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来日本对中国的战场调查 —— 兵要地志专家沈克尼先生做客首都图书馆

  • 时间:   2021-09-12      
  • 作者:   张伊      
  • 来源:   中旗网     
  • 浏览人数:  4876

2021年9月11日,由首都图书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的100年来日本对中国的战场调查—《侵华日军兵要地志揭秘》新书分享会在首都图书馆举行。

中旗网2021年9月12日报道(张伊)

“在我看来,他最令人称奇之处,是他乃当下中国首屈一指的研究日本侵华战争兵要地志的专家。用时下流行话来说,是唯一,没有之一。……”这是某将军对于沈克尼先生的高度评价。

2021年9月11日,由首都图书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的100年来日本对中国的战场调查—《侵华日军兵要地志揭秘》新书分享会在首都图书馆举行。《侵华日军兵要地志揭秘 —— 100年来日本对中国的战场调查》一书的作者沈克尼先生和著名抗战史专家萨苏先生做客直播间,与大家新书分享。两位嘉宾是好朋友,他们曾经共同参加过有“东方马奇诺”防线之称的黑龙江东宁要塞的实地勘察工作。三联书店的总经理宋志军主持。2万网友收看了这场精彩的视频直播,享受了这场兵要对谈的视觉听觉盛宴。

沈克尼先生和萨苏先生做客直播间,与大家新书分享。三联书店总经理宋志军主持。

沈克尼先生和萨苏先生为大家精彩讲述。

在三联书店,沈克尼先生为自己的新书拍照

沈克尼先生的新书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已被众多读者购买,中间形成了一个“大坑”。


链接一:沈克尼先生

IMG_20210912_071359_看图王_看图王.jpg

沈克尼先生

沈克尼祖籍浙江崇德(今属桐乡),1952年4月生,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初中毕业后下乡插队,做过建筑工人、出版社编辑。从政后,历任宁夏民政厅副厅长、巡视员,宁夏政协常委,曾获记公务员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工作之余,钻研军事理论和野战生存训练。1997年获全国十大爱国拥军模范荣誉称号。2015-2017年为国防大学兼职教授。2021年入选陆军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前沿课题组特邀专家。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中校、上校和大校军衔,著有畅销书军民两用版《野外生存》。

沈克尼先生是国内著名的军事地理学专家,国内外兵要地志研究的拓荒者,也是“二战”期间侵华日军军品的收藏名家,在线上线下有“老百姓沈克尼预备役大校”的名号。沈先生多年来致力于侵华日军兵要地志的搜集和研究,也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兵要地志的第一人,这样说一点也不为过,今年他入选了陆军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前沿课题组特邀专家。再推力作《侵华日军兵要地志揭秘 —— 100年来日本对中国的战场调查》。受到迟浩田将军等众多党史军史专家的高度肯定。


链接二:100年来日本对中国的战场调查 ——《侵华日军兵要地志揭秘》

IMG_20210911_135236_看图王_看图王.jpg

继沈克尼先生出版军事地理学畅销书《野外生存》三十年之后,再推力作《侵华日军兵要地志揭秘 —— 100年来日本对中国的战场调查》。迟浩田上将给予高度评价并题签,某将军、著名微观战史作家余戈、著名抗战史专家萨苏联袂推荐。

迟浩田上将为沈克尼先生新书题签。

某将军、余戈先生、萨苏先生联袂推荐。

所谓“兵要”即用兵之要,“地志”,即地方志、地理志,而“兵要地志”则特指用于作战的军事地理志,即部队拟定对敌作战计划时所需要的各方面战场资料,包括天气、地形地貌、道路、后勤补给等多种要素,并延伸到经济、政治、民族、宗教和人土风情等多个方面,实际上是全方位的战场调查,既是军事地形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军事情报学的一部分。本书所指的兵要地志,主要是“二战”期间侵华日军针对中国战场在大量的实地调查基础上编撰、绘制的图文并茂的军事资料,是当年日军对华作战的绝密文件。

由于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这些兵要地志绝大部分被日军焚毁,或被盟军缴获,少数幸存的也尘封于相关的馆藏里鲜为人知。

