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9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开启长征,扭转了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命运,成就了不朽传奇。河南日报社启动“从何家冲再出发——重走长征路奋进新征程”全媒体大型行进式报道,本报即日起开设专栏,推出主题报道,缅怀革命先烈,赓续伟大长征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汇聚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从何家冲再出发——重走长征路 奋进新征程”河南日报全媒体大型行进式报道在卢氏县采访活动侧记
中旗网河南三门峡2024年11月1日电 (李长新 报道)
2024年10月13日和28日,河南日报重走长征路专题采访报道组组长、政法新闻部主任朱殿勇一行,沿着红军走过的长征路线,一路风尘仆仆,经过罗山县、泌阳县、桐柏县、鲁山县、方城县、栾川县抵达红二十五军突破重围进入陕南的卢氏县采访。
参加这次活动的有河南日报社政法新闻部主任、报道组组长朱殿勇、省直文联主席殷江林、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传承专业委员会常务会长王留彦、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副主任杨翔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传承专业委员会党史专家李建设、郑州市三门峡商会顾问许永正、著名红色文化传播者李文增、李长新和河南日报记者王斌、祁思元、周媛媛等。
一、革命老区卢氏县热情欢迎重走长征路报道组 红色收藏家杨翔飞表示愿捐出红色藏品建设纪念馆
当天上午,中共卢氏县委宣传部举行了启动仪式,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卫军强致欢迎词,常务副部长张海军主持启动仪式。
朱殿勇代表河南日报向卢氏县赠送了活动纪念衫,杨翔飞捐赠了长征地图、宣传画等珍贵红色藏品,书法家殷江林赠送了长征书法作品。
作为中国著名红色收藏家杨翔飞,是卢氏县人,他说,他收藏了三十多万件革命文史资料藏品,包括斯诺的《西行漫记》等与长征有关的资料。只要卢氏县红色纪念馆需要,他随时捐献。将来,还准备筹备在革命老区捐出藏品建个红色文献馆。
卢氏县是豫西地区唯一、河南省13个革命老苏区县之一,境内拥有革命遗址遗迹69处,红色资源星罗棋布。“一代宗师”曹靖华是豫西地区最早接触和传播马列主义的革命先驱,是著名的革命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卢氏,货郎带路、逢凶化吉,突出重围、突入陕南,从而走出了97名开国将军;作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卢氏县滋养和保护了革命火种,英雄土地、红色莘川,光耀史册、影响深远。
近年来,卢氏县委突出科学保护,坚持守正创新,全面加强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工作力度,把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强红色资源保护运用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科级事业单位县红色资源保护中心,实施“一乡镇一示范点”精品工程,19个乡镇全面行动,已建成靖华故里陈列馆、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原杨虎城部三十八军十七师起义旧址、洛阳师范学院抗战时期卢氏办学旧址、马湾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等场馆遗址近20处,串珠成线、以点带面,红色资源熠熠生辉。
卫部长表示,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河南日报报道组,聚焦卢氏红色文化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必将为卢氏赓续红色血脉、蓄积发展动能增添新的助力。我们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承关怀而奋起、抓机遇而图强,持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赓续红色革命血脉、传承自强不息传统,以革命者的姿态,砥砺实干、奋勇前行,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奋力谱写现代化卢氏建设绚丽新篇章!仪式上,报道组成员分别向卢氏县赠送了红军长征诗歌书法作品和红色藏品。参加仪式的各级领导在河南日报主题采访报道组旗帜上签名。仪式结束后,报道组专程来到陈廷贤烈士墓前敬献花篮,并现场采访了陈廷贤后人及家属,共同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
