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旗网北京2021年9月26日报道(老兵方阵)
2021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140周年生日。雨后初晴的秋日,由北京三十五中学部分师生、老校友、老军人、鲁迅作品爱好者共同发起的“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八道湾鲁迅纪念馆举行。三十多位各界来宾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鲁迅与李大钊青铜塑像前,鞠躬行礼,献上花束,唱起“祝你生日快乐”歌,真诚表达了对鲁迅先生及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敬仰爱戴之情。
北京市八道湾鲁迅纪念馆原址,是鲁迅家族1919年底离开故乡绍兴到北京居住的宅院,是新文学经典《呐喊》诞生地,鲁迅在这里写下了《阿Q正传》《故乡》等名篇,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蔡元培、胡适、李大钊、毛泽东、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郁达夫等都曾到访。
2014年,为保护这座旧居,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决定,将李大钊曾为建校董事的志成中学(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前身)迁此,李大钊与鲁迅这两位《新青年》同仁、北京大学同事重逢于旧居,两座民族精神的丰碑屹立于志成新校园,成为传承家国情怀和理想追求的新景点。
献花仪式活动中,著名歌唱家金曼女士即兴朗诵了一段歌剧《北大1918》中鲁迅和李大钊的二重唱精彩歌词;三十五中“立人讲研团”五位同学朗读了他们的原创剧本《别故乡》。随后的座谈会上,老将军刘德明少将、著名散文家卞毓芳向学校赠送书法作品;87岁的志愿军老兵于枫,向参会者赠送了讲述入朝参战医务人员故事的书籍。
三十五中刘继忠校长致欢迎词,介绍了“一座宅院,一所学校”所凝聚的宝贵精神财富。鲁迅作品研究专家、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商金林,人民日报社老记者卞毓方,分别从各自生活与工作经历,讲论鲁迅在八道湾的创作成绩、与孙伏园孙福熙兄弟的交往,以及鲁迅创作精神的深刻影响和重要意义。三十五中教师、八道湾鲁迅纪念馆研究员杨宗蓉,介绍了近年来围绕八道湾开设特色课程,向北京市中小学开放,阐释鲁迅立人思想,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立人讲研团”成员、三十五中高二年级侯欣媛同学,和来宾分享了近期完成的学术论文《爱罗先珂与八道湾:鲁迅在日本影响的开端》,获得在座专家前辈和媒体工作者的一致称赞。
鲁迅友人孙福熙之子孙惠军教授,深情讲述父辈与鲁迅之间的友谊,强调鲁迅在今天的意义,呼唤“我们今天仍然需要鲁迅”。89岁的单大德老将军娓娓道来自己人生道路上,鲁迅精神与作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表达了中华民族不屈、鲁迅永恒不朽的祝愿。因时间关系一些到场嘉宾未能尽兴发言,却也都深有感触。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副秘书长祝阅武的一句话概括得好: “人走了,作品活着,鲁迅精神不朽。”
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老兵方阵·纪念邮简发布平台先后酝酿了两年多时间,特别设计推出一套编号纪念邮简,以八道湾鲁迅纪念馆介绍为内容,主题突出,设计精美,现场分享欣赏,成为这次活动的永久纪念。
八道湾鲁迅纪念馆特聘研究专家荣挺进主持本次活动,他带着讲研团学生成员引导来宾参观,介绍鲁迅在八道湾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体验。特别是1921年底至1922年初,因学生、《晨报副镌》编辑孙伏园邀约和催促,鲁迅在此创作出《阿Q正传》,令八道湾故居有了特殊意义。《阿Q正传》是新文学最具世界性的经典作品。鲁迅希望借此“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以唤起全民族群体和个体的反省。今年恰逢“阿Q出生一百年了”,有人提议何不以此为标题也出套邮简?“阿Q”的生命力,不可小觑。
附件:参加活动来宾
单大德(中将,海军航空兵原政治委员)
刘德明(少将,原炮兵指挥学院政治委员)
廖次英(少将,空军装备部,三十五中校友)
金曼(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
商金林(北京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鲁迅作品研究专家)
尹小林(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中心主任、国学网总裁)
于枫(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志愿军老战士)
卞毓方(著名散文作家、原人民日报记者)
柯小卫(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后人、作家)
杜刚(新华社部门主任、高级记者)
祝阅武(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副秘书长)
卜金宝(解放军报高级编辑)
陈姝(中国妇女报记者)
申菏亮(火箭兵报原副刊主编)
王洪学(北京市卫健委健康促进处处长)
余滨(老兵方阵组委会副秘书长、纪念邮简策划人)
朱志刚(全国品牌扶植计划组委会秘书长、纪念邮简设计人)
刘军霞(香山大学堂秘书长、北大校友)
李艳梅(航天邮友联谊会)
孙惠军(鲁迅友人孙福熙之子、35中校友)
刘继忠(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
吴静瑾(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鲁迅书院主任)
荣挺进(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八道湾鲁迅纪念馆特聘研究员)
杨宗蓉(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八道湾鲁迅纪念馆研究员)
王蓓(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鲁迅书院教师)
以及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郭俊丽等三人、单大德将军秘书曹国强、摄影师李世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立人讲研团部分同学等。
来源:老兵方阵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