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四世同堂(蒲爱德档案版)》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 老舍经典再现!

  • 时间:   2025-05-20      
  • 作者:   黄江週、张伊、顾晓东、闫硕      
  • 来源:   中旗网     
  • 浏览人数:  1579


GE6A7715.png

2025 年5月16日,《四世同堂(蒲爱德档案版)》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举行。


0C1A9449_p6817.JPG~tplv-9lv23dm2t1-image.jpg

座谈会现场

合影


《四世同堂(蒲爱德档案版)》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  老舍经典再现!


中旗网北京2025年5月17电(黄江週、张伊、顾晓东、闫硕)

2025年5月16日,《四世同堂(蒲爱德档案版)》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顺利举办。《四世同堂(蒲爱德档案版)》编译组历时六年完成此书,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正式出版。

图片10.png

外研社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编辑刘捷,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关纪新,北京协和医院社工部主任李春厚,本书编译组主要成员、中文稿执笔人俞冲,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北京京西学校创办人柯马凯,以及文学界、出版界、教育界共30余位嘉宾出席了新书发布会。

发布会上,刘捷总编辑介绍了该书出版有关情况。《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最重要的长篇巨著之一,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以北平市民的抗战生活为背景,深刻展现了中华民族在烽火岁月里不屈的坚韧精神与不可侵犯的尊严。然而,由于历史因素,部分原稿佚失,其完整面貌曾一度被岁月尘封。“蒲爱德档案”是老舍先生赴美讲学期间与蒲爱德女士合作写就的《四世同堂》英文本,保留了《四世同堂》的所有情节。刘捷表示,《四世同堂(蒲爱德档案版)》这部作品跨越时空,也凝聚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厚情谊。期望本书能够在新时代绽放全新的光彩,为广大读者带来深刻的文化体验与精神启迪,成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互鉴的纽带。

关纪新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蒲爱德档案”在美国的重新发现,是老舍学界的大事情。老舍先生当年会同蒲爱德女士用英文重写《四世同堂》,其意义有待深刻认识。这是一个需要中外老舍研究界密切关注的事件。他建议,对《四世同堂》和“蒲爱德档案”的研究,可以打开更多窗口,借助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战争伦理学及世界文化互动观等学理,予以更为深层的解析。

俞冲先生介绍了本书成书过程中的难点。“蒲爱德档案”成稿仓促,并未最终审定,因此偶有前后矛盾、不能无缝衔接的地方;加之文稿历时久远,保存状态不佳,时有漫漶模糊、遗失错落处。这就需要编译组自行决断,编撰补充连缀成文。所以该译本被定义为“编译”。

本书的译审柯马凯先生对蒲爱德女士有着深入的研究,他介绍了蒲爱德女士与老舍先生的跨国合作,以及蒲爱德女士与中国的不解之缘。蒲爱德(Ida Pruitt)是美国籍中国友人,一生与中国社会紧密相连,热心于弘扬中国文化。她在山东出生长大,与中国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尤其了解老北京的胡同生活。抗日战争期间,她参与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为中国抗战募得数百万美元捐款。

李春厚主任介绍了蒲爱德与北京协和医院的深厚渊源。1921年,蒲爱德在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中国首个社会服务部,并担任社会服务部主任长达18年。她在中国开创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架起医患之间温情桥梁,如今依然是新一代社工的指路明灯。


发布会上举行了新书揭幕仪式。刘捷总编辑、关纪新教授、俞冲先生、柯马凯先生共同为新书揭幕。


随后,外研社向北京协和医院、老舍纪念馆赠送了新书。协和医院代表李春厚主任、老舍纪念馆馆长周严女士上台接受赠书。

发布会由外研社中国语言文化出版分社副社长王琳主持。

合影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柯马凯先生带领大家共同演唱经典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大家在歌声中铭记历史,共同留下美好的回忆。

