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老延安”——马老的二三事》
王东强
【马文瑞(1912年11月4日——2004年1月3日),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今子洲县)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接受进步思想,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马文瑞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政治工作杰出的领导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今天是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马文瑞110周年诞辰日—— 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马老是陕北人,是地道的“老延安”,马老的一生与延安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想起1991年后的那两三年时间里,曾经几次与马老的交集,我格外怀念马老!
最近,网络上关于延安的信息热度上升。延安是陕北的一座古城,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真正得以喘息、得以成长、得以发展壮大的地方,马文瑞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在延安,他和刘志丹、谢子长、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夺取政权的艰苦岁月磨砺打造出延安精神,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无论是在险象环生的民主革命时期, 还是在波澜起伏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马文瑞经受了种种艰难曲折乃至生死的考验,始终不改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马老从延安走出,他的一生始终坚持延安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办事原则。
在这里,作为这个时代的亲历者,我讲几件事情:
一
历经多次无端的政治磨难,1977年12月,马文瑞任职中央党校副校长,协助胡耀邦主持党校日常工作。时值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面临一个最现实也是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毛泽东生前所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大政治思想原则。全国人民早就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但是对毛泽东和他的文革路线,毕竟还不能贸然否定。大家都在等着一个有利的契机。】(摘王彦君文)
【终于,在粉碎“四人帮”一年之后,一个尖锐的问题摆上了台面:究竟怎样识别真理?说穿了,最高领导人的指示是不是真理,谁说了算?对此,党内高层和社会上出现了严重分歧,需要给出有说服力的回答。】(摘王彦君文)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
为了端正思想路线,胡耀邦同志顶着巨大压力,在“解放思想”与“砍旗”两种力量的激烈斗争中,坚定地围绕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题,组织写作,文章先后在中央党校《理论动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最后在《解放军报》发表,由此全国掀起了真理标准的讨论,这是一次事关中国前途的思想解放运动。
马文瑞在真理标准讨论中始终站在最前列,1978年6月,中央党校举办了第二期高、中级培训班,在马文瑞主持下,全校开展了真理标准的讨论。在中央党校参加真理标准讨论的第一、第二期学员,共2000多人,不少是省部级干部,是地方的负责人,他们回到工作岗位,在推动全国各地真理标准讨论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马文瑞曾在一份文件上批示“要以实践为检验真理、辨别路线是非的标准”,他为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时,全国、全军都开展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我正在西安政治学院学习,作为军队政工干部的全校师生围绕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的课题展开了严肃认真的讨论,这是充实我理论基础的第一课。
二
三中全会以后,197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任命马文瑞为陕西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在他主政陕西省工作期间,着眼实际情况、倾听群众意见,认真规划了陕西建设发展的具体思路;他重视古城西安的建设,提出了维修和保护西安城墙的构想,得到了中央和西安广大市民的大力支持和拥护。
我们曾经作为西安驻军单位,多次组织全院师生参加环城墙公园、修复老城墙和护城河建设的义务劳动,当时我们都知道省委马文瑞书记关心群众,下大力改造环境,造福西安人民。
马文瑞和其他同志一起巡视西安古城墙。从左向右,陕西省省长李庆伟,西安市市长张鉄民,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中共西安市委第一书记何承华。
三
