共识,才确定下来。这使得我再一次有机会聆听他对某些重要历史细节的叙述和评说,感受他老人家那亲切和蔼、娓娓动听的谈吐。今天回忆起来,那该是多么宝贵而难得的一次长时间、近距离同一位杰出历史人物的特别接触,感受到了如沐春风般的惬意。至今难以忘怀老人家那慈祥深邃的目光中透出的热望和激情。那是闪烁着青春烈焰的、全然忘却了人生的现实处境和别的一切的一种专注的目光。你面对这样的目光,你的确是在阅读一本比你所写的那本书更要生动丰富的大书。你所产生的感受是永志难忘的。人生难得如此的大机遇、大享受!

在谈到自己的历史功绩时,马老总是说,个人的作用是渺小的,在历史评价上宁低勿高,宁可个人吃点儿“亏”,也不要丝毫夸大自己。我相信他讲这话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而相反,他老人家在谈到革命中牺牲了的同志,总是充满了深情,哪怕是一位不识字甚至连姓名没有的普通农妇,他也要求把她写进书里。审读中他提出的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都体现了上述的精神。参与这一项工作,同马老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使我对他老人家谦虚谨慎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有了更深入贴切的了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宽广胸襟和高尚情操。“客观公正地把握评价历史的尺度,毫不夸大传主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严格遵照这样的历史观讲述故事,这也是《群山》出版之后,在党史学界和西北老革命中以及文学界都得到了普遍赞许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回想那些日子,当我一连好些天同他老人家面对面地坐在那里交谈,我就觉得自己面前呈现着一尊动人的雕像,耸立起一座巍峨的山峰。像罗丹雕刀下的 《思想者》,那专注而严肃的神情与姿态,时刻传达着坚定崇高的信念与义无反顾地为理想而甘愿牺牲奉献出一切的战士的品格和情怀。当他语气坚定、语速缓慢地侃侃而谈、讲述历史,他的思绪又像是一条宽阔的河流,充满了蜿蜒跌宕的韵律与精彩。当他沉默静思的那一刻,他又像是一片静海,宽博而深邃,总是从容淡定、波澜不惊。

这情形不禁令你联想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朽功绩和伟大意义,不仅在于推翻“三座大山”,建设了新中国,使中国真正站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更在于锻炼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具有高尚情操和杰出本领,同时又有着扎实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修养的领袖人物、高级党政军领导者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栋梁之材。更加值得赞叹铭记的是,他们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风范,至今仍然深刻地教育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使千百万的后来者学有楷模,使我们能在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中自觉接受民族精神的熏陶。这是中国革命胜利与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时期,在国际风云变幻,国外敌对势力企图引诱颠覆的复杂形势下总能辨别方向,总能从实际出发不断自我调整政策和校正航向,不断地修正和判定新的发展方略的重要前提保证。



做完了审阅和讨论修改的工作,最后那一天,马老又把我叫到房间,表情显然有些激动,手里拿着笔说:“这本书写得很不错哩,咋办,我就签字啦?”我感动地说:“嗯,签吧。”老人家很郑重地在书稿封面的右上角,用那我所熟悉的简约秀气的字体写下了“同意出版”四个字,又笔力凝重地签署了自己的名字。

他握笔的手,是那样的用力,书写的速度是那样的缓慢,一笔一划似有千钧之重。在那庄严的一刻,时间都好像静止了下来,生命的钟摆也仿佛明显放慢了。签过字后,老人家如释重负地吐了一口气,慢慢地放下笔,目光专注地凝视着窗外,欲言又止。

我知道他老人家此时此刻想到了什么。他那种不无痛苦的激动表情所反映的内心活动,就如同元帅将军们在接受军衔时的心情一样呀。从枪林弹雨和艰苦卓绝中冲杀过来的幸存者,在接受嘉奖和荣誉的那一刻,他们不能不想到那些曾经同自己并肩冲锋陷阵、不幸英勇牺牲的亲爱的同志和战友。他们那种复杂心情,或许是局外的人们很难想象,更难以理解的。就在这一刻,我的眼里突然充满了泪水。

此后,回到北京,有一天照例在院子里散步的时候,平日沉默不语的马老突然停下脚步,用异样的目光望着我说:“你没有问过我,怎就知道我当时心里想些什么呢?”

我感到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老人笑了,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当时就是那么想的。可你没问过我呀,怎么写得那么清楚呢?”

