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青:香山四季

  • 时间:   2024-09-29      
  • 作者:   孙晓青      
  • 来源:   解放军报     
  • 浏览人数:  5401


孙晓青:香山四季



献礼祖国香山秋韵 (中国画,局部) 李德福、郑山麓、金连经、张广志作

扫描二维码,走进香山革命纪念馆

北京香山,是巍巍太行的余脉,不仅以秋日红叶闻名遐迩,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处重要坐标。

这里曾见证抗战烽火,也迎来新中国的曙光。这里是我们党领导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总指挥部,是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香山红叶分外妍,或许正因其承载的红色历史。在新中国75岁华诞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跟随作者笔触,领略香山四季,追忆光荣历史,感悟伟大革命精神。

——编 者

第一次爬香山,是在上小学的时候。记忆里,那座海拔不过575米的山很高,高到它的主峰香炉峰又称“鬼见愁”。许多年后,即使戍边西陲,走过10多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哨所营盘,我依然对香山充满敬畏。

香山爬得多了,逐渐领略过它的四季色彩,感触到它的历史温度,我才意识到,它的高很有内涵。


早春希冀

春季晨练爬香山,最能感知大自然的复苏与生命力的蓬勃。

通往双清别墅的山路两旁,小草在返青,野花正含苞,秃了一冬的国槐、银杏,枝枝杈杈间冒出嫩芽,原本苍翠的侧柏和白皮松,生出层层新绿。这些高大乔木,不少已列为挂牌保护的古树。面对它们,我突发奇想,回到75年前,今天的百年树木当年不过二三十岁,正值青春年少。

没错。那时它们虽然年轻,却有幸见证了一桩大事。

1949年春节前夕,根据双方达成的《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傅作义所部20多万国民党军陆续撤出市区,接受解放军改编。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三,解放军入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香山的回暖比城里稍晚,但到3月下旬也已莺飞草长,鸟语花香,好似在演奏一曲迎春的交响。

3月2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率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人员,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

25日下午,毛泽东、朱德等在西苑机场检阅部队,会见各民主党派人士和无党派民主人士。

当晚,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机关正式进驻香山。毛泽东住在半山腰的双清别墅,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入住邻近的来清轩。

此后半年间,香山成为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中共中央所在地,成为毛泽东和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命令,人民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指挥部。

双清别墅原是清代皇家园林静宜园的一处山庄,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后由创办香山慈幼院的慈善家熊希龄辟为宅邸。

入住双清别墅第一夜,毛泽东躺在弹簧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半生戎马倥偬,他睡惯了硬板床。工作人员只好撤掉床垫,铺上木板,凑合一个晚上。

难眠之夜,辗转反侧的毛泽东会想到什么?

我想,他可能会想到孙中山。1925年3月,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其灵柩在香山北侧的碧云寺暂厝4年;南京中山陵落成后,这里遂成为安放中山先生衣帽的地方,称“孙中山衣冠冢”。

孙中山临终前留下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中国共产党人对孙中山先生的最好缅怀,就是继承和发展他的事业,将革命进行到底。

毛泽东可能还会想到李大钊。1927年4月,李大钊被反动军阀杀害;1933年,中共河北省委、北平市委组织“公葬”,将李大钊迁葬在香山万安公墓。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16年,他在《新青年》发表《青春》一文,满怀激情地号召:“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毛泽东读过李大钊的文章,又聆听过李大钊的演说《庶民的胜利》。他对美国记者斯诺说过: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李大钊是我“真正的老师”。

如今,距离创建李大钊所憧憬的“青春之国家”如此之近,共产党人怎能不浮想联翩。

毛泽东想得最多的,可能还是那张“考卷”。此刻,新中国的蓝图在他和他的战友们心中擘画,工作千头万绪,事业百废待兴。与破旧立新同时展开的,是历史对于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开出的“考卷”。面对一系列新挑战,他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他还说过,跳出历史周期率,“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春风虽送暖,须防倒春寒。中共领袖在延安回应民主人士的“窑洞对”,正付诸实践。


盛夏激情

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为什么首先在位于北平西郊的香山落脚?2019年建成的香山革命纪念馆给出答案。

