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卅载初相见,人月中秋庆同圆
——共产党人嵇直父女的乡愁故事
嵇钧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流传千古的词句道尽了人间离合悲欢的无奈之情,演绎出无数动人心弦的乡愁故事。
这里要讲的就是在建党初期就投身于人民解放事业的共产党人嵇直的乡愁故事。嵇直 1901 年诞生于镇江。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先后在扬州美汉中学和苏州东吴大学就读,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在镇江创办《新镇江周报》,开办“星期演讲会”,抨击社会黑暗,宣传改革思想。
1922 年嵇直到上海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他在上海东南师范专科学校时,领导同学驱逐市侩校长,为将学校改造为上海大学打下基础,使之成为党培养干部的基地。
他在沪西创办了青年团上海第四支部,开办工人补习学校。在项英指导下创办著名的沪西工友俱乐部,成为“五卅运动”的桥头堡。
1924 年嵇直被党中央派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回国后于 1925 年转为中共党员。
1926 年嵇直再受党中央委派,赴苏联海参崴, 任教于共产主义大学,培训由国内派去的工人干部。原定两年轮换,却因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党中央未派人替换。嵇直不得不羁留下来,并且按照中、苏两党的协议,转为苏共党员, 应征到新成立的远东红旗军。他曾在与日本间谍的搏斗中负伤。因工作出色他获得了最高苏维埃颁发的奖章。
1935 年,嵇直和俞秀松等一批早期的共产党员赴新疆隐蔽战线工作,为粉碎疆独反动势力和建设新疆做出了贡献。“西安事变”时因宣传党的政策,被盛世才软禁后“礼送”出新疆。
1941 年回苏联后,正值德国法西斯发动对苏战争。嵇直随即进行战争预备军人登记,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后被应招到内务部反间谍部。由于在战争中的表现,他荣获了“红星”、“战斗勇敢”、“劳动优秀”以及“战胜德国法西斯”等多枚勋、奖章。战后他积极从事中苏文化交流工作。参加了俄文版《毛泽东选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令选集》等书的译校工作。
1955 年,经中、苏两党中央批准,嵇直回到梦寐以求的祖国。经周恩来、刘少奇、蔡畅、李富春、李立三、陈赓等同志证明,中共中央承认他 1922 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 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革命历史。他先后任任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北京图书馆副馆长等职,还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 年嵇直在北京病世。
从上面的简介中可以看到,为了革命事业,嵇直一生服从党的安排,舍弃个人小家,奔波于国内外。当他回国时,已是离家近 30 年了。
30 年中,嵇直出生入死,历尽艰辛。他在新疆化名栾宝亭从事隐蔽战线工作时,曾委托到上海做生意的朋友就便去镇江打听一位“嵇姓朋友”家的情况。知道父母妻子已经去世,但不知道孩子到哪里去了。尽管他这时已有了新的家庭,但对祖国、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却无时不刻地会冒出来。他曾多次给中、苏两党领导人写信要求回国工作。最后在刘少奇的指示下,经中央组织部和苏共中央交涉。他的回国请求终获批准。
而在中国,嵇直的亲人,特别是他离家后才出生的荫梅更是积极地寻找父亲。她从父亲当年战友获知,父亲确实是被党中央派到苏联工作了,但都不知后来情况。他们建议荫梅直接请求党中央帮助查找。于是荫梅便给中共中央组织部写了信,要求查找 1926 年被党派往苏联工作的共产党员嵇直的下落。
中央组织部接到嵇荫梅的信时,嵇直恰已回国,暂住在中共中央组织部招待所。
1955 年 8 月 4 日,中组部负责人帅孟奇约见嵇直,递给他一封信。原来是一位名叫嵇荫梅的女孩寻找父亲嵇直。他大喜过望,这正是他梦牵魂萦几十年的孩子。1926 年当他离开家时,孩子尚在母腹之中,多少年来,他一直想是男孩,还是女孩?生存下来了吗?如今将近 30 年过去,他现在终于在照片上见到了自己的女儿!
当晚嵇直再也睡不着了,他兴奋而又痛苦。兴奋的是他将见到从未见过面的女儿; 痛苦的是,他早已知道,许多亲人已经不在人世了。他精心从照相簿挑选了一张佩带着勋奖章的半身照,郑重地写下了几句话。
在中组部的安排下,第二天嵇直去到女儿的工作单位天津国棉六厂,终于见到做梦也不曾想过的女儿!不用介绍,父女的天性已经使他们紧紧地拥在一起。
当嵇直知道女儿在无父无母的劣境中,经过自己的奋斗和国家的培养已成为一名纺织工业的技术人才时,感到无比欣慰。
整整一个星期,他们沉浸在欢乐激动的情绪中,时而欢笑,时而痛哭流涕。嵇直从荫梅那里了解到家庭的巨大变化。他没有见到父母和妻子,这原是意料中事。但他没有料到,他的儿子在无父无母的困境下,不到二十岁就贫病而死了。
嵇直也讲了多年来自己的情况。他感慨地说:“我回来后,看到国家变化这么大,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虽然我的家庭受到很大影响,但革命事业总是要有人做的,没有少数人的牺牲,哪能取得胜利?我未尽父母之责,但对革命是问心无愧的。希望你们能够理解。”
为了让父亲了解祖国的变化,荫梅陪父亲游览了天津城,并去照相馆拍了一张有生以来的第一次父女合影。
为了不影响女儿的工作,嵇直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天津。临别前夜他让荫梅读了带来照片背面的小诗:
“梅儿,我的心肝,我的灵魂, 我是你们的父亲,但也是一名革命底士兵。我对你们未尽父亲之责, 但对革命已无愧于心。
一九五五年八月五日无眠夜于中共中央组织部第三招待所”。
荫梅读完这几句话后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是的,嵇直未尽父责,未尽夫责, 更未尽子责,他把自己献给了革命事业。他确实是问心无愧的,这是多么伟大的老一代革命者的崇高无私的品格啊!
念完小诗后,荫梅积聚心中多年的委屈似乎也都化解了。她更理解了父亲。没有父亲这一代人的奉献和牺牲,后人怎么会享受到新中国的胜利果实呢?这正是“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吧!
中秋节很快到了,为了让父亲过好回国后的首个团圆节,荫梅买了月饼,带着洗印好的照片到北京看望父亲。嵇直品尝了几十年没有吃过的祖国传统食品,赞叹不已。看到照片中女儿偎依着自己,享受着从未得到的父爱的情景,心中更是感动。
他满怀激情地在照片背面题了一首小诗:
“漂泊何尝无止境, 骨肉总有千里缘;
父女虽曾不相识,人月今年已同圆。
直誌
夏历己未中秋夜于北京中共中央组织部第三招待所”
短短几行诗句写出了老辈共产党人一心为国为民的高贵品格,是值得我们后辈永远学习的。
几十年过去,如今嵇直父女已经在天堂里安息, 永不分离。而他们动人的亲情乡愁故事将永留人间。
【责编:中旗网张伊】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