陈廷贤家属雷舒拉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烈士后代,我们非常重视红色教育,时刻把老人的精神作为立身之本,我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见证了祖国一步步繁荣,一天天富强。我们深感荣耀和自豪,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红色精神的内涵和价值,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将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随后,报道组还来到县烈士陵园、双龙湾镇马湾红色教育实践基地、河东村红二十五军战士张占英后人家、红军崖壁题诗处、官坡镇长征文化公园、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红二十五军纪念馆和五里川镇靖华故里陈列馆,深入挖掘我县红色文化资源,寻访红色故事,宣传红色文化,探讨革命老区发展新机遇,弘扬红色精神主旋律。
二、货郎陈廷贤墓前,聆听革命后代讲述他冒死为红军带路突出重围
卢氏县是革命老区,也是红军突出重围,挺进陕南的重要转折点。1934年11月16日,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率领红25军近3000多名红军战士从信阳的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了长征。
12月4日,红25军到达兵家必争之地——河南卢氏县。为了快速从这里穿过,程子华和政治部科长刘华清商议从伏牛山进入陕西,中间须经过两个隘口,朱阳关和五里川。一个多月前,他们从豫南小镇何家冲出发,一路北上,势如洪流,冲破敌人层层包围和堵截,于12月4日抵达栾川叫河一带,计划取道五里川、朱阳关,进入八十公里外敌力量相对薄弱的陕西商洛地区,甩开敌人,重新修整,然后继续北上。
而此时的红25军,已陷入敌人布下的重重包围之中。为彻底消灭这支红色力量,蒋介石急令十倍于红军的三万余国民党各部围追堵截:前有陕军十九路军(杨虎城部)六十师万余人,已抢先占领了入陕关口卢氏五里川和朱阳关,并严密布防;后有上官云湘带领5个旅的追缴队从洛阳栾川出发,紧随其后,紧追不舍,距红军只有35公里;左边有敌四十军的四十四师、九十五师夹击;内乡县民团司令别廷芳也在卢氏附近待命;刘峙坐镇河南绥靖公署指挥围剿,北边的陇海线上还备有军列,可随时调运援军。一时间,红军陷入了“铁桶阵”的危境之中。
远在南京的蒋介石曾自信地认为,红25军必将重蹈隋末瓦岗农民军李密和王伯当的覆辙,被全歼在豫西卢氏境内。
面临如此处境,置身这一片陌生的、地形复杂的大山深沟之中,红军队伍经受着生死攸关的考验,何去何从,成了摆在军首长面前的一大难题。一天,一个红25军的侦察兵带回来一个老乡陈廷贤。
他是一个走乡穿村的卖糕点的货郎,经常在这一带走山路,所以熟悉一条入陕“油盐小路”。程子华一听,眼前一亮,决定跟着陈廷贤冒险入陕。为了麻痹敌人,程子华派出手枪团虚张声势,在村子里贴标语,让敌人以为他们要从朱阳关走,从而把更多的敌军迁移到这里。12月5日凌晨,红25军出发了,走的是“一线天”。两边全是悬崖峭壁,中间只有窄窄的一条路,堪堪容纳一个人通行。为了防止被伏击,副军长徐海东率领两个机枪连,前面带路,为主力部队做掩护。傍晚时分,部队到达卢氏县,却见城内灯火通明,隐约传来人嘶马吼,侦察兵前去查看得知,敌人的援军已经进入城内。
为了不打草惊蛇,陈廷贤带路红25军连夜绕过卢氏县,在城南岗台击溃守敌登上横涧河口望云庵。在那里短暂休息后,红25军主力继续前行,遇到龙驹寨保安队的拦截,被红军迅速击溃。
12月8日,红25军先头部队直奔豫陕交界处的要塞铁索关,这里虽然埋伏着敌军,但数量减少,战斗力较弱,很快就被红军打败,敌军一触即溃。红25军顺利进入了陕南丹凤县庾家河。临别时,程子华拿出10块大洋感谢陈廷贤,陈廷贤坚决不要。于是,他写了一张证明的字条,盖上大印,对陈廷贤说:“以后,你就是共产党的人了!”根据陈廷贤生前的遗愿,前不久,中共卢氏县组织部发文正式追认陈廷贤为中共党员。