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多次派人赴北平考察。基于香山距城区较远,宜于警卫、便于防空等特点,故选定香山慈幼院为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驻地。当时为了保密,对外称“劳动大学”。

作为太行山余脉,香山是一座风景秀丽、文化厚重的名山。而中国共产党与香山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那个风起云涌的觉醒年代。

中共建党前后,李大钊、邓中夏等为唤起民众,曾在西山一带奔走演讲,传播马克思主义。1922年下半年,中法大学党支部在香山碧云寺成立,亦称中共西山支部。此后,农业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先后有了党支部,香山慈幼院学生党支部和教师党支部也于1926年相继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在香山地区落地生根。

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学界抗日救亡情绪高涨。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挑起华北事变,引发学生们的悲愤:“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当此之时,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传播开来,而北上抗日的红军正在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吸引和团结了大批进步师生。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掀起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并迅速波及全国,形成抗日救国的新高潮。

重温这段历史,我读到毛泽东的一段论述。他指出,一二·九运动发生在红军北上抗日到达了陕北之时,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帮助了一二·九运动,同时,一二·九运动也帮助了红军。这两件事的结合,就帮助了全民抗战的发动。他作出结论: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

1936年盛夏,香山樱桃沟绿荫如盖,清澈的溪水在两山夹峙的溪涧中潺潺流淌、溅溅有声,像在呼应山坡上那群学生的激情。

一二·九运动后,培养抗日武装斗争的干部成为共识。从1936年7月开始,北平学联、北平民先队在香山一带举办了3期夏令营。据亲历者回忆,参加第一期夏令营的有多所大学、中学的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约200余人,大家在樱桃沟畔的山坡上“安营扎寨”。

营地生活艰苦,一日三餐只是窝头素菜,可大家的学习热情格外高涨。有时,他们争相传看《八一宣言》和报刊上的时政文章;有时,他们围坐在一块山石四周,听杨秀峰、黄松龄教授分析抗日局势,听大学生白乙化传授军事知识、讲解战略战术。休息时间,他们会热烈谈论红军长征的壮举,抨击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高唱抗日歌曲。营员们还登上樱桃沟尽头的北山,开展攻防战、伏击战、游击战等演练,漫山遍野杀声一片。

在这样的氛围中,一天午后,清华大学学生赵德尊和北京大学学生陆平,在大家时常聚会的那块山石上,凿刻出“保卫华北”4个大字,表达广大民众的共同心声。

时局日趋紧张,青春不乏热血。1937年6月下旬,军事夏令营再次在西山大觉寺举办。7月7日,夏令营即将结束之际,沉闷的炮声从卢沟桥方向传来,营员们当即解散奔赴各地,许多学生从此走上全国抗战的战场。

今天的百望山脚下,有一座黑山扈战斗纪念园。这个打响京西抗战第一枪的战场遗址,就曾印有那一代北平学生的战斗足迹。1937年9月8日,平西抗日游击队(又称国民抗日军)在这里与日军激战,毙伤日军数十人,增强了北平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脱下长衫,拿起武器”。奔赴抗日战场的学生们,他们的身影遍布各地,尤以晋察冀军区为多。该军区有一支部队,排以上干部几乎都是大中学生,80%的领导干部是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地下党员或进步学生,故被称为“知识分子团”。曾在樱桃沟夏令营讲过军事课的白乙化,正是这个团的团长,后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

为有牺牲多壮志。据不完全统计:从北京走出的一二·九运动参加者中,为革命牺牲的,仅查实姓名的就有170多人。而1949年这个夏季,在毛泽东、朱德指挥的向全国进军的各路大军中,都有这样的学生兵。历经10余年理想锻造和战争淬火,他们早已脱胎换骨,有些当上军师级指挥员,成为名副其实的儒将。


