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别!“七一勋章”获得者、两院院士陆元九逝世,享年103岁
中旗网北京2023年6月6日讯(张伊)
据陆元九同志亲友处获悉,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陆元九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6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陆元九,1920年1月9日出生于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的一个教员家庭。他是我国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原顾问。
陆元九主要从事惯性器件及惯性导航研究和航天工程控制问题的研究。1941年,陆元九从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5年,成为赴美第一批公费留学生,进入美国深造;1949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仪器学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被聘任为麻省理工学院副研究员和研究工程师;1954年,进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科学实验室工作;195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1965年,主持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液浮惯性技术研究室并兼任研究室主任;1968年,调到航天工业部门工作,历任北京控制器件研究所所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担任全国惯导与惯性技术专业组副组长、技术咨询分组组长;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陆元九“七一勋章”。
陆元九,安徽来安人,是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年少时,他在炮火中艰难求学。1945年,他成为赴美第一批公费留学生。当时在美国船上,他常常遭到嘲笑,但他忍辱负重潜心求学,内心的想法却无比坚定:“学好科学,救中国”。
为了不再让祖国受气而发奋图强,陆元九刻苦努力,获得了仪器学专业的科学博士学位。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在美国工作的陆元九决定回到故土,报效祖国。他说:“我始终有个信念,我是中国人。”
但由于重重阻挠,陆元九被迫滞留海外多年,直到1956年,他终于找到了机会。那年5月,陆元九一家在海上辗转23天后,终于踏上祖国的土地。
生前提到回国经历,他眼含泪水:“过了罗湖桥到内地这边,这一段路几分钟,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是从一个世界走到另外一个世界。我那时候就知道,什么叫回国,什么叫祖国。”
他为祖国航天事业奉献一生,运载火箭、载人飞船、人造卫星都必须装备,可以在任何地方,不依赖任何环境、不受任何干扰的惯性导航系统,在中国,这一尖端领域的探路者就是陆元九。
回国后,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参与筹建自动化研究所。“仪器设备,从零开始,是真正的从零开始。”从办公场地的落实到试验设备购置,再到研究队伍的组建,陆元九都亲力亲为。
他提出:要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回收卫星”的概念,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陆元九后来还主持了157工程,这是我国液浮惯性导航技术的开拓性工程。
在负责多项工作的同时,他还将自己的所学所得编撰成书。1964年,《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出版,成为我国惯性技术领域最早的专著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陆元九担任航天十三所所长,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确立惯性制导方案,并开展了多项关键技术的预研。
这些年来,在许多航天项目的评审和成果鉴定以及故障分析的关键时刻,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中国工程院评价:陆元九在陀螺、加速度计、平台及捷联惯导系统等研制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在几种卫星、导弹的方案论证及飞行实验数据的分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评价:陆元九院士作为航天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开拓者、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为航天事业奉献终身,并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人造卫星控制研究和惯性技术领域都取得重大突破,培养了一大批航天领军人才,陆老淡泊名利的品格为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以科技报国、服务人民的情怀成为广大航天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评价:陆元九在战乱中辗转求学,继而远渡美国,最终冲破阻力回到祖国怀抱,他的足迹诉说着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求索报国的曲折多艰,陆元九的愿望很简单:为中国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他的追求诠释着科学赋予人格的坦荡之美,他让美国同行刮目相看。
送别陆老!!!
缅怀,致敬!!!
2021年11月,采访陆元九院士
为“陆元九院士事迹陈列馆”题词。新四军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怀旗(右一)、贾炳荣(右二)夫妇。
和陆元九院士儿子女儿合影
海军大校周建国向陆元九院士贺寿
(部分内容,来自环球时报报道)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