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春园
中共中央……在广州?刚刚听到这样的话题好像有点不可思议。实际上,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构曾先后辗转于上海,瑞金,延安,平山等地,直到1949年进驻当时称为北平的北京。查看党史,中共中央有一段时间还真的在广东办公。
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所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134页中有这样一个注释:“1922年7月18日,共产国际决定中共中央驻地由上海改为广州。马林将这一决定带到中国后,中共中央机关于1923年5月从上海迁至广州。”
这次迁移,主要是配合推动与孙中山先生共同倡导实施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因此包括陈独秀,李大钊等当时党的最高领导人都因此来到了广州,中共中央机关在广州的旧址,便是这座今天位于新河浦路的春园。
中共中央决定迁往广州后,便租用了这座建筑作为办公地点。如前所述,新河浦路位于东山,这里在民国时期曾是各级政要云集的地方。中共中央选择这里作为机关,与当时党的主要任务 – 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从1924年4月到9月,中共中央在这里一共驻留了半年的时光。陈独秀,李大钊等都曾在此办公。
从1924年到今天已经八十余年,历经风云,春园却幸运地存留至今,保持了基本原始的风貌。这里并不喧嚣,掩映在周围大量民国建筑群中亦不显得突兀。然而如果去那里拜访,很容易有时光倒流,重回大革命时代的感觉 – 比如走进24号楼,一进门,很容易遇到一两个熟悉情况的工作人员,告诉你左边就是蔡和森和向警予的房间 -- 在广州,正是“向蔡同盟”最为辉煌,感情也最浓厚的时刻,而前面二楼那间屋子,则属于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的住室,也在同一层。
的确如此,春园在1924年还有一个功能,那便是中共三大代表的驻地,包括毛泽东,张太雷,瞿秋白等代表都下榻于此。对那个时代的共产党人来说,春园确实可谓众星荟萃,今天我们到这里,走进这些名人曾驻留的房间,回想他们留下的历史功绩,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共产党人的脚步声。
2006年,春园曾作为中共三大旧址进行过修缮,基本恢复了旧貌。但它曾经容纳过的故事,早已经超越了围墙,影响了整个中国和近代历史。
孙中山(前排中)、瞿秋白(后排左三)等在国民党一大期间的合影
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首次建立的合作。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东召开。大会由孙中山主持,通过了新的党章,改组了国民党组织,选举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新一届中国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重大政策。
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
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了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但是到了大革命后期,1927年,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右派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