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闽西城下村老红军烈士
赖京力
赖鸿源烈士(唯一的一张证件照片)
2022年1月5日赖高凯告知,他们要把城下村的积庆堂(土楼)老宅重新翻修,因为虎岗镇上已经把它列为古民居了。这是一座建于清朝初有300年历史的老宅。他们小时候都是在这里度过的。为了增加其内涵与永定其他土楼的区别,决定在土楼里设赖富革命陈列馆(赖富出生本村,也是从虎岗镇走出的几千名红军战士中仅存的老将军)和城下村革命历史陈列馆。我认为非常好,可以让青年人了解他们前辈的革命历史,充实土楼风貌。
1929年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四军来到福建永定县虎岗乡建立苏区直到1931年6月离开,两年多的时间里在闽西大地上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我们的小山村适龄的青年有20余名参加了红军,结果有的牺牲有的一直失去音信,就只能按失联人员待遇。我认为在那个年代参加红军的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们打开那一份份尘封的记忆,展现城下村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面,舒展开当年那个小乡村火热的革命画卷。
高凯说:爷爷在世时说,大伯公去广州考过黄埔军校的,后来加入了红12军【1】在军部任参谋。1930年回过村里,穿着红军服装。他把一个证件和物品交给了爷爷,让他收好。又动员爷爷赖洪溪那年13岁就是赖鸿源的二弟到虎岗镇汉家楼的彭杨学校(为纪念1929年8月在南京被国民党杀害的我党早期东江农民运动和海陆丰农民运动领导人彭湃以及省港大罢工领导人之一杨殷两位同志命名的学校)参加儿童团,后转为赤卫队员,红军战士,帮助红军传递信息和运送粮食。其大弟因灾荒饿死了。大伯公1932年随红12军去了江西就再也没回来。
我听后告诉他:“你好好翻翻箱底,最好能找到相关的证件或证章一类的东西,仔细找找看有什么老物件还留存下来的,陈列馆就是要翻翻箱底看是否有老人留下的珍贵物品。”
赖鸿(洪)源1903年生人,赖洪溪 1917年生人高凯的爷爷。
两天后高凯兴奋的告诉我:“姑姑,我从老宅中爷爷留下的箱底里居然找到了大伯公的一个挺破旧的证件,里面有大伯公的照片,还有草鞋,马灯还有一颗“开花”的子弹壳等老物件。”我一听也好兴奋。他将物品拍成图片传给我,我当然更关心那个证件。一看是“中国国民党党证”,心里凉了不少,可后来我反复琢磨这个证件,看到此证件共8页,发现了很多信息。而且我居然没在网上包括黄埔军校官网和黄埔军校同学会都没有搜到比他这个证件还早的版本或和他一样的版本,一般都比这个证件略显粗糙。当然,如果这个证件不是被遗忘在乡下的箱底,我们也不会在近百年后见到它。我开始对这个证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赖鸿源国民党党证(部分)
最令人兴奋的是第2页 上方是赖鸿源穿着当年国民革命军军服的标准照片(这也是他们发现的赖鸿源的唯一照片),下方是发证机关:军 余 字 000394号。其中除“余”是盖的戳,其它字是铅印上的,带个黑框边。最下面是用钢笔工整的书法写着:赖鸿源
我查了“军余”的含义,意思是没有取得正式军籍的军人。
明代著名文学家田汝成著有《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三》:“俞珩鸣玉者, 弘治初,以军餘为浙江镇守内官张庆掾史。”
《明史·华敏传》:“又有华敏者, 南京锦衣卫军餘也。”
《醒世姻缘传》第九八回:“这秀才家中极贫,是个卫里的军餘。”
古时文人的文章中多有记载中用“军余”描述非正式军人。现代已经不用这个词来描述了。比如我们讲非正式的军人为“民兵”或“预备役”,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了。
当然国民党军队编制名目繁多,这个“军余字”,也许是中央军的预备师编制的一种番号。暂时没有查到依据。
关键第8页 中间纵向用繁体印有“中华民国 年 月 中央执行委员会发给”底是隐约可见红方章水印, 压着“月”字斜着盖有蓝色的繁体章,经过修复仔细辨认,发证日期是“中华民国十四年柒月廿十七日”如果属实,民国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开始计算,民国14年应该是1925年。
分析:我在网上查到的不同版本的国民党党证很少见到提及“总理遗像”和“总理遗嘱”页面。说明赖鸿源的这个党证是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不久签发的。
那时是国共合作时期,山里的穷孩子想上军校是要服从学校的安排的,加入国民党可以理解,但党证上没有交纳党费的记录。有点遗憾是我没有从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名册中查到赖鸿源的名字。
赖鸿源1925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后加入红12军【1】任军部参谋,作战勇敢。1930年6月,红一军团在长汀成立,下辖红四军、红三军、红十二军,参加了中央苏区的三次反“围剿”作战。
在红军反“围剿”战斗中,红12军英勇善战,屡立战功,此役红一方面军横扫350余公里,连打5个胜仗,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接着红12军按照上级的正确指挥,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避敌主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
1932年5月,红12军奉命开赴赣西南,在寻乌县吉潭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重创粤敌。7月上旬,红12军参加了广东南雄县水口战役,打击了自诩为“铁军”的粤敌的嚣张气焰,迫使其退出赣南根据地。
子弹壳
赖鸿源于1932年随红12军去江西作战后失联。中华英烈网公示:赖洪(鸿)【2】源1932年随军往江西省后无音讯,生前职务:红12军参谋。1963年5月2日追认烈士。(红12军在开始长征时改编为“绝命34师”。对于他何时何地牺牲已无法考证,政府只能将出发时间定为牺牲时)
