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秦登魁是一位出生入死的老八路,他是一位身经百战的革命军人。抗日战争时期,他领导地方游击队和民兵英勇抗击日寇,积极开展地雷、石雷爆炸运动,围困日伪据点,战绩显著;于1944年,受邀出席中共太岳区党委召开的群英大会,被授予“秦登魁爆炸队”光荣称号。
他一生中参加过百团大战、晋东南九路围攻战役、上党战役、青浮战斗、西渡黄河、保卫延安吕梁战役、晋南战役、豫西牵牛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粤桂边战役、十万大山追歼战役、滇南战役、抗美援朝等150余次战斗,身负战伤多处(评残等级),多次立功受奖。在英勇杀敌的战场上,他所率领的部队荣立集体大功,被十三军授予一面“强渡赣江坚韧顽强”奖旗,个人荣立大、小功多次。
建国后,父亲于1955年被授予“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解放功勋”荣誉章,2005年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2002年被成都军区表彰为“先进离休干部”,2004年被总政治部评为“全军先进离休干部”,2005年被成都警备区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被成都市关工委评为“关爱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父亲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战功及和平年代的业绩,被汇编于《开国将士风云录》一书中。(当时多家网站及刋物转载发表)。
1982年,父亲已退居二线,可他老人家仍积极参与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余热。
老父亲常说: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几十年的离休干部、老党员,要一以贯之践行党的宗旨,做到生命不息、奉献不止,自觉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父亲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有的同志对他说:“老秦,你现在退下来了,该回家抱抱孙子,享受清福了”。父亲知其善意,笑呵呵听着,可他心底里并不认同,他要继续奉献余热。他常教育我们:“一个共产党员只要还活着,还有一口气,就应该为社会、为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1982年秋季,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约见父亲时说:“小平同志打算在四川建一所画院,计划让原四川省委书记杨超同志筹办,想请你做他的帮手;并半开玩笑地说,今天是同你商量,但也是命令”。作为一名老军人、老党员,父亲深知此事的份量,愉快服从命令。张部长非常高兴,当即挥豪题写了”精神 “二字相赠。
不久,父亲接到时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兼四川省军区第一政委谭启龙的电话,让父亲到省委开会。会议专题研究筹建四川画院事宜,并宣布任命杨超为院长,父亲为常务副院长。同时也展示了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四川省诗书画院”院牌。受命当日,父亲就进驻画院临时办公地点,几乎是夜以继日地开展筹备工作,饿了上街吃碗面条,困了就在沙发上休息一会,深入研究部署,认真制定筹建方案,积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经过两年的艰辛努力,画院终于顺利成立。在举办画院成立一周年庆典时,特邀全国百余名画院院长和著名的书画家啟功、俞振飞、刘海栗、石鲁、何海霞等人前来祝贺,可谓盛况空前。
此外,父亲还办了几件有意义的事情:
一是千方百计排除万难,成功为画院的学员申办了国家颁发的大学本科文凭。1984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校长、原工业煤炭部部长张超,请父亲帮忙在四川建一所分校,并聘任父亲为四川分校校长。第一期招收并毕业的近千名学员,如今大都成为活跃在巴蜀大地上的艺苑新秀。当年,父亲为了给他们申办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文凭,曾多次找省委、省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汇报情况,并先后三次自费到北京,找国家教委,为分校学生申办上述文凭的审批手续。通过父亲不懈努力,最终通过了国家教委的审核,同意给画院的毕业生颁发大学本科学历证书,为他们的后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父亲于1986年成功举办了《张大千师生书画展》,在全国引起极大的反响。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亲自发来贺电,省委和成都军区主要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并讲了话。有的同志对父亲说:“秦老头,你刚下了政治讲台,又上了电视台,真是越老劲头越大呀!”三是应邀积极参与革命历史电视剧的拍摄工作。1984年,峨眉电影制片厂根据《红岩》小说改编拍摄10集《红岩》电视连续剧(陈宝国、石维坚、宋春丽等知名演员加盟演出),邀请家父到剧组担任军事顾问。父亲坚持到拍摄现场参与相关拍摄活动,悉心指导与军事活动拍摄有关的演出和拍摄安排,使之尽量客观地还原当时的战争实况场景,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与电视剧有关之军事活动的真实性,使之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从而有效地增强了电视剧的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四是198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四川分会、四川省诗书画院、四川省体委等单位发起、成立“纵横祖国五万里”摄影综合考察队,家父被指定为此项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在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和原成都军区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父亲积极筹谋策划,认真组织协调,高效率完成筹备工作,及时成立了“纵横祖国五万里”摄影综合考察队。于当年4月,一群来自四川省的摄影家和拍摄爱好者,义无反顾与家人签下生死认可书,共同自驾8辆国产“双燕”750型侧三轮摩托车,从成都出发,横跨华夏东西边陲,纵贯祖国大江南北,行程五万公里。他们众志成城,克服了许多困难,路遇多种险境,历经生死考验,百折不挠前行,悉心用镜头全景记录了祖国如画江山之瑰丽壮美、以及那段激情燃烧岁月之绚丽多姿、史诗般的生活画卷。他们矢志不移,勇往直前,用了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四川乃至全国摄影界一场史无前例的摄影长征,万里耕耘,硕果斐然,在国内现代摄影史上写下隽永和浓墨重彩的一页。五是父亲始终不渝为国家的慈善公益事业奉献力量。无论是给灾区人民、贫困学生和弱势群体捐款,还是其它社会公益事业,他都始终积极参与。每逢成都市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父亲都会亲自到社区捐款,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心意。2001年,他积极配合干休所领导发动全体人员(工作人员和离、退休干部)捐款14余万元,用于在四川安岳县贫困山区毛家镇交通村新建了一所希望小学。为了关心、帮助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父亲和一名老红军一名老干部三人一起到希望小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教材,用深入浅出的授课方法,为希望小学的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课,使之受益匪浅。六是父亲长期致力于捐资帮助数名贫困学生。由于老父亲腿脚不方便,每逢佳节将临,老父亲总要提前委托女儿(即本人)代他购买生活用品、食品,并捎上由他捐赠的慰问金,专程到受他资助的贫困学生家中看望与慰问。即使在他弥留之际,他还心系尚未毕业的受资助学生,指定我代他继续资助到孩子们毕业、参加工作。父亲说:人生老病死、走了,承诺资助的孩子不能就此撒手不管,必须善始善终做好,未竟之事应由子女坚持到底;父亲指定我负责落实。这些年来,受老父亲捐助的贫困学生数名,有的已考上军校,有的已大学毕业、步入社会。父亲仙逝后,他临终嘱托的最后一位受他资助的学生,在母亲和我的持续资助下,她也毕业了。这孩子很争气,她学业优异,且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通过四川航空公司的招聘考试,走上空乘岗位。
父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事业,他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作风,将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进!
每当我听到《父亲》这首歌,就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已故高堂慈祥的音容笑貌即刻浮现眼前,失去慈父那种撕心裂肺之痛至今刻骨铭心……家尊生前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爱,从思想品德到为人处事,从学习修养到敬业奉献,等等,长年对我谆谆教诲,并率先垂范当好楷模,耐心循循善诱引导我健康成长……没有父母的悉心培养,就没有今天的我,双亲大人的养育之恩永铭心间!!!父亲仙逝十年有余,我依然天天满怀思念,时刻把老人照片怀揣身上、不舍须臾分离。慈父高大伟岸的形象永远栩栩如生铭刻在女儿心中、与我朝夕相伴终生!
而今,家严与我虽已天人永隔,但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勇往直前!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