我这才明白,他老人家仍然沉浸在审读《群山》,不,更确切地讲,应是陶醉在对西北革命斗争历史和人物深切怀念的状态之中。这令我十分感动,便说:“这其实还是你告诉我的,你回忆了当时特定的情景。在那种情景下,你和相关的人们,想什么,做什么,是有着严格思想性格的逻辑走向的。在这种情况下,合理推断和有根据的想象起了积极作用。”

老人家点了点头,会心地笑了。这个细小的插曲表明,马老对于《群山》是认可的,甚至是喜爱的。此后,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夕,他被中央确定为“特邀代表”,并派《人民日报》记者前去专访。接受采访临了,老人家郑重地拿出一本《群山》送给记者,并说:“这本书真实地反映了西北革命历史,很值得一读。”记者有感于马老的深情,在报道中特别描述了这个细节,还把书的封面照片刊登在了《人民日报》头版显要位置。

令人难忘的是在 《群山》出版后的十多年间,我不断收到各地读者的来信或来电,赞扬此书并要求购书。其中,有几位老人,他们的态度令人感动。年逾八旬的原中共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何承华读后在来信中写道:“我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仔细地阅读了《群山》,被书中反映的历史和人物深深感动,被马老的革命生涯深深地吸引。这是一部难得的党的革命斗争历史教科书。”原中共延安市委书记张史杰在信中说:“我用了20多天时间,又一次认真阅读了《群山》。此后一连好多天,沉浸在深深感动之中不能自拔……”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大庆市的老领导陈烈民已是中风偏瘫十多年的八旬老人。他当时并不认识作者,听说了这本书,专门请人找到一本,认真读过。前不久,我去看望老人,他激动地拉着我的手一再说:“《群山》写得好,写得太好了。我又叫人朗读了一遍。”还有石油部老部长焦力人读了《群山》,曾多次对秘书讲:“这本书写得好,值得认真读。”本来这些好评,是不应该由我记录下来的,但想到已经过世的马老,想到那么多长眠地下的西北老革命,我便不能只是认为这是个人荣辱问题了。书是我执笔写的,历史是老一辈革命家用生命和热血创造的。历史的回声,应该如实地传达交付给历史和后人。方才提到的四位老人,其中有三位,何老、张老和焦老已经相继作古,唯有行走困难的陈烈民仍然顽强行走在生活的旅途上。

在《苍生三部曲》即将出版之际,写下上述这些文字,也是对逝者的追思和悼念,对前辈的感激、崇敬,与青年朋友激励共勉。

 

                                                         忽培元

2011年12月8日




一、简介:1.我的简介;2. 忽培元新书发布信息集录

二、书画:1.海南写生集;2.海南写生集(二);3.海南写生集(三);4.春天的故事;5.写生图

三、诗作:1.张家港,再起航 ——东华能源巡礼;2.湘西黄金茶 ——四月吉首抒怀;3.董浩的朗诵;4.赏春;5.茫然若失;6.开悟;7.是科学不是迷信——纪念马克思

四、评论:1.大医精诚,感天动地;2.“一带一路”——习近平对于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3."一带一路",充满智慧,极富远见的中国方案——习近平对于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4.大庆孪生宝鼎诞生记;5.于成龙与“真武山”

五、连载:1.读史论诗笔记(一);2.读史论诗笔记(二);3.读史论诗笔记(三);4.读史论诗笔记(四);5.读史论诗笔记(五);6.读史论诗笔记(六);7.读史论诗笔记(七);8.读史论诗笔记(八);9.读史论诗笔记(九);10.读史论诗笔记(十)

六、朗诵:1.眼睛;2.我就是黄土地上不安分的蒲公英的种籽;3.母亲的遗言(冰蓝朗诵)







4.png


     

      忽培元,祖籍陕西大荔,1955年生于延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国务院参事。

      主要作品有文学传记:《苍生三部曲——群山、长河、浩海》《耕耘者——修军评传》《百年糊涂——郑板桥传》《难忘的历程——习仲勋延安岁月回访》《刘志丹将军》《谢子长评传》《阎红彦将军传》等;长篇小说《雪祭》中篇小说集《青春记事》《家风》,中短篇小说集《土炕情话》;散文集《延安记忆》《人生感悟》《大庆赋·铁人铭》《地耳集》《生命藤》《京密河札记》《秦柏风骨》《山秀珍》《义耕堂笔记》;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和诗集《北斗》等。

    《群山》《耕耘者——修军评传》分获第一届、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长篇);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获中华铁人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在国外出版。

      反映当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力作《乡村第一书记》,2018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微信公众号:义耕堂主人

5.jpg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教科文卫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