赖鸿源1925年参加国民革命军,一名热血青年经过了一段从迷茫到坚定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直至牺牲。
他那时参加红军后一直在外作战直到牺牲时29岁没有直系后代。也许这个证件能从侧面说明一些问题,还有那颗炸裂开了的子弹壳、草鞋和马灯都想告诉我们什么?我现在唯一能通过这个证件说明,当年的一名热血青年经过了怎样一段从迷茫到坚定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的阶段。展示了一名红军烈士的成长过程,他也见证了一个时期的历史,还一个真实的红军革命烈士的形象。他也是城下村10余名红军烈士的缩影。
土地革命时期,从1928年永定暴动开始,有3万闽西儿女加入了红军,参加了五次“反围剿”战斗和长征,红12军后整编为34师,5000闽西子弟基本牺牲在湘江战役,大部分牺牲时没留下姓名,家人也不知具体情况,很多人是按失联人员记录。
我们城下村另一位老红军烈士赖来先1912年生人,1929年参加红军,参加了反“围剿”战斗,1934年跟随红军北上,担任红三军团12团团部测绘员,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渡湘江赤水、爬雪山、过草地,胜利到达陕北。抗日战争初期随八路军115师来到华北,曾有一封家书,说打败日本鬼子就回家乡。之后就没了音信。家乡曾按失联人员记录。家人却一直苦苦寻找,终于有一天偶然刷到欧阳文中将的回忆录里提到“我和赖来先长征时在红3军团12团团部,他是测绘员,我是文书。我脚扭了,走路不方便,我们一路相互扶持走到了延安。”家人喜出望外顺藤摸瓜,找到了四平烈士陵园。才知道前辈1946年5月牺牲前是东北民主联军某团参谋长,参加过平型关、广阳伏击战斗等。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秀水河子、四平保卫战。四平战斗打的非常残酷,全团指战员壮烈牺牲。后辈到四平烈士陵园捧回一把热土,掩埋在虎岗烈士陵园赖来先的墓碑旁,寄托家人的哀思。遗憾的是,烈士没有留下一张照片。
永定是“红旗不倒之乡”。他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共赴国难,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三条主线”——永定是中国土地革命摇篮,是毛泽东思想的探索实践地,是中央红色交通线的中心枢纽。城下村就是一个缩影。
虎岗镇在塘坑(一个曾洒满烈士鲜血的山岗上)建立了烈士陵园,均为烈士碑,没有收集到一位烈士的遗骸和遗像。
虎岗烈士陵园
赖在华烈士碑
我大伯赖在华烈士碑也在其中。他是1929年虎岗乡苏维埃政府贫农团副主任,1931年受党内左倾路线迫害,成为被误杀的6000余名红军烈士之一。我在烈士名单中还看到一名十几岁的青少年赖洪成,曾是西陂乡少先队中队长,1930年也受王明左倾路线迫害,被“肃社党”杀害。这也印证了我党是经历了多少次惊涛骇浪的捶打才发展起来的。我回家乡时总要去祭奠先烈,怀念先辈们的革命情怀。
烈士名单中还有一位红12军的连长赖洪奎。他参加了永定县丰市,下洋、岐岭、古竹、平和县案上等地的反动民团的战斗,歼敌数百人。1932年2月下旬,红12军执行中共中央“巩固闽西,向闽北发展,使福建与江西苏区连成一片”的任务,迅速南下,攻占了武平和上杭。3月收复了永定县城、坎市、龙潭等要镇,打通了闽赣通道,并向永定、平和、大埔三线边境地区发展。赖洪奎作战勇敢,冲锋在前。牺牲在大埔战斗中。
烈士陵园里有城下村的13名烈士碑,但不包括失联人员,他们都是1929年
参加红12军和游击队的,都参加过三次“反围剿”战斗。
父亲的小山村就是那个轰轰烈烈跟着共产党毛泽东闹革命的时代的写照。土地革命战争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只有跟着共产党毛泽东才能有穷苦人的出路。才有土地,才能吃饱饭,走上幸福路。村里的红军小路,印迹着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走向古田会议的足迹。
这天我上网搜索,看到黄埔军校(北京)同学会2021年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参观门头沟红色教育基地的报道。倍感亲切。
赖京力(赖富老将军之女)
2023-03-31于北京
注:
1、闽西红12军
1930 年3 月,闽西根据地举行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决定将闽西龙岩、上杭、永定、连城各县地方武装集中改编成红9军。4 月,中共闽西特委根据中央的指示将红九军改为红十二军。伍中豪任军长,邓子恢任政治委员,辖3 个师,约3000余人。7月,红12军编入红1军团,军长伍中豪、政委谭震林。所辖三个纵队改称34师、35师、36师。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二、三次反“围剿”作战。
1931年10月,红12军在34、35师分别编入红3军、红4军后,率36师进入长汀。12月,与新12军会师。两军合编,仍称红12军。
1932年4月增编第35师,10月,红12军军部及第36师编入红22军。12军整编缩编后,萧克任军长,黄苏任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东南战线指挥部成立,统一指挥赣南、闽西前线部队编成的五个纵队,配合北线主力红军作战。
1933年3月,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主持将红十九军第55、56、57师在上杭旧县石圳村整编为长征路上的红34师。这支红34师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气壮山河篇章的“绝命后卫师”,由陈树湘为师长的闽西子弟兵组成,担任着在长征路上掩护红军主力部队突围的后卫任务。最后包括师长陈树湘基本都牺牲在湘江战役。
2. “洪”字代表家族辈分,在证件找到之前家人不知道他已将“洪”改成了“鸿”。这也许表现了他的志向吧。
【责编:中旗网张伊】
下一篇: 送别: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程志同志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