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4日,纪念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创会会长马文瑞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座谈会现场
2022年11月4日,纪念马文瑞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由于疫情防控原因,座谈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华全国工商联原党组书记胡德平,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陈昊苏及夫人秦昭,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刘建,以及周秉和、彭宇、李若谷、耿志远、王小舟、欧阳晓光、陈洪生、袁霞、杨兰、王晓红、王彦君、马晓力、马小玫、马晖、蔡宁、忽蓬、王溦、冯普选、赵世洪、霍岳军、邱丽、周俊丽、郭睿等人,以及马文瑞同志亲属、生前友好和身边工作人员代表出席。座谈会由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马小玫主持。
会上,西北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学者张化民同志作了书面发言。现刊发如下:
马文瑞对创建西北红军所做的重要贡献
张化民
今天是老一代革命家马文瑞诞辰110周年,马老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大家都谈的比较多了,我这里就不再赘述了。由于马老长期以来一直搞党政地方工作,所以对马老对创建西北红军所做的贡献,大家知道的不多,所以我这里主要谈谈马老对创建西北红军所做的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历史》写道:“陕甘根据地是由谢子长、刘志丹等领导的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经过多年艰苦战斗创建的。”陕甘根据地也叫西北根据地,由红二十六军创建的陕甘边根据地和红二十七军创建的陕北根据地组成。
一、在创建红26军前身红军陕甘游击队中所起的作用
马老对红军陕甘游击队的创建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红二十六军是1932年12月由红军陕甘游击队改编而成,而红军陕甘游击队是1932年2月由红军晋西游击队为骨干的西北抗日同盟军改编而成。
根据中共北方局指示,中共山西特委在陕北特委协助下,从陕北、中共国民革命军47军委员会和太原兵工厂抽调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在1931年春夏之间(大约是5月8日左右)在吕梁山区组建了红军晋西游击队。7月山西特委被破坏,敌人调动百倍以上的兵力围剿晋西游击队,晋西游击队1931年9月2日夜,从山西西渡黄河来到陕北,寻找陕北特委。当时,马老任中共陕北特委委员兼安定县委书记。
晋西游击队9月5日在安定县南沟岔柳树滩召开会议,撤销了原队长拓克宽(47军)和政委黄子文(北方局)的职务,推选阎红彦(陕北)为大队长,杨重远(47军)为政委,吴岱峰(47军)为副大队长。对于这次改选,拓、黄二人均有思想情绪,新当选的领导也多少有些顾虑。马老得知这个情况,就和大家商量,一致认为新选的队领导是根据多数队员的意见和民主选举的结果,应当维护。阎、杨、吴三同志,都是坚强可靠的共产党员(注:都是1927年4.12政变前加入共产党,阎、杨两人参加了27年10月12日的清涧起义,吴参加了28年4月9日的安徽阜阳起义),都在游击队的组建和发展中,起了骨干作用。因此,应当支持他们大胆工作。于是派人去部队做说服帮助、团结稳定的工作,使部队未发生任何不愉快的现象,同心协力,共同对敌。
晋西游击队刚到安定时,不到30个人(注:30人过黄河,过河后就走失1人)。他先派负责陕北特委和刘志丹联系的马云泽加入晋西游击队,接着组织动员党团员和青年农民强龙光、强世清、路文昌、白雪山等60多人参加游击队,部队发展到近百人。他们中许多人后来成为陕甘游击队和红二十六军中的骨干分子,如马云泽先后担任西北抗日同盟军和陕甘游击队经济主任及西北抗日同盟军一支队党支部书记;强龙光先后担任西北抗日同盟军和陕甘游击队骑兵大队长,1933年7月牺牲在收复多伦的抗日前线;强世清先后担任了红二十七军第一团前身陕北九支队、陕北一支队的支队长;路文昌、白雪山等人后来也成为红二十七军第二团的团长和政委。
晋西游击队西渡黄河同时,肖永胜、杨琪、杨鼎、杨桐、师储杰等三部土客(押运鸦片的保镖武装)2百余人也被迫西渡黄河到陕北。过河后,他们走投无路,就来找游击队,要求与游击队联合行动。为了壮大革命力量,晋西游击队队委会提出”土客”必须遵守以下几条才能联合行动:服从队委领导,不抢穷人东西,不强奸妇女以及准备戒大烟瘾,成立执法队监督执行。同时明确收编不是将”土客”正式编入红军游击队,而是将他们另编为陕北支队。上述改造”土客”的意见报安定县委审定。马文瑞和县委成员们讨论后,基本同意游击队的意见和办法,惟对”准备戒大烟瘾”一条认为暂时不提为好,因为”土客”们大多吸食大烟,难以接受,不利于逐步团结,改造他们。红军晋西游击队收编的土客后来改编为西北抗日同盟军一支队,成立陕甘游击队的时候成为陕甘游击队的重要部分。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成立时,杨琪成为首任师长,是西北红军的主要将领,东征时牺牲。
