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版”《长征组歌》震撼首演,沉浸式体验身临其境感受长征史诗征途

  • 时间:   2023-04-16      
  • 作者:   张学军      
  • 来源:   老炮张学军     
  • 浏览人数:  1147

近日,大型经典音乐史诗《长征组歌》在江西省兴国县长征组歌大剧院震撼上演。这是《长征组歌》自1965年首演以来,首次回归原创故乡的全版演出,来自江西省市县和全国各地的近千名观众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同时也被整体的舞台呈现、身临其境的现场效果以及所有演员的精彩演绎所感动所震撼。在指挥家李晓娟的指挥下,魏松、王莹、张大伟等著名歌唱家以及来自兴国的教师、职工干部、老年大学合唱爱好者组成的合唱团满怀深情的演绎了这部经典的史诗作品,耳熟能详的旋律、直击内心的情感抒发引发每一位现场观众的内心共鸣。据介绍,《长征组歌》将在兴国县长征组歌大剧院开展驻地演出共10场,之后还将赴各地开展巡演,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伟大的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吹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号角。





开国元勋革命后代应邀走进江西省兴国县参加《长征组歌》首演

沉浸,音乐的震撼氛围的震撼心灵的震撼

3月31日,《长征组歌》的首演应当是兴国这座安静的南方小城里当天在最热闹的事情了。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长征组歌大剧院门前的广场上人流如织,洋溢着一种浓浓的节日氛围,每个前来观看首演的观众都是一脸的期待和兴奋。毕竟,传说已久的“兴国版”终于要面对观众揭开神秘面纱了。

剧院墙壁上巨大的显示屏上,“长征组歌回故乡”几个清晰地大字在夜幕上格外醒目。剧院门前的台阶中央一座设计独特寓意深刻的装饰艺术作品《乐·飞》格外引人注目,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和一级解放勋章三枚巨大的奖章极具震撼,它们代表着兴国籍红军战士对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建立的卓越功勋、所做的辉煌贡献。向上延伸的五道造型为五线谱的底线共由25条分线组成,象征着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是英雄们用热血和生命,在人类历史上谱写的壮丽乐章。庭廊内自乐谱台飞舞的28页形似纷飞乐谱、神如飘扬旗帜状的矩阵雕塑,彰显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迎来解放的28年奋斗历程。整体造型形如一棵拔地而起的参天大树,体现红色文化根深叶茂,“模范兴国”生机盎然。

如果说,原来版本的《长征组歌》是一台有指挥、有领唱、有合唱团、有乐队的音乐会,而“兴国版”可以说是一部沉浸式的音乐戏剧作品。尚未走进剧场的人们,在剧院台阶上的这组艺术作品中已经先行被震撼被感动,它就像《长征组歌》的一首无声的序曲将人们先行代入到一种激情燃烧的氛围当中。进到剧场的人们被一幕场景再度被震撼到,首演现场还特别设立了“兴国红军战士”“兴国红军烈士”以及“兴国籍56位开国将军”正装照席位,每个座位上还摆放着一顶红军的军帽,旨在用歌声告慰先烈英灵,致敬革命先辈。

据介绍,此次由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兴国县委、兴国县人民政府承办,《长征组歌》研究会发起的经典音乐作品《长征组歌》驻地演出,是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今天,将红色经典作品首次生根事件发源地、回归作者故乡的开山之举,是将红色IP发扬光大使其更具现实意义的又一范例。作为赣州重力打造红色文化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兴国版《长征组歌》既是对红色文化的深耕,也是对经典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演出前,当地各级领导纷纷致辞,而《长征组歌》词作者、萧华将军之女萧霞深情的表示:“让《长征组歌》回故乡,是我们全家的心愿,也是我亲爱的父亲的心愿。《长征组歌》是父亲的心血之作。在创作过程中,父亲的诗稿常常被泪水浸湿,他心中的理想与信念体现在长征组歌的字里行间。父亲仅用680个字就描写了长征这段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写出了人民军队从弱到强,我们的党克服千难万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史。将红军长征的精神凝聚为红军的锵锵誓言:革命理想高于天!兴国的红军后代们组成了兴国红军后代长征组歌艺术团,用他们的歌喉讴歌长征,用模范兴国的精神展示新一代兴国人的风采。今天,在长征组歌首场演出之际,我们要为兴国九万三千名参加红军的将士们,为五万多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们,为56位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的共和国开国将军们唱响长征组歌,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听到。”