严冬地火

行文至此,我想打乱时序,先说香山的严冬。

那年日寇入侵,漫长的冬季过早降临。寒风凛冽,山林似在呜咽;气温骤降,冻土竟也呻吟。

冰天雪地中,有人在顶风前行:从北平城出西直门,经香山、百望山、温泉村、贝家花园再到妙峰山,一条隐蔽战线如地火运行,蜿蜒奔突,最终进入平西抗日根据地。

一位朋友曾向我讲过他的父亲、叔叔护送林迈可等国际友人去根据地的历史,很是传奇。

据《海淀史志》记载,平西地下交通线最早创建于1939年初,到解放战争时期,秘密联络点几乎遍及海淀北部各个村庄,秘密交通员接近百人。这些秘密交通员多是平西抗日根据地到北平市沿线有革命觉悟、有进城条件的各界人士。朋友的父亲和叔叔——肖田、肖芳就在其中。

肖田在燕京大学机器房工作,肖芳是燕京大学物理系学生,两人都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们为完成任务费尽心思,肖田甚至两次被捕入狱。

当时,平西抗日根据地覆盖北京西部的大片山区。许多平津爱国志士、青年学生及国际友人进入根据地,要通过平西地下交通线;无数敌后紧缺物资如电讯器材、药品、布匹、食盐等,也由这里运进根据地。

比运送物资更难的是护送人员。别的不说,仅英国人、燕京大学教授林迈可,就由肖田或肖芳护送,多次进出平西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和山西武乡八路军总部。在根据地的所见所闻坚定了他支持中国抗战的决心。他经常为八路军购买紧缺药品、手术器械和无线电零件,通过地下交通线把这些宝贵物资送往根据地。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上了日寇的“黑名单”。

1941年12月8日,林迈可从广播中得知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消息,预感日本人很快会上门找麻烦。一早,他即携夫人撤离燕大,辗转来到温泉村附近的贝家花园。花园主人不在,管家实为秘密交通员。很快他被告知,9日子夜将会来人接应。来人正是肖芳。

这一次,肖芳一直将林迈可夫妇护送到平西抗日根据地司令部。1944年5月,林迈可夫妇到达延安,受到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的会见。林迈可被任命为八路军通讯部无线电通讯顾问。史载,他带领技术人员制造出的第一台大型发报机,让延安的无线电信号飞越大洋传到旧金山。那些从美国西海岸收听、记录下来的最早的新华社英文电讯稿,至今还收藏在美国马里兰州联邦传播委员会的档案库里。

当林迈可在抗日根据地大展身手时,上文提到的贝家花园的主人,还在那条崎岖山路上往返奔波。

他叫贝熙叶,是一位法国医生,曾亲眼目睹日军侵华、生灵涂炭的惨状,也知道根据地医院缺医少药的情况。对此,他充满同情,决意利用自己的身份和资源为中国抗战尽一份力。

开始,他是用汽车从城里采购药材运回贝家花园,后来汽油被日军作为战略物资严加控制。年过七旬的贝熙叶毅然跨上自行车,驮着药材从东城到西城,出西直门后向海淀,骑过一个又一个关卡,最后到达贝家花园,全程三四十公里。其时,贝家花园已是平西抗日根据地与平津地区医疗物资和人员中转的秘密联络点。一般情况下,他会按约定将药品放在北安河附近的“青纱帐”里,由秘密交通员运往根据地。

每每想到这位年逾古稀的法国老人在山路上独自骑行的情景,我都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说他是“秘密战线的白求恩”,当之无愧。

习主席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林迈可和贝熙叶,称赞林迈可“积极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帮助中国改进无线电通讯设备”;称赞贝熙叶“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

一条地下交通线,穿起香山周边一串抗战往事。往事值得回首,因为历史将铭记所有为世界和平正义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们。


金秋红叶

秋天,香山最美的季节。不过此时住在香山的毛泽东可能无心赏景,党中央面临的大事太多:指挥打仗、建立政权、恢复经济、管理城市、制定外交方针、会晤民主人士,同时筹备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共同纲领》,为共和国奠基……

当务之急是打仗,是解放全中国。

这期间,毛泽东、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我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这期间,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发布命令,正式公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的样式。根据毛泽东指示,建立人民空军和建设人民海军的工作也被提上日程。

这期间,从决策百万雄师过大江,到指挥挺进中南、挥师西北、解放西南,毛泽东亲笔起草的一份份电报彰显着他的军事智慧,而地图上的红色箭头则表明各路大军的迅猛推进。

香山革命纪念馆里的《渡江战役后全国各大城市解放时间表》显示:截至1949年底,已有南京、武汉、上海、长沙、兰州、西宁、归绥(呼和浩特)、迪化(乌鲁木齐)、广州、贵阳、昆明、成都等22座省会城市或大都市获得解放。