2024年10月13日上午,在卫部长的陪同下,报道组首先来到红货郎陈廷贤墓园瞻仰。陈廷贤的女婿、卢氏县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雷舒拉向记者讲述了陈老先生舍死忘生,带领红军绕过敌占区的英勇事迹。陈廷贤星夜带路,红军激战岗台,夜宿望云庵,奔袭龙驹寨,翻越大夫岭,经北川、官坡,进入兰草峪,突袭夺取铁索关,胜利挺进陕南,并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解放后陈廷贤老人安贫乐道,在副食品店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甚至还遭到诬陷,说他编造历史。1983年中央军委组织编写《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战史》时,由于人名有误,曾在晋豫陕多方查找陈廷贤不遇。1984年1月12日,陈廷贤溘然离开人世。1985年出版的《红二十五军战史》,用300字的篇幅,记录了陈廷贤为红军带路突出重围的英勇事迹,被誉为布衣军史第一人。刘华清将军等将领在回忆录中也对红货郎带路作了详细记述。
三、双龙湾河东村马蹄窝红军崖壁题诗:老红军张占英之子张宝峰一家90年的守护
10月13日当天,报道组在双龙湾镇党委书记赵慧的引导下,先参观了马湾红色教育基地,朱殿勇向展览馆赠送了活动纪念衫,杨翔飞赠送了红色藏品、殷江林赠送了长征书法作品。就匆匆向老红军张占英家河东村出发。
在张宝峰家里,张家人向报道组讲述了老人作为红军失散人员看护红军崖壁诗歌的经过。因为这首诗原文:民国世事不太平,东山有战西动兵,要得黎民把福享,遍地瓜落满地红。崖壁上的诗歌是红军用毛笔墨汁写的,天长日久,字迹模糊。多年来,张占英不辞辛苦,爬上高崖重新用毛笔描绘。后来,修路造成路基降低,无法上攀,近年几乎看不到字迹了。
赵慧表示,将尽快恢复红色遗存,让这一宝贵资源重新焕发光采。
张宝峰说,当红军部队由南向北翻过分水岭行进至官坡育林村时,红军队伍里年仅16岁的“红小鬼”张占英,因身体虚弱,加之受了重伤,实在无法继续跟随部队行军,不得已被寄养在一个叫张秀善的百姓家中。张占英祖籍湖北红安七里坪镇柳林河村,1933年参加红军。而收养张占英的张秀善夫妇,无儿无女,把张占英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悉心照料。然而,当张占英康复之后,红军队伍早已不知去向,本打算去追赶部队,怎奈大字不识一个的他两眼一抹黑,前路茫茫,又无红军的一丝消息,只好作罢,就一直留在张秀善夫妇身边,娶妻生子,为两位老人养老送终。
1952年,已经为人夫、为人父的张占英一家,举家迁往邻近的双龙湾镇河东村定居。为什么要搬到这里呢?因为这里的马蹄窝崖壁上,有当年红军战士留下的一首宣传诗写在上边,他要来这里守护,一直守护五十多年。直到2004年8月10日去世,享年86岁。张占英有两个意愿,一是继续看护好崖壁诗,二是后代有机会去红安县老家寻亲。关于寻亲,在卢氏县老促会、双龙湾镇政府的帮助下,张宝峰已经回到老家,见了幸存的大嫂一家人。
1953年,张占英与红安县老家人取得了联糸,但因为自已不识字,当时交通也不发达,想回老家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红军几易番号,从红军变更为八路军、解放军,他与部队始终也没有取得联系。
老红军的遗愿,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尽快实现。2017年3月11日,柳绿桃红,春光宜人。在李文增精心组织安排下,由县老促会副会长李建文带队,于娟作导游,陪同张宝锋及家人赴湖北红安县踏上了寻亲之旅。
在红安县七里坪,红色之都,张宝锋认祖归宗,与家乡亲人,在父亲离别八十多年后后人重逢,悲喜交加,喜极而泣。亲人陪同卢氏一行人参观了著名的长胜街,拜谒了鄂豫皖烈士陵园,参观了前国家主席李先念故居。给张宝锋印象最深的居然是一首当年歌颂红军的顺口溜: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
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四、红色兰草军民鱼水情,新建红军长征系列纪念馆、文化公园 基础设施极大提升
铁索关
报道组离开双龙湾,立即向兰草进发。官坡镇党委副书记袁文祯负责引导。
根据袁文祯介绍,兰草作为红25军军部驻地和红74师主要活动地区在卢氏县红色资源中占据重要地位。红军沿官坡河顺水而下,经沙沟小径,翻过官坡岭,于当天下午到达豫陝交界处的兰草小镇。部队在兰草一带分散宿营,军部驻扎在兰草街上一座庙宇内(现存兰草小学院内),如今这里已成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军长程子华、军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郑位三等军首长的寝室用具依然保存完好。红军在兰草街驻扎修整期间,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官兵们宁可露宿街头,也不愿给百姓添麻烦,这样的军队,自然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一时间,自愿为红军捐钱捐粮者甚众。尤其是发现一张保存八十多年的红军借粮条,更加体现了军民鱼水情。