晋西游击队在陕北转战安定、横山、靖边等县,连战皆捷,并一度攻进瓦窑堡,震动了全陕北,特别是伏击从榆林回延安的敌旅长高双成,井岳秀、高双成恼羞成怒,调重兵围攻游击队,马文瑞和安定县委及时将陕北特委要“游击队避开敌人主力,转移陇东(甘肃陇东,山大沟深,人烟稀少,无人管的地区)”的指示转给部队,并通知陕西省委。10月下旬,晋西游击队转移到陇东南梁,和刘志丹召集的地方武装会合,32年1月改编为西北抗日同盟军,2月改编为红军陕甘游击队。
红军陕甘游击队是由红军晋西游击队近百人为骨干,加上一支队杨琪、杨鼎部近百人、二支队留下的50多人(分散编入各大队)和当地党组织动员的100多农民组成。如果没有安定参加的60多人,只有20多人的晋西游击队面对近500人(一支队200多土客,二支队200多地方武装,军阀的改编代表就住在二支队)想被军阀改编的部队,根本没有可能在三嘉塬执行省委决定,成立红军陕甘游击队。陕甘游击队部队党委和4个大队大队长、政委里,除了省委派来的李杰夫、谢子长、杨森、高岗和张赫5人外,其余的阎红彦、杨重远、白锡林、胡廷俊、吴岱峰、强龙光都是晋西游击队的成员。
另外,红二十七军及前身各游击队支队的主要骨干很多都是原红军陕甘游击队成员:西北军事特派员谢子长恢复了埋枪解散的陕北一支队,是红二十七军前身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杨琪任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师长、杨重远、魏武先后任陕北一支队政委、强世清任陕北九支队、一支队支队长、马佩勋、白雪山、路文昌、王兆相、杨文模、李成兰、李成荣等都先后担任红二、三支队(红二、三团)团长、政委等重要职务。马文瑞组织动员参加晋西游击队的强世清、白雪山、路文昌和土客杨琪后来都成为红27军及前身陕北游击队一、二支队的主要领导。
红军陕甘游击队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地区组建的第一支正规红军武装。从此,红军的大旗就在西北一直飘扬,再没有倒下。可以设想,如果不是当时成立了以晋西游击队为骨干的红军陕甘游击队,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时间必然会推迟,那么当各路红军长征到陕北时是否有根据地可以落脚就很难预料,中国革命的历史将可能要改写,红军陕甘游击队为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马老对红军陕甘游击队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为陕北红二十七军的创建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
陕北红二十七军起源于1932年3月在延川县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延川游击队,队长刘善忠,政委高郎亭。4月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先锋队。10月1日,中共陕北特委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1933年4月下旬,改称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强世清任支队长。1934年9月,以陕北游击队一、二、三支队为基础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一、二、三团。1935年1月30日,陕北独立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八十四师,师长杨琪,政委张达志。
1、在红一支队的前身九支队闹分裂的关键时刻,保证了部队继续接受党的领导
1933年4月上旬,九支队内部闹矛盾,安定的强世清、姬振元、白德胜和延川的一些人闹分裂,在永坪附近,强世清、白德胜等把高朗亭及其部属的枪支收了,将高和队委书记马万里赶走,安定籍的队员都跟强世清离开延川,企图不明。这时,正在清涧巡视工作的陕北特委委员马老听到九支队的消息后,立即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生怕强世清他们一时糊涂投降了敌人。他带着马万里经连续一天一夜的追赶,到距敌人盘踞的瓦窑堡不远的安定西区和北区交界处一座山头的村子里,找到了白德胜和他带的队伍。马老代表陕北特委对白德胜讲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严肃地指出了他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和行为。明确要求他继续革命,千万不能走别的路。白德胜也感到闹分裂、力量不断削弱的苦楚。马老的批评教育使他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表示保证接受特委的领导,决不投降敌人,继续干革命。白德胜后来又与强世清一起收编了另一支绿林武装,正式成立了陕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1933年11月,在掩护其他同志突围中,身中两弹,被敌人俘虏。不久,他的妻子任志贞也被捕。1933年大年三十,和妻子任志贞并肩在瓦窑堡走向刑场壮烈牺牲,实践了”决不投降敌人”的诺言。6天后,大年初六,强世清、强世光兄弟也在安定高唱京剧”斩单通”,慷慨就义!