演出开始,聚光灯下的指挥台上,身穿红军军装的指挥家李晓娟挥动手臂,“红旗飘,军号响……”,这雄壮的歌声响彻剧场,数十名同样身穿红军军装的合唱团纵情唱起这熟悉的歌声。一首两首曲目唱下来,人们被这支合唱团动人的声音、强弱有度的演唱以及深沉浓郁的情感抒发所打动,一波又一波的掌声包含敬意的送给台上的每一位歌者。事实上,对于这支合唱团,不知底细的观众或许不知道他们完全是一群兴国当地合唱爱好者组成的团队,短短的数月间在指挥家李晓娟的精心调教下,他们由一支非专业合唱团转变到一支不逊色于任何一支专业合唱团的准专业合唱团,这个巨变堪称一个奇迹。在几首曲目的领唱环节,首演邀请了几位音乐界的著名歌唱家参与。组歌曲三《遵义会议放光辉》中, 康虹和赵婧两位歌唱家站在合唱团中的演唱极具感染力;组歌曲曲四《四渡赤水出奇兵》中,一边熟练地打着快板,一边激情放歌的男高音张大伟唱的激情四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出现在组歌曲六《过雪山草地》环节,年近七旬的老歌唱家一身军装一脸沧桑像极了一位老红军,他的演唱温暖深情动人;中国歌剧舞剧院女高音王莹带着一幅喜悦的情绪纵情唱响曲九《报喜》中的唱段,将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长征组歌》中的朗诵也是非常重要色一环,在“兴国版”中几组朗诵者表现了极高的水准,声音洪亮咬字清晰情绪饱满。担任朗诵的都是当地主持人以及教师,在执行艺术总监张树荣的悉心指导下他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飞速进步,成为舞台上的亮点。

整场演出,从小听着《长征组歌》长大的观众们在熟悉的歌声中几乎从始至终的沉浸那份深沉浓烈的情感中,耳熟能详的旋律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轻声的哼唱几句。沉浸在音乐氛围中的人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也无时无刻的被现场的视觉效果以及声音效果所震撼。“兴国版”的《长征组歌》依然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一场交响音乐会的想象,人们身处其中的独特感受来自于全方位的感官刺激。大体量的视觉效果和音响效果恰到好处的渲染了每一首作品的主题寓意,令人感到内容丰富但又不抢戏不喧宾夺主。冒着浓烟的残垣断壁,漫山遍野盛放的映山红,呼啸着凛冽朔风的满天飞雪,惊涛拍岸的巨浪撞击声,战场上呼啸而过的子弹声还有隆隆的爆炸声,无不渲染着战争的紧张、残酷与惨烈,无不寓示着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来之不易。置身于舞台后方的合唱团并没有简单的演唱,他们在雪山草地、飞夺泸定桥等各种惨烈的战争场面中,与近乎真实的视觉和声音效果中进行默契的配合表演,渲染着震撼人心的戏剧氛围,塑造着直击心灵的红军英雄群像的立体雕塑感,人们高科技与艺术相结合带来的舞台艺术中感受到艺术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在观看过程中,人们发现舞台上并没有真实的交响乐队存在,他们出现自前后四块显示屏中,这就是《长征组歌》独创的“云伴奏”的舞台呈现方式。之前,担任演出伴奏的中国电影乐团的艺术家们身穿红军军装在录影棚进行了录制,舞台上出现在显示屏中的他们有着一种“在现场”的奇妙感觉。当晚的演出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中落幕,人们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自己对艺术家的敬意。

设计团队,沉浸式效果是如何练成的

“兴国版”《长征组歌》在艺术创作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式的手段,总导演、国家一级编剧甲丁介绍,此次演唱在尊重原作、遵循声乐套曲所具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力求实现经典作品与当代艺术的融合。演出采用最新的全向声音控技术手段,将剧场进行了全覆盖设定,使每位观众能在不同座位上,感受“还原历史”的沉浸式体验。同时采用“云”伴奏与现场演唱相结合,由国家级交响乐团先期录音录像,在现场通过视频“植入”,形成国家级专业艺术院团与县级业余合唱团队“云”合作的全新演绎形态。在舞美的主形象设计上,兴国复排的《长征组歌》以“红旗漫卷西风”定义,充分体现了红色文化的磅礴之气。

