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奇:红色彭坑寻“周篮”

  • 时间:   2022-09-07      
  • 作者:   王路奇      
  • 来源:   东海前哨     
  • 浏览人数:  1737


王路奇:红色彭坑寻“周篮”




中国老兵·情感


红色彭坑寻“周篮”

☆王路奇


这几年一直在潜心研读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史,常为老区人民群众当年舍身掩护红军的史录感慨不已。初秋时节,我参加了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主办的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暨新四军组建85周年纪念活动,慕名来到红色彭村,追寻陈毅元帅与“周篮嫂”生死情谊的故事。

彭坑,位于江西省大余县逶迤苍茫的油山脚下,是赣粤两省的交界点。一栋典型赣南客家农家小院,土木结构的青瓦房,门额题匾上“陈毅同志旧居”6个大字熠熠生辉。

听说我是从南京来的客人,周篮的次子刘士华老人非常兴奋。年过9旬的他向我展示一件件红色文物、一幅幅泛黄的照片,讲述母亲的过去,一段段红色记忆依然鲜活。

陈毅旧居

“我妈妈没有学名,人们都叫她三娣子或周三娣,周篮的名字是陈毅给她起的。”老人说,1936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浓云密布,薄雾笼罩着山峦,细密的雨线扯满了空中,梅岭山岭上一片泥泞。几位赣粤游击队员用担架抬着受重伤的陈毅来到彭坑村后龙山。第二天,他父母前去草棚里探望时,眼瞅一个称“大老刘”(陈毅化名)的人,大腿肿得像个冬瓜,腿上的伤口化了脓。两个游击队员正用一条纱布,抹上万金油后,穿过他腿上的洞口,来回清理伤口。那一瞬间,妈妈心痛得流下了眼泪,夫妇俩毫不犹豫地将陈毅接到家里存放粮食和农具的阁楼隐居。

刘士华老人用手指着阁楼前部的窗户说:“这是当年为了保护陈毅同志的安全,我父亲特地在这里装的安全通道。你看,从这里能看见门前的进山路,侧边有边门,一旦敌人进屋,陈毅同志便在阁楼放下木板桥,迅速转移到后山的森林中躲藏。”端午节那天,天下着倾盆大雨,母亲照常用那只竹篮盛满了一篮粽子,戴上斗笠,卷起裤脚,蹚过涨满了水的溪河,穿过密密丛丛的树林,来到后龙山游击队送吃的。陈毅看到妈妈冒雨送粽子,爽朗地笑道:“大嫂天天用篮子给我们送饭,你以后就叫周篮吧!”从此,周篮就成了周三娣的正名,游击队员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周篮嫂。

她就是周篮。

陈毅转移脱险的暗窗。

陈毅住进周篮家后,她就寻思着如何尽快治愈陈毅的腿伤。那时,由于国民党军严密封锁,红军游击队医疗用品极度匮乏。赣南的山区高山险阻,羊肠百转,地险路狭,周篮凭着对共产党人的深厚感情,穿梭于油山的崇山峻岭中,挖一种土名叫细角皮的草药。她的双手不知磨破了多少次,又脱了多少皮,流了多少次血。陈毅劝她:“莫去了。”可周篮说:“同志哥,不治好你的腿伤,你如何去带领红军游击队员去消灭‘白狗子’,让老百姓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哟!”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治疗,陈毅同志的伤口也慢慢愈合了。

伫立在屋前纪念小广场的一头石雕猪前,刘士华老人向我讲述他母亲机智地帮助陈毅脱险的故事。一天傍晚,陈毅同志坐在屋后的一棵桐树下看书,警卫员在旁边擦枪。周篮嫂此时正蹲在门前的塘边洗衣服,突然听见一阵狗叫声,她抬眼望去,一群荷枪实弹的国民党队伍正东张西望地走来。情况紧急,周篮嫂赶回屋中还有一段距离,肯定来不及通知陈毅他们,也不能叫喊,该怎么办?就在这时,家里圈养的一头猪跳出猪栏,正在门前哼哼唧唧。周篮嫂急中生智,从沟里捞起一块石头,向猪丢过去,大声喊道:“你这瘟猪崽,还不回屋去。这么多官兵来了,一枪崩死你,晚上就把你炖了!”陈毅听见周篮嫂这话,知道外面有危险,赶紧从屋后爬出来,钻进山林中。晚上,陈毅竖起了大拇指说:“周篮嫂,多亏有你,不然我就得去见马克思了。你真有法子,当得一个诸葛亮嘞!”

周篮洗衣示警处。

中国革命博物馆证明。

刘士华老人说,有一个故事至今令人难忘:一天,油山游击队大队长曾彪按照陈毅的指示,急匆匆赶到周篮嫂家,让她想办法到池江把那里地下党组织弄来的一百多发子弹运回来。隆冬的赣南山区冰寒刺骨,母亲到池江后将子弹绑在身上,用厚厚的棉袄遮住,沿着冰雪山路,深一脚浅一脚往回赶。当走到小汾坑口桥头时,看见国民党军的士兵正在对过关卡的群众逐个搜身。这可怎么办?妈妈目光盯上了哨卡右边的高坎,缓步来到高坎沿蹲磨,当国民党军士兵叫她过去搜身时,便用右脚使劲地蹬松了坎沿。顿时,坎沿崩了,泥土籁簌地滚落,她身子就势往右边一歪,哗啦一声,滚到河里。当她爬上岸后,浑身挂着水和冰凌,国民党军士兵见状戏谑地哈哈大笑起来,挥挥手示意让她快走。当冻得瑟瑟发抖的周篮赶到游击队营地,脱下湿棉袄,解下绑在身上的子弹时,战士们的眼眶都湿润了。

母亲还是一位出色的情报员。为了安全传送情报,她每次都把情报藏在发髻里,后因叛徒告密,这个办法不能再用了。一次,周篮来到大余县地下交通站,地下交通员将一份重要情报交给周篮,要她速传给陈毅。母亲机智地把情报绑在从家里跟来的黄狗肚皮下,黄狗似乎懂得主人的心意,跟着主人通过了一道道关卡。陈毅拿到情报后慨叹:“周篮嫂,你家的老黄狗是很好的‘通讯员’呢!”

陈丕显给刘士华的信。

本文作者采访周篮次子刘士华老人。

岁月流转,真情永恒。陈毅自从1938年离开赣南以后,一直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周篮嫂,多次打听过她的情况。“母亲也十分挂念陈毅,经常让我们从壁橱的夹层中取出陈毅当年送给她的照片,嘴里喃喃说道:‘也不晓得老刘、阿丕(陈丕显化名)怎么样了?’”1962年初春,在北京召开“七千人大会”期间,陈毅特意对江西的同志说“我欠周篮嫂的游击债”,交代一定要代他去看望一下。当周篮知道当年的“老刘”,就是如今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时,泪流满面,破了音地大声喊:“好!好!我们百姓自家的党,是不会忘记老百姓的!”周篮嫂逝世后,按照她生前的嘱咐,将她安葬在了当年陈毅和油山游击队员们经常开会的地方——她家后山半山腰的草坪上,墓碑上端端正正地写着“革命长青在,自有后来人”。

就要离开彭坑了,我在周篮墓前深深地躹躬表达敬意。“我们百姓自家的党,是不会忘记老百姓的!”周篮的话说得好啊!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秋风吹过,树叶哗哗作响,仿佛空中回荡着陈毅元帅的吟诵:“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作者曾任江苏省无锡军分区政委、原第31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现任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秘书长)


【责编:中旗网张伊】


责任编辑:admin

评论区

发布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