2、亲手组建红三支队前身神府特务队
1933年7月23日,陕北特委扩大会议在佳县高祁家洼召开,会议决定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苏维埃政权,公开组织赤卫军、贫农团、少先队、儿童团、妇女会。把陕北划分为神府、清绥、安定、佳吴等几个游击区。高祁家洼会议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苏维埃在陕北全面展开。
根据高祁家洼会议的精神,马老到神府地区巡视工作。马老到神府,找到神木党组织的贾怀光、乔钟灵、马万里、韩俊杰等同志,马老认为在神府地区具备了贯彻执行陕北特委的决议,组建红军游击队的基础条件:首先当地党组织发动群众工作基础好,其次也可以有武装斗争经验的共产党员做为骨干。于是他找到红二十六军南下失败后回到神木家乡的共产党员王兆相、李成兰、温治恭等人,并且决定:在神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游击队,由王兆相、李成兰负责。于1933年10月8日在神木温家川组建成立神府特务队,队长李成兰,政委王兆相。刚开始仅有七名队员,四支枪。11月7日,特务队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三支队,支队长王兆相。1934年9月发展为陕北独立师第三团,1935年1月改编为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第三团,团长王兆相。1936年8月扩编为中国抗日人民红军独立第一师,1936年12月改名为独立第二师,师长王兆相,政委张秀山。经过三年多的时间,独立开辟了10多万人口的神府苏区根据地,部队扩大到两千多人。
马老对红二十七军的创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为红二十九军的做出的贡献
西北红军野战部队除了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外,还包括中央红军到陕北后,由西北根据地各游击队组建的红二十八、红二十九和红三十军。另外还有地方部队(吴岱峰支队)和各游击队、赤卫队构成的野战、地方、游击队三位一体的武装体系。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陕北。12月,中共中央决定将西北根据地划分为陕北省(原陕北)、陕甘省(原陕甘边)、关中特区和神府特区。并开始了扩红活动,光陕北省在 1936 年1月一个月内就扩大红军3600人,两个月内又扩大了 6000 人。红一方面军(包括原中央红军、红二十五军及西北红军)由刚到到陕北以后的7000余人,发展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的30000余人。先后将西北根据地红军游击队整编成3个军和3个独立师:陕北省的红军游击队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政治委员宋任穷;陕甘省的红军游击队组成第二十九军,军长萧劲光兼、政委朱理治兼;陕北红军独立团与陕北佳县、清涧、延川、延长等几县独立营编成红三十军,军长阎红彦、政委蔡树藩。由关中特区的游击队编成独立第一师,师长白志文,政委李宗贵(李赤然)。第二十七军八十四师第三团改名为独立第二师,师长王兆相,政委张秀山。
1934年11月,从西安返回陕北的马老路过南梁陕甘边苏区,被刘志丹和习仲勋留在陕甘边,担任陕甘边军政干部学校政治教员。1935年春,马老受命于刘志丹、习仲勋,执行陕甘边特委的决定,在南梁根据地的东边,创建了东至黄河,南至韩城以北,西至洛川、富县一带,人口占整个陕甘边苏区的一半以上,东西长约二百里,南北宽约一百里的东区根据地,马老任中共陕甘边东区工委书记和陕甘边东区革命委员会主席。在党的领导下,创建了东地区游击队、宜川游击队和直属保卫队,后来在几支游击队、义勇军和警卫队的基础上,成立了有三百多人的东区独立营,还有一支百余人的游击队。直罗镇战役后,各县老游击队相继上升为红军独立营,又成立了新的县游击队。1936年3月,根据中央决定,由陕甘省的红军游击队正式组成红二十九军,部队最初只有四个连,由宜川独立营两个连,中宜独立营和延安、甘泉独立营各一部组成,仅五六百人。通过宣传、动员很快发展到数千人。红29军最初成立时的四个连,主要是马老创建的陕甘边东区宜川和甘泉的游击队组成。而东区根据地成为陕甘边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1935年3月南梁苏区失陷后,陕甘边东区红泉县下寺湾成为陕甘边特委和陕甘边苏维埃的所在地和陕甘边根据地的中心,中央红军到西北后,还召开了我党历史上重要的下寺湾会议。
四、对其它西北红军的创建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红二十七、二十八、三十军由陕北神木、府谷,佳县边苏区、安定、米西,安塞,靖边、横山边苏区,绥,清、延川边苏区和绥,米,佳,吴边苏区14个县的游击队组建。马老在安定的工作为安定后来成为西北根据地的中心、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中国革命的红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马老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一直到1934年夏天去陕甘边,坚决执行陕北党各级组织的会议决定。他对绥德党团组织的恢复和长期对绥德群众的宣传教育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在担任特委的南路特派员期间,他主要巡视的是安定、清涧和延川三县,也巡视了葭县、吴堡、榆林、横山,恢复了葭县县委;神府游击队更是他亲自组建。可以说陕北的每个县的各个游击区的创建都有马老付出的心血。
综上所述,马文瑞同志虽然一直从事地方工作,他不光对西北根据地,对西北红军的创建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者简介】
张化民,男,汉族,陕西省子洲县人,1955年9月出生于陕西省延安市。1973年12月在陕西省延安市枣园公社插队,1978年2月-1982年1月在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微电子专业学习,1982年2月-1985年8月在电子部长沙4435厂工作,1985年9月-1990年12月在湖南省税务局工作,1991年1月起在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长沙)任教,2015年退休,高级工程师。
1980年夏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研究西北革命根据地历史,从2013年到2021年,利用业余时间对西北红军和西北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西北红军各部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建国后的沿革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谢子长传》(约40万字)专著一本,发表学术论文21篇(约36万字),各种文章58篇(约47万字),其中国家级报刊40多篇,有13篇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所办的网站全文转发。
【责编:中旗网张伊】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