八十多年后,兰草村高河组农民李明山,在翻修自家老房子时,无意间发现墙缝里有一枚子弹,登时吓了一跳。当他把这枚子弹取出拿在手里时,却感觉很轻,只轻轻一拧,子弹头就脱落了。他把子弹壳在手心里磕了磕,让他没想到的是,倒出的不是火药,而是一个发黄的纸卷。他展开纸卷,只见上面写着:
今借到
高河村李大娘包谷五斗食盐叁斤
工农红军手枪连 甲戌年冬月十三日
纸条上的李大娘,就是李明山的奶奶。我们只知道给李大娘留下借条的是红军手枪连,并不知道这纸条上的字出于哪位红军首长的手。然而,透过一张沉淀着岁月沧桑的小小字条,却能窥见当年红军严明的纪律和艰难的处境。在兰草稍作修整后,8日,红军一举攻克了豫陝交界处的著名要隘铁锁关。此关位于两省交界处的箭杆岭豁口处,早先这里有石制的关门和铁索阻拦,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而当时只有地方民团把守。由于守关民团信息闭塞,红军秘密进入兰草小镇的消息,他们竟浑然不知,当红军战士从天而降,在猛烈而强大的火力攻势下,这道“固若金汤”的关隘,顷刻间就土崩瓦解,进入陕南的通道随之被打开。
如今,当地政府修缮整理了红军军部旧址,去年以来又增建了红军长征文化公园和中国工农红军25军纪念馆等设施,进一步提质增效,兰草街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小镇。
五、曹靖华故里成为卢氏县红色旅游靓丽名片
曹靖华是我国杰出的革命文学家,鲁迅和瞿秋白的挚友,“五四”以来我国翻译介绍俄苏革命文学的先驱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年高德劭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他是将白话文和中国现代文学带入俄苏的第一人,为苏联培养了一大批汉学家和外交官。曹靖华为中国革命和党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还为推动中苏文化交流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曹靖华1897年出生于河南省卢氏县五里川镇河南村路沟口自然村,童年在家乡跟随父亲读书。曹靖华乳名“彩娃”,按家谱排行取名“联亚”。19岁时走出豫西伏牛深山区,考入开封河南省立第二中学学习,“五四”运动中积极投身进步学生运动,在《青年》半月刊上发表文章时,署名“靖华”。曹靖华是卢氏乃至三门峡最早接触、传播马列主义的人士。1921年被社会主义青年团派往苏联留学,自此拉开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
1987年9月8日曹靖华病逝于北京,被誉为“一代宗师”。去年,曹靖华同志骨灰从烈士陵园迁葬故里河南村。作为现当代卢氏县最为知名的人物,卢氏人民永远纪念曹靖华,将贯通城区东西的主干道命名为靖华大道,把五里川镇中心小学命名为靖华小学,在县一高南门广场树立了曹靖华雕像和鲁迅手书的教泽碑,修缮了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曹靖华故居,新建了靖华故居陈列馆。
五里川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杜旭波向河南日报重走长征路报道组介绍说,在北京市的援建下,卢氏县按照高标准建设的人文教育纪念馆,总投资1100万元,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25平方米。该馆以历史时间为主线,以“一代宗师”曹靖华投身革命事业、父亲曹植甫一生致力于山区教育、靖华文化的传承三大板块为内容,集宣传、展示、教育功能为一体。开馆后,全面展现了曹靖华先生的生平事迹、高尚品格,在富含教育意义的同时,也有效拓宽卢氏县红色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确实成为河南省文旅一张靓丽名片。
去年开馆以来,靖华故里陈列馆还吸引了来自北京、广西、湖北等多个省份的团队前来参观学习,学员涵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及各类群团组织等,社会反响强烈。据统计,靖华故里陈列馆已接待前来参观学习各类人员12万人次,其中研学人数已突破7万人次,包含单位及社会团队600余个,已成为叫响全国的红色研学热点。
六、红色庾家河,春茂永杨家药铺第三代传承人杨青山含泪演唱自编歌曲《红军烈士,你们为的是什么?》
10月28日,河南日报第二梯队记者祁思元、周媛媛到达卢氏县,继续河南日报“从何家冲再出发——重走长征路奋进新征程”全媒体大型行进式报道行程。当天上午,对卢氏县官坡镇的李明山、红二十五军部、纪念馆进行采访和视频录制。
