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6月18日父亲节这天,中央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张启仁之子张北英回复老友孙长泰,深深怀念亲爱的父亲感怀。
父亲节感怀
张北英
中国艺术界和中央美院师生对中央美院院长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求院长要懂美术、懂艺术、懂教育、懂政治、懂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对院长既有人品的要求也有画品的要求。并要求院长在美术界要有一定的影响和社会地位。总之,是位领军人物,是在美术理论、美术教育、美术创作上要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
我父亲张启仁是学习美术出身,1935年在北平华北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参与组织“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夕在北平举办的有影响的全国漫画展,并展出作品《打回老家去》。尔后到延安,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军学习和工作整整八年,从事宣传工作和军事教育工作并创作过大量的美术作品,被评选为“有突出贡献”的模范干部教员。父亲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了东北根据地的建设、建国时期辽西省和锦州市的政权建设。
父亲服从党的分配,转入经济建设战线领导了156项重点工程中的9项工程的基建工程建设和设备安装。1957年他又服从党的分派,回到他热爱的美术教育战线。经父亲提议并经中央有关领导同意和辽宁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东北美术专科学校”更名为“鲁迅美术学院”并任命为首任院长兼党委书记。父亲在鲁迅美术学院办学期间团结广大教师学者,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按教育规律和美术创作规律办学。组织领导师生在社会实践中创作了一批有影响的美术作品,特别是北京农业展览广场前的两尊表现农民丰收喜的大型广场雕塑,是建国10周年以来首座最大的广场群体雕塑,并成为中国雕塑史上的传世经典作品。
1963年父亲被周恩来总理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父亲协助吴作人院长分管教学、行政和外事工作。另一位副院长雕塑大师刘开渠协助吴作人院长分管创作、雕塑系和美术馆工作。党委书记陈沛主管党的工作和干部工作。父亲到中央美术学院正常教学工作8个月后,就赶上了“四清”、“社教”和“文化大革命”。父亲经历被打倒批斗、靠边站、被军宣队和工宣队“三结合”。美院师生被下放到河北劳动时,父亲因有严重心脏病,没有被下放,担任了中央美院留守组长和文化部艺术院校留守组长。负责美院和其它几所艺术院校留守工作。看守保护学校资产、组织学校老弱病残教师学习和维修教具和桌椅,看望病号帮助解决住院治疗问题。父亲按周总理指示组织布置了中央美院部分画家为宾馆饭店机关会议室创作美术作品,而一些画家的作品又遭到当时文化组美术组收集展览,史称“黑画展”,父亲拒绝认定展览的画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画,拒绝对所谓的黑画进行批判。
父亲在粉碎“四人帮”后,再次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为改善提高美院办学条件,父亲亲自跑美院新办公教学大楼的立项审批,亲自协调处理建设施工中的问题。这座20多层的大楼建成后是王府井地区最高的建筑。父亲在中央美术学院整整工作20年,两次被任命为副院长,这在美术学院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父亲逝世后,中央美院对父亲的评价:“张启仁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和人民的忠诚干部,是人民美术的一位前辈,是国家美术教育事业的一位勤恳的组织者”。“五十年代后期,他回到美术教岗位上,长期担任领导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以他后半生的全部心血倾注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上。他自已放下画笔,却以‘府首甘为孺子牛’精神,为造就一批一批的美术新生力量而不知疲倦地工作不息。中央美术学院二十年来的曲折发展历程中,凝聚着他默默的劳绩”。“在十年动乱的日子里他忧心如焚,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节操,积极努力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看到你发来的有关中央美院的信息,又到了父亲节,想父亲了,多写了点文字,让你更好地了解中央美院的一位曾经的老院长。
(2023.6.18.回复老友孙长泰)
【责编:中旗网张伊】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