事实上,日军对中国的远在“二战”前就早已开始,长达百年之久。

本书通过日本百余年来对中国战场调查的梳理,意在揭示日本以中国为假想敌而做的种种战场准备,其细致和周密程度,令人咋舌。诚如某将军在本书序“沈克尼:奇人与奇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远在我全体军民奋身而起、浴血抗战十四年之前的半个世纪里,这个觊觎华夏大好河山已久的近邻,就已把其攫取的黑手,伸向了我们的大江南北、长域内外。一份份地搜集情报,一张张地绘制地图,及至九・一八后侵占东北、七七后侵华战争全面打响时,日军对中国兵要地理的了解,常常在中国军队的战地指挥官之上。这是何等让人痛切的事实!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军队在抗战初中期与日军大打小打、会战决战、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多年来沉潜于兵要地志的搜集和研究,几近痴迷,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研究兵要地志第一人。书中配有200多幅图片,包括军用地图、书影和部分老照片。这些图片绝大部分属国内首次公开发表,弥足珍贵。

书中收录的沈克尼先生收藏的部分资料:

日军绘制的《北京城图》。

沈克尼先生收集的明治二十年(1887年)陆军士官学校编撰的《兵要地志》(书影)

沈克尼先生收集的20世纪30年代日军《作战要务令》与苏联军队《兵团战术概则》(书影)

沈克尼先生收集的1938年中国军队缴获并翻印的日本《航空兵操典》(书影)和航空计时表。

日军恤兵部1938年印发的(“支那”事变战迹手册)(书影)

日军手绘的《黑龙江渡河点要图》

日军手绘的《伊犁道兵要地志》中的手绘道路调查图。


链接三:某将军作序《沈克尼:奇人与奇书

人这一生会遇到无数人,有的人你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有些人朝夕相处,却形同陌路。人们喜欢说这是缘分,我不信,我只相信气味相投。

我与克尼兄,属于前一种。我们相识于整整二十年前。当时我刚刚写出自己第一部长篇小说末日之门,克尼兄甚为激赏,并为之写出了拙作所收获的第一篇评论。于是我们得以相识,然后是二十年的惺惺相惜。

我强烈喜欢这个一天兵没当过的人身上透出的那股子标准军人气质。说真的,我始终认为克尼兄比我们军队中的大多数军人更像军人。这不仅表现在你任何时候见他都衣着整洁、皮鞋锃亮,站有站姿,坐有坐相,每次见面总是先向你致以标准的军礼 —— 仅这一点,克尼兄已足以让不少所谓的军人汗颜,但这还不是我喜欢他的理由我喜欢的是克尼兄身上浸透骨髓的那么一种军人情怀和军人眼光。他是一个透过瞄准具象问题、透过望远镜看世界的人。

克尼兄的不同凡响在于,他能从“海钓爱好者”和“登山爱好者”的专业书店里,一眼就发现“潮汐表”和“登山者专业地图”,发现它们的军事价值,而常年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却未必有这等眼光,只能在克尼兄的“发现”前自愧弗如。

他能以年近花甲之躯,仅凭一个指北针,就带领一众青年男女以山地行军速度,徒步翻越贺兰山,从宁夏走到内蒙古,再寻另一条路,从内蒙古返回宁夏。他能走进军事博物馆,随便扫一圈,就指出哪件武器的标签写错了,哪把日本军刀是“曹刀”而非将佐刀;特别是,他会告诉你,那把格外引人注目的军刀,肯定不是冈村宁次本人的佩刀。

如果你还有机会到他家 —— 那个我称之为“军需库”的地方 —— 参观,你更会大开眼界,惊呼自己这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军用望远镜。从150年前的单筒望远镜,到“二战”时日军的炮队镜;从古老的德国“蔡斯”和“葛尔茨”,到今天的国产“95式”望远镜;从测距仪到瞄准镜,应有尽有:整个一座私人望远镜博物馆。据说其中有几件珍贵的藏品,让军博的人都羨慕不已,欲索不得而耿耿于怀。这样一个人,够不同凡响了吧?但这仍然不足以概括克尼兄的不同寻常。作为一个从未服过一天兵役,却能先后在装甲兵指挥学院、陆军参谋学院、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大学进修,学习军事理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写出我军第一本具有中国特色的《野外生存)(至今被奉为我军该领域首选教材),荣膺1997年度“全国十大爱国拥军模范”,并最终被特批为陆军预备役军官,由中校晋升上校、再由上校晋升为大校的人,这些经历也仍不足以说尽克尼兄之“奇"。