在排练和演出现场,一位身材矮小的女孩儿一直在忙前忙后,她就是多媒体设计杨多。这位爱笑的女孩儿可谓是小身材大能量,此前她曾经参与过“伟大征程”“北京冬奥会”“央视春晚”等众多国家大型活动并担纲主力,这一次的视频技术全部出自她和她的团队兄弟们之手。她感慨道,以往交响乐音乐会最多就是LED大屏幕,而把交响乐与视效结合结合在一起她和团队小伙伴们也是第一次,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演员们唱的是长征的故事,而配合的影像也应该是长征的故事。这个作品中,没有主要的演员也没有舞蹈,主要是靠音乐去表达,但是场景又不能喧宾夺主抢合唱团和乐队,这个平衡做起来很难,而且甲丁导演对我们要求很高。”杨多说,比如雪山草地的环节,它既要让演员和乐团融入到恶劣的环境中,又得有悲剧色彩,但又不能很悲壮。于是,她和团队借鉴了中央美术学院为到吴起镇大会师的专门创作的原创版画,我们没有自己创作也没有用三维技术,有依据有史实。还有抢渡大渡河,就必须要有惊涛拍岸和枪林弹雨的电影场景感。还有铁索桥的道具虽然有夸张,但不能压过演员的比例。《长征组歌》不是音乐会也不是音乐剧,要体现它的史诗感,同时又得有电影的叙述感。

中国电影乐团身穿红军的服装在录音棚里拍摄,将影像还原到现场的前后四块视频中。“拍摄使用的是4K技术,抠像也是纯4K技术,其中包括乐队中小提琴的弓子都是清清楚楚的抠出来,就是尽可能清晰地展示给观众,让大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个工作量巨大,光这个乐队屏的渲染工作就进行了将近半年。”

演员,红色经典应该代代流传

这场演出,合唱团的优异表现堪称可圈可点。同时,为了使这部作品更具年代感,主办单位还邀请到《长征组歌》自1965年首演至今的四代演唱者代表加入到兴国版演出团队,使其更具原作的原有气韵和神韵。担任《四渡赤水出奇兵》领唱的男高音歌唱家张大伟就是前战友文工团的一员。“没有这首歌,就没有我的今天。”男高音歌唱家张大伟当年,从沈阳音乐学院毕业之后在北京当了一年的合唱演员。2005年,因为演唱《长征组歌》中的《四渡赤水出奇兵》而被前战友文工团特招入伍,从那开始演唱《长征组歌》超过百场,此外在央视青歌赛中八进五的较量中,他穿着红军服演唱这首歌获得最高分,挺进前五名。2021年,张大伟专业到自己当年的母校沈阳音乐学院当了一名老师,他得意的说,自己如今不仅自己可以唱歌,还可以教学生们唱歌。站在《长征组歌》原创者萧华的故乡演唱这首歌,他觉得更接地气也更加接近听众更近了。尤其是看着台下56位将军和烈士的遗像,他觉得自己在演唱时更有人物感,“自己仿佛化身他们中的一员,在对观众讲述他们的故事,讲述长征的故事,能让自己演唱的这首歌更加的升华。战友文工团有八个大字,长征精神永放光芒,我们希望《长征组歌》不会在我们这一代失传,我们会依然的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这段历史,让他们知道珍惜现在的生活,让他们知道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

担任领唱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女高音王莹称,《报喜》这首作品以前他在前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时候曾经演过五六场,那时候是民乐队伴奏。至今,已经五六年没唱了,此番站在舞台上令她感到有一种久违的激动。“这部红色经典应该把它传下去,而兴国有这样的壮举,特别有意义,也显示了一种责任担当。尤其是我们穿上红军服之后,就感觉有着十足的年代感,感觉自己置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她说,这个版本在音乐编排上跟以往的版本有所不同,“速度会展开一些吧,给我们在演唱上有了更大的发挥的空间,前面抒情的慢板会让我们更过瘾一些,用歌声去表达深情的时候个感情的切入点会更舒服。在快板部分,比原先的版本速度稍微的缓了一点点,气氛渲染有恰如其分,吐字也更清晰,唱起来也更舒服。

13.jpg

陈受平是一位兴国一所中学的音乐老师,他在《长征组歌》中“曲八”《祝捷》担任领唱。陈受平说,他的小爷也是一名老红军,作为一名红三代从小就唱着《长征组歌》的歌曲长大,在高中和大学的时候也参加过《长征组歌》的排练,而且自己在其中也是“八曲”《祝捷》的领唱。他说最初进入合唱团的时候是有一些不太积极,因为毕竟参加排练会占用大量的时间,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和他的伙伴们被剧组的艺术家尤其是指挥家李晓娟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后来就由被动变成了主动,慢慢的每个人身上开始有了一种荣誉感。“我们合唱团有一位怀孕五个月的女团员,李晓娟老师怕她太辛苦或者出现意外,就建议她先休息这轮演出就不要参加了,这位女团员很难过,她不想这样放弃,错过首演的机会,于是一直坚持着。”陈受平说,他和每一位合唱团员的心态都和这位女团员一样,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也很珍视这份荣誉。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特别推荐、革命人物故事

评论区

发布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