凝视这图表,我脑海中瞬间浮现8个字:摧枯拉朽、势如破竹。

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在香山期间,主持和参加会议13次,会见各界人士48人次以上,所发电报202封,发表、审阅、修改文章、新闻稿及声明21篇。他的名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和名著《论人民民主专政》,都是在香山写就的。

双清别墅纪念馆的讲解员告诉我,6月的一天,毛泽东会见民盟创始人张澜之前,特意吩咐卫士长李银桥找一件好衣服。谁知李银桥翻了半天,发现没有一件衣服不带补丁,便发牢骚说:“主席,咱们真是穷秀才进京赶考,一件好衣服都没有。”毛泽东说:“历来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衣服有补丁不要紧,整齐干净就行。”就这样,他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同张澜等爱国民主人士共商国是,谈论创建新中国诸多事宜。

睡不惯弹簧床也好,不在意穿补丁衣服也罢,看似个人喜好、生活小事,折射的却是一种价值取向。

我想起流传甚广的一张照片,解放上海的部队不进民房睡大街。其实,香山革命纪念馆也有类似照片,一群战士当街而卧,正在酣睡,背景是一座民房,两扇门板上清晰地写着:“老乡不在家,开门就犯法!”

我还想起一道“树叶训令”。1942年晋察冀边区遭遇旱灾。为度过春荒,部队只能通过采摘树叶补充伙食。问题来了,部队没吃的,老百姓也没吃的。聂荣臻知道后,立即让军区政治部签发训令,要求“部队所有伙食单位都不能在村庄附近(方圆15里以内)采摘杨树叶、榆树叶”。而老百姓则纷纷找到聂荣臻,要求收回训令,愿与子弟兵共渡难关。

共产党与老百姓的血肉联系,可见一斑。

对于这场解放战争,共产党必胜是许多民主人士的共识,但是仅仅3年就看到夺取全国胜利的曙光,却让许多人没有想到。渡江战役后,民主人士柳亚子问毛泽东:这么快取得胜利“用的是什么妙计”?毛泽东回答: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计。

人民,力量的源泉;为民,我党的宗旨。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说到底就是两个字:为民;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初心,内核也是这两个字:为民。

9月21日,随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离开香山移居中南海。

居住半年,历经三季,乾坤正在扭转,历史大步前进。惟有一点小遗憾:当时,著名的香山红叶还没登场。香山有大面积的黄栌和红枫,当秋季降温时,叶子由绿转红,自山顶渐次向下蔓延,直至漫山遍野都被鲜艳的红色所浸染。

毛泽东虽然无暇观赏香山红叶,但是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却向人民献上了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

不是吗?早在一年前,毛泽东就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构也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解放军叫人民解放军,以示与蒋介石政权的根本不同。他还说:冠以“人民”二字,就是要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政权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归属于人民。

金秋十月,秋风扫过原野,秋雨洗净群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正是香山红叶烂漫之时。那满山的红叶像燎原的火,升腾摇曳;又像无数先烈的血,染红天际。


作者:孙晓青,《解放军报社》原社长,祖籍山东,生于上海,长在北京。

孙晓青1969年5月上山下乡到云南西双版纳国营农场,1970年3月入伍,在云南思茅军分区开始学习新闻写作。1977年5月进解放军报社帮助工作,翌年年底正式调入。1980年初调总政办公厅工作。1985年7月回军报任体育记者。1993年走上领导岗位,先后担任解放军报社总编室副主任、时事部主任,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南疆军区副政委等职。2005年1月任解放军报总编辑,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 [1]任解放军报社社长。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坚持正确导向,注重求真求新,信奉文无定法,追求有效阅读。常以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自励。一组时政评论、一篇新闻论文分别于2000年和2008年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著有孙晓青体育新闻、文学作品选《留在体坛的记忆》、《飘过军营的号声》、《撼动王座的旋风》3部。


来源:解放军报

责编:中旗网晶晶

统筹:张伊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特别推荐、资讯中心、作家专栏

评论区

发布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