下午,在李长新、李文增的带领下,又驱车深入陕西省丹凤县庾家河,河南日报一行又走访红军长征庾家河会议旧址和庾家河七里荫战斗旧址,会见了闻名的庾家河杨家药铺掌柜杨春荣的孙子杨青山。已经年近八旬的杨青山为河南日报一行在庾家河红军纪念碑前,饱含深情含泪演唱了自编的《红军烈士,你们为的是什么》。在爷爷的春茂永药铺,杨青山讲述了90年前在这里召开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庾家河会议的以及敌军来袭,突然中断会议投入激战的情况。
1934年12月10日上午,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领导人在“春茂永”中药铺召开省委第十八次常委会(即庾家河会议),研究在鄂豫陕边界地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问题。就在大家热烈讨论的时候,突然从庾家河东北方向传来了枪声,并且越来越激烈,会议被迫中止。原来是国民党第六十师先头部队尾追而来,由于红二十五军在庾家河东山坳口的排哨过度疲劳,警戒疏忽,没有及时发现敌情,因此,战斗一开始,敌军就抢占了七里荫岭山梁的有利地形,向红军发起猛烈攻击。
接到手枪团的报告,副军长徐海东首先带领二二三团跑步出发,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各带一个团迅速跟了上去,指挥部队实施反击。徐海东率领第二二三团冲入敌群,从敌人手里夺回了七里荫岭山梁。第二二四团、第二二五团则快速抢占坳口南北两侧高地,协同第二二三团击退敌军。激战中,一颗子弹从徐海东的左眼底下穿过,又从颈后飞出,伤势严重。这时,国民党第六十师的第三五五团、第三五七团增援力量相继赶到,再次发起攻击。于是,激烈的争夺战全线展开,军长程子华也身负重伤。在政委吴焕先的指挥下,战士们英勇反击,殊死奋战,以刺刀、手榴弹与敌拼杀。
经过20多次反复冲杀、顽强奋战,红二十五军毙、伤敌人800多人,黄昏时分,敌军仓皇逃跑。在生死搏斗中,红二十五军共伤亡战士200余名,多名团级、营级干部负伤,第二二四团团长叶光宏在率领部队和敌人拼刺刀时,一条腿被砍断,仍坚持指挥作战。军部司号长程玉林下颚负伤,不能吹号,他利用一座小庙作掩护,接连向敌人投出数枚手榴弹,最后壮烈牺牲。副军长徐海东昏迷4天4夜,庾家河负伤已经是他第9次身负重伤。
据杨青山介绍,时任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保管部党支部书记的徐文伯,发表回忆文章怀念他的父亲徐海东:“重伤期间,父亲仍坚持战斗,在庾家河激战中,父亲头部受重伤但仍指挥战斗。当吴焕先政委赶到时,父亲因支持不住而昏倒,此后在担架上昏迷4天。第5天醒来后,吴焕先等同志看到父亲清醒过来,流着泪的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郑位三同志泪水和鼻涕流在长长的胡须上,因天气特别冷,都结成了冰。父亲看到这种情景,暖流冲击全身,热泪从脸上流下。当时,父亲想告诉战友们:‘我现在已感到很好了,不久就会站起来,同你们一起再去战斗。’可是,他口张不开。”
庾家河战斗是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最险恶的战斗之一,是关系红二十五军生死存亡的一场决战。这一战斗的胜利,有效地打击了国民党“中央军”的尾追,结束了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历时20多天、长驱1800余里挺进陕南的战斗历程,使红二十五军暂时摆脱困境,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90多年过去了,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故事已写进了中国革命历史,但“天上升起大明星,东边来了徐海东。徐海东,真英雄,率领红军闹长征。徐海东,本领大,吓跑土豪和恶霸。一针一线不白拿,还把土地分给咱……”的歌谣还在秦岭深处的丹凤县庾家河广为流传。
为了铭记庾家河战斗的光辉历史,中共丹凤县委、县政府于1982年在七里荫岭举行了“庾家河战斗纪念碑落成典礼”,并建造了四角亭,纪念碑就矗立于四角亭正中。纪念碑正面“庾家河战斗纪念碑”8个大字,正是由原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原中纪委副书记郭述申亲笔书写。2001年10月,曾经历这次战斗的军事科学院原政委王诚汉将军为重新整修的庾家河战斗纪念地题词:“越雄关险隘,树长征精神”。
(李长新 文/图)
兰草红军纪念碑
庾家河红军纪念碑
责编:中旗网晶晶
统筹:张伊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