柯马凯先生主持座谈会

各界同仁畅所欲言、气氛热烈

踊跃发言

随后,柯马凯先生主持了座谈会。这部凝聚编译组六年心血、由外研社精心出版的文学瑰宝,让大家再次触摸到老舍先生笔下的家国情怀。座谈会上,柯马凯先生的主持妙语连珠,文学、出版、教育界同仁畅所欲言,思想的火花在对话中迸发。这一刻,不仅见证了经典的重新绽放,更感受到文化传承的磅礴力量。这部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珍贵文本,必将以其独特的文献价值和文学魅力,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附录


一、老舍与史家胡同的渊源

1950年,华北人民文工团扩编更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史家胡同 56 号院(今 20号院)被辟为剧院演员的集体宿舍。同年,老舍创作话剧《龙须沟》,剧组导演和全体成员都居住于此。


二、《四世同堂》与“蒲爱德档案”

1944年完稿的《四世同堂》可以说是老舍先生最重要的一部巨著。全书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北平沦陷区为背景,围绕北平小羊圈胡同中祁家四代等人的生活展开,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的艰难曲折。原稿分为三部——《惶惑》《偷生》《饥荒》,共100段(章)。前两部(总第1—67段),于1944—1945年底曾在重庆的报刊上连载,后又曾发行过单行本;但第三部却从未完整发表过。

c6e2f274c23bfbe082e423ff1a88b8f5.jpg

老舍先生

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浦爱德照片

1946 年,老舍先生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在美国期间,老舍与蒲爱德(Ida Pruitt)合作将《四世同堂》原稿改写成英文,此即现在的“蒲爱德档案”现藏于美国哈佛大学施莱辛格图书馆)。该“档案”由老舍先生口授,蒲爱德女士以英文打字记录,随后二人商洽修订而成。为了适应美国人的阅读习惯,老舍与蒲爱德对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精简,并巧妙增补了一些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介绍,这体现出二位著者高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1951年英文版《四世同堂》护封(美国插图师Paul Galdone作)

1951年英文版《四世同堂》护封内页司徒乔手绘小羊圈胡同全景图(右下角为司徒乔英文名)

1949 年老舍回国后,在上海《小说》月刊连载了第三部的前 20段,即因种种原因而终止;后来更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劫难,第三部的手稿亦从此再无下落,遂成绝响。于是《四世同堂》真正出于老舍先生之手的,就只有 87 段了。

2019 年,《四世同堂(蒲爱德档案版)》编译组参照舒济先生(老舍先生长女)的要求,对“蒲爱德档案”进行全文翻译。目的是想通过这部老舍与蒲爱德合著的英语作品,介绍蒲爱德与协和医院的渊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老舍先生和浦爱德女士的推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人文思想,一窥其文化殿堂的幽远深邃。


三、蒲爱德与协和医院

蒲爱德,美国籍国际友人,出生于山东黄县(今龙口市)。1921年,中国第一个社会服务部在北京协和医院成立,在中国和亚洲地区率先开创医院和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浦爱德女士担任第一任主任。自此,孕育了新的医疗社会服务理念,医患之间架起了一座温情的桥梁,这座桥梁一立就是百年。

浦爱德.jpg

蒲爱德女士

抗日战争期间浦爱德积极投入宋庆龄、斯诺夫妇等中外人士创办的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并在美国创办了促进中国工合美国委员会(INDUSCO),为中国人民抗战募得数百万美金的捐款。期间撰写了《尹老太太:北京生活回忆录》、《汉家女儿:一个中国劳动妇女的自述》、《在中国的童年》等著作。

百年人文积淀,至今历久弥新。2017年起,一群身穿橙色马甲的人穿梭在协和门诊楼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浦爱德志愿服务队”。六年来,志愿服务开展累计5400多人次、服务时长超3.6万小时,惠及数百万患者及家属。这群身着橙色马甲的天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患者传递爱与力量。


座谈会现场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特别推荐、资讯中心、作家专栏、历史记忆、爱国主义教育

评论区

发布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