马文瑞在人生最后的十多年里,把主要精力放在宣传弘扬延安精神的工作上。1990年马文瑞创建了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他亲自担任会长,彭真为名誉会长。
在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代表大会上,马文瑞做题为《重振延安精神,发扬民族正气》的讲话。明确了研究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宣传弘扬延安精神,要坚定地把延安精神传播到全国各级党政军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真正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重要的支柱之一。
1991年初,我刚刚从北京回到西安,结束被总政治部调到北京担任总编导,带领全军十几位电视精英,用近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十集电视政论片《走向英特纳雄耐尔》的制作,正等待着中央电视台择机播出(最后于1991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了)。这时,西安政治学院收到了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正式文件,拟由延安精神研究会、光明日报社、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共同组成了摄制组,请我执导拍摄一部宣传弘扬延安精神的多集电视政论片。
当时,西安政治学院是我军中级指挥院校,以党史、政治理论教学为主,培训全军连以上政治机关干部。由于学院地处陕西省省会,距延安300多公里,从建院初期,学院领导便充分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专门在延安建设了教学基地,每一期新学员入学,都要去延安实地见学,用延安精神教育培养全院师生。从1982年开始,我在学院从事电化教学,先后多次去延安参加教学实践,拍摄了多部关于延安的电视专题片,多次在军内外评比中获奖。宣传了延安精神、宣传了我院延安教学的做法。
这是刚刚成立的中国延安研究会第一次制作电视片,马老十分重视,他亲自挂帅,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秘书长、副会长——原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接待室主任李鉴局长具体负责全片的编制工作。
我们很快就展开了工作,担任撰稿的光明日报两位记者童怀、张业清专程到西安会面,我和学院参与撰稿的于跃、张元保教员陪同他们去延安实地考察收集资料。
为了解前期工作进展情况,马老专门让李鉴局长把我招来北京和我面谈了一次。马老面目慈祥,说着带一些陕北味的普通话,语速不紧不慢,在我汇报编制专题片初步设想的时候,他的眼睛一直看着我,用眼神鼓励着我。而后,和李鉴局长我们三人进行了研究,马老详细地讲了他的想法与要求,为我提供了一些资料,我认真的记录着。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到马老。
为了取得支持、协调各地的关系,李鉴局长、原中央办公厅秘书局李润民局长、原国防大学林谦副政委参与到剧组前期拍摄工作之中。在三位老领导的率领下,1991年下半年、1992年上半年,摄制组先后去华东——上海、江苏、安徽、福建,华南——广东、海南以及北京周边河北等地挖掘选择拍摄素材,采访与延安、与延安精神有关的人和事。
历时两年多的边采访、边写稿本,后期拍摄编辑、作词作曲配音配乐,完成了全片的制作。我与李鉴局长两年的暑假都去北戴河向马老汇报工作,请马老与研究会的其他领导共同审查成片。
每次去,在北戴河的住所里,马老和夫人孙阿姨都热情地接待着我们。老两口都是很慈祥的老人,待人和蔼可亲热情周到,招呼着我们喝茶吃零食。马老工作起来十分认真,他一边审查电视片一边翻看着稿本,有时就片中内容与其他老领导交换意见,还不断地向我发问提出修改意见。
就这样,马老亲自为本片命名《走自己的道路》, 他说道:延安时期是我党最成熟的时期,我们党的理论也基本定型,延安精神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最终是为人民的,这是中华魂!这是我们党给自己定下的道路方向,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坚持走下去!
在马老的具体指导下,我们完成了这部三集电视政论片。
1993年下半年,三集电视政论片《走自己的道路》在中央电视台与各地方台先后多次播出。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马老。
我这个人只埋头工作不善交际,1995年调到北京工作以后,也不曾去看望马老。
后来我听说,在马老生命的最后那些天,在他弥留之际还费力地拿起笔,颤抖着写了“我想延安”还加了一个感叹号!这是他用生命迸出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最强有力的一句话,由此表达出他对延安、对延安精神的无限深情!
我经常回忆起马老,回忆起这部前后用了近三年时间制作的三集电视片,在当时的国内学术界和社会上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院校将她列为了思想政治基本教材,我想,这大概就是马老的心愿吧!
一晃整整30年过去了,中国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用“实事求是”的清醒眼光去审视历史、去回顾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的作为,我们会感到,延安并没有失去昔日的光彩,延安精神也并没有过时!
《走自己的道路》是马老的理想信念,是马老对于我们后代坚定不移地走自己道路的希望。
我永远怀念“老延安”——马老!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2022年11月4日
【责编:中旗网张伊】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