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雪山草地的长征足迹 红色土地轻诉岁月回响
中旗网四川2025年7月25日电
7月25日上午,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迎来了一批肩负特殊使命的客人。开国中将谭冠三之子谭戎生大校,原四川省委书记天宝之子天文等红军后代,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红史学界的专家们,怀着对先辈的崇敬与对长征精神的追寻,踏上了这片承载着厚重红色记忆的土地,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重走红军长征路之旅,深度考察炉霍县“我的二万五千米”红色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他们的脚步先后踏入瓦达村、红军田、红军总部旧址、红军总医院遗址、雅德乡交纳村红军树等一个个红色地标。每到一处,讲解员饱含深情的讲述,都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那段峥嵘岁月的大门,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军民之间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
在新都镇上街村红军总部点位,讲解员语调中满是对历史的敬畏:“红军在炉霍建立了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民族自治红色政权——波巴政府,在炉霍人民的心中播洒下了革命的火种,红色基因在炉霍这片红色热土生根发芽。”谭戎生大校听着讲解,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感慨万千地说道:“我的母亲也是一名英勇的红军战士,当年她跟随红四方面军路过此地,在这里,她的革命信念被深深扎根、愈发坚定。如今,我带着母亲的记忆故地重游,那些母亲曾讲述过的故事仿佛就在眼前,心中满是感慨。”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前行,队伍来到了红军总医院旧址。这里,曾是红军长征途中至关重要的医疗救治基地之一,铭刻着一段在极端困苦中闪耀着信仰与智慧光芒的岁月。讲解员介绍道:“当年,红军总部驻扎炉霍,总医院就设在我们所在的固里村。那时的环境之艰苦、条件之差,难以想象。药品奇缺,医疗器械匮乏,我们的医护人员,是用最原始却最赤诚的方式守护着战友的生命。伤口消毒,用的是珍贵的食盐;骨折固定,是自制的木板替代夹板;包扎敷料,是反复消毒的白布、被里布、棉花,替代纱布药棉。一切,皆就地取材,化平凡为医用。当地丰富的中药材,成为了救死扶伤的重要依托。”在场的嘉宾们静静聆听,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当年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与伤员们坚毅的面容,有人轻声感慨:“站在这里,仿佛能听见当年伤员们来自病痛的呻吟和医护人员轻声的安慰与鼓励,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至今依然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活动的最后一站是雅德乡交纳村的红军树。这棵古老的大树,历经无数风雨洗礼,枝干如钢铁般遒劲有力,树皮上的纹路就像岁月亲手镌刻的勋章,见证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嘉宾们驻足树前,凝视着这棵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古树,心中满是对历史的追忆与对先辈的敬仰。如今,这棵红军树已成为炉霍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无声丰碑。
此次重走红军长征路活动,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迈向新时代的崭新启程。炉霍县紧紧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一契机,积极探索红色资源与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全力将“红色炉霍”的文旅IP推向更广阔的天地,实现持续“破圈”发展。从曾经红军战士们艰难跋涉过的雪山草地,到如今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发展赛道;从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遗迹,到蓬勃兴起的文旅新篇章,炉霍县正在用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伟大的长征精神在传承中不断延续,激励着每一个人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奋勇拼搏、砥砺前行。
来源:新红炉
融媒体:仁青卓玛 吴铭报道
责编:中旗网晶晶
统筹:张伊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