在我看来,他最令人称奇之处,是他乃当下中国首屈一指的研究日本侵华战争“兵要地志”的专家。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是“唯一”没有“之”。

关于这个听上去多少有些耸人听闻的结论,我不想与人争辩,只想让不服气的人,打开这本书,一翻便知。

打开这部积克尼兄数十年之心血的专著,你将看到的不仅是“百年来日本对我京畿的军事窥探",“中村事件’与日军“满蒙兵要地志,“五号作战计划与日军川、陕兵要地志概说”,“侵华日军眼中的中国人ー一日军兵要地志中的国民性和统治资料等这样一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标题和它的内容,更让我们洞悉,远在我全体军民奋身而起、浴血抗战十四年之前的半个世纪里,这个华夏大好河山已久的近邻,就已把其攫取的黑手,伸向了我们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一份份地搜集情报,一张张地绘制地图,及至"九・八"后侵占东北、“七七”后侵华战争全面打响时,日军对中国兵要地理的了解,常常在中国军队的战地指挥官之上。这是何等让人痛切的事实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军队在抗战初中期与日军大打小打、会战决战、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天,我捧起克尼兄这部沉甸甸的书稿时,我能感到的不光是书页的沉重,而是有一种掂量沉重历史的感觉。我相信克尼兄在过去几十年间从各种书刊的只言片语中搜集素材,到日本讲学时把自己身上仅有的钱都掏出来影印日本人手中的资料,以次次攀爬和翻越西藏高海拔雪山和宁夏贺兰山的艰辛和毅力,呕心沥血写出这样一部看似只为专业人士写就的著作,这绝不仅仅是为了填补一项国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更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作为一个战史及“兵要地志”的痴迷者的心愿,而是意在用他睿智的目光,穿透战史的迷雾,用一部专业性和可读性都同样强的专著,给生逢盛世、自我感觉良好的国人敲一记警钟抗战胜利已七十周年,但亡国之痛,绝不能忘,亡国之险,仍未解除。特别是在当下,国门外群狼环伺之际。

人们喜欢说,历史如镜。克尼的书,就是一面镜子。尽管书中无一字批评当时的国人和军队,甚至无一处进行中日比照,但却处处让作为后人的我们羞赧和惭愧,因为克尼兄把对手的作为变成一面镜子竖在了我们面前,照出了我们与对手的落差,使我们知道了历史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只能会这样。一支连自己的“兵要地志”理论都没有,甚至连“兵要地志”为何物都不懂的军队,怎么可能不打败仗?而如果后人不能汲取前人用血写就的教训,那么,失败就还会在前面等我们。作为军人,尤其是当代中国军人,除了牢记历史的沉痛,更应从书中汲取远比一个警示要多得多的东西:历史使命、军人职责、国家利益、进取精神,最后还有“专业水准"。这四个字放在最后,却并不意味着最不重要,恰恰相反,如果一个军人失去了专业水准,前面的任何一条,都将无法达标。

而什么是专业水准?看看克尼兄这部著作(他正是以这部专著中的内容折服了日本同行,并被两度邀请到日本外邦图研究会和早稻田等大学做专题讲学),看看书中他所叙述的我们的敌人和对手的专业水准,再想想八十多年前那些兵败如山倒的时刻和情形,我们就会懂。今天,中国的周边乱云飞渡,东海、南海更是波涛汹涌。一百二十年前,我们在东海首次败给了那个扶桑之国;八十多年前,我们的国家再次被同一个敌人蹂。一败再败,中国人的精神并没有屈服,对此,我们一直引以为做。但,一个伟大的民族能够立足于世界,仅有民族自豪感是不够的。惨痛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砖砌土筑的长城挡不住敌人,空泛的民族自豪感也同样挡不住敌人。能挡住敌人的,是同仇敌忾的意志、常备不解的警惕、真金白银的实力,最后还要加上像克尼兄这样着眼于国运、执着于专业、沉浸于细节的有志之的奉献和努力。当年,日本那些武士的后人和军国主义分子,正是凭借他们率先写出的《用兵的观察《一读必胜等兵要地理文章,拉开了日本侵华的序幕。回望历史,克尼兄告诉我们的,是过去,也是未来;是教训,也是启示。

以此文为克尼兄作序,并向这位中国军人尊敬的人致军礼!

国防大学教授、空军少将乔良

2015年8月14日于夕照寺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特别推荐、资讯中心

评论区

发布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