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视频来源:五盾讲堂
走进黑夜 我把黎明给了你,走进风雨 我把阳光给了你,每次凯旋 没有鲜花 没有掌声,只有闪闪的红星陪我风雨兼程!
走进冬季 我把春天给了你,走进硝烟 我把平安给了你,每次凯旋 没有鲜花 没有掌声,只有闪闪的红星陪我风雨兼程!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我是那道无名的钢铁长城,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我是那道无名的钢铁长城!
为了祖国安宁,我隐姓埋名!
国家安全领域一首新歌《无名》4月10日首发,致敬隐蔽战线无名英雄
中旗网山东曲阜2025年4月18日讯
4月10日上午,曲阜尼山讲堂回荡起穿透时空的歌声——《无名》,激昂的旋律将现场近千名观众带入革命战争年代历史的长河。这首由山东省国家安全厅推出的作品,以当代音乐语言诠释着永不褪色的忠诚信仰,诠释着“无名者的牺牲,筑就了共和国最坚固的城墙”。
《无名》首发现场直击
暮春时节的曲阜尼山讲堂笼罩在庄重的氛围中,青铜器纹饰的立柱与《论语》竹简造型的舞台背景相映成趣。4月10日上午9时,随着国家安全主题宣传片的播放,近千名来自社会各界的观众陆续落座。当聚光灯聚焦在舞台中央时,钱壮飞烈士的孙女钱滢滢以平缓而深情的语调,将“龙潭三杰”改变中国历史的密电故事娓娓道来。在讲述爷爷的壮烈牺牲时,钱滢滢提高声调:“他始终坚信,自己的名字可以湮没,但信仰的星火必须传承”,这句跨越时空的宣言,在礼堂的穹顶形成轻微的回响。
此刻,舞台灯光骤然转暗,深蓝色的光柱如星河般倾泻而下。当键盘敲击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字幕,歌曲的前奏也从四面音响中流淌而出。随着大屏幕出现长城的背景,也同步衬托出苍劲的毛笔书法——“无名”。
演唱者身着藏青色长裙缓步登场,领口处的红星徽章在追光下若隐若现。当副歌“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我是那道无名的钢铁长城”响起时,舞台地面升腾起数字粒子组成的城墙幻影,与观众席间自发亮起的手机屏幕交相辉映。后排几位身着旧式军装的老兵,在“闪闪的红星陪我日夜兼程”唱词处不约而同地抬手敬礼。
整首歌曲以MV作为背景,循环播放不同历史时期隐蔽战线工作者的剪影,他们或伏案疾书,或遭受酷刑,或秘密发报,或机智反跟踪,最终都化作暗夜中的星辰汇入银河。这种跨越时空的意象呈现,恰与《无名》歌词中“我把黎明给了你”的奉献精神形成巧妙呼应。此时此刻,在歌曲的回声中,尼山讲堂正沐浴着春日暖阳,正如歌词中“我把阳光给了你”的承诺,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注入了直抵人心的情感注解。
无声誓言:致敬隐蔽战线英雄
北京西山无名烈士纪念碑
《无名》歌词以极具张力的意象编织,构建起理解隐蔽战线工作者的精神密码。开篇“走进黑夜,我把黎明给了你”的时空错位修辞,将情报工作者“身处暗夜却创造光明”的职业特征具象化。这种昼夜交替的隐喻,在虚实交织中勾勒出特殊岗位的双重人生。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是英雄
“风雨”与“阳光”的意象并置,暗合钱壮飞烈士冒死传递情报的历史场景。1931年顾顺章叛变事件中,正是无数个“走进风雨”的抉择,才为党组织保存下弥足珍贵的“阳光”。歌词中“闪闪的红星”既是对隐蔽战线工作者精神图腾的写实,亦是对钱滢滢演讲中“信仰的星火”概念的旋律化转译。当舞台灯光暗去,观众席间亮起的点点手机星光,恰似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副歌“钢铁长城”的刚性比喻,在曲调上行处迸发出排山倒海的情感力量。这种力量在科技安全主题教育活动现场获得双重印证:既是历史长河中无名英雄用血肉筑就的屏障,也是新时代科技安全工作者以代码为砖瓦构建的数字防线。
歌词最后出现的“隐姓埋名”,与“无名者”用钢笔手书的“最闪耀的勋章”,恰是对“无名”内涵最诗意的诠释。
“无名的英雄”,就是我们“最闪耀的勋章”
“每次凯旋,没有鲜花没有掌声”的平实叙述,撕开了英雄叙事的浪漫化想象。这种刻意消解戏剧张力的创作手法,反而强化了情报工作的本质属性。正如钱壮飞在成功预警后仍要继续潜伏,真正的守护往往存在于掌声未及的寂静处。歌词中“日夜兼程”的时间意象,与尼山讲堂立柱上的青铜器纹饰形成古今对话,揭示出国家安全工作永恒的精神内核。
有些光芒无需被看见,但必须永远被铭记。
作品对“英雄”概念的重新定义,在当代传播语境中具有特殊价值。“无名”不是身份缺失的遗憾,而是主动选择的勋章。这种价值取向与钱壮飞们的忠诚形成强烈共振——当个人姓名消融于信仰长河,才能真正铸就不可摧毁的精神丰碑。在新时代、新科技、新安全的历史背景下,《无名》既是对传统隐蔽战线的致敬,也隐喻着新时代科技安全战场的无形疆域。
科技安全主题下的全民教育新范式
尼山讲堂的穹顶之下,全息投影重构的《论语》竹简与实时渲染的粒子城墙同频共振,传统文化载体与数字技术在此达成精妙平衡。活动现场设置的交互式教育装置,将《无名》歌词中“黑夜与黎明”的哲学意象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虚拟场景:观众轻触屏幕,便能见证量子通信如何延续隐蔽战线“密电传书”的使命,人工智能怎样继承“日夜兼程”的守护精神。这种将抽象安全理念具象化的尝试,打破了传统安全教育单向灌输的模式,使国家安全从概念转化为可参与的立体叙事。
音乐作品在此次教育实践中展现出独特的情感动员价值。《无名》旋律通过声场定位技术环绕全场时,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呈现出共时性反应——老战士握紧座椅扶手的指节发白,青少年跟随节奏律动的手机闪光,构成了跨越代际的理解桥梁。歌曲MV中穿插的网络安全工程师工作实录和密密麻麻的数字后台,表示着“科技安全”的专业壁垒。当“钢铁长城”的唱词与防火墙代码流在屏幕上并置滚动,那些守护数字疆域的无名者形象骤然清晰,实现了从历史到现实的精神衔接。
值得注意的是,活动创造性地将儒家文化中的“天下观”注入科技安全议题。当“红衣教父”周鸿祎用数字人演讲360技术和数字时代的安全隐患时,使观众得以步入《论语》“修己以安人”的三维阐释空间:在数据流动的河流中,个人信息保护化作“慎独”的当代注解;网络空间的清朗环境被演绎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数字实践。这种文化基因的唤醒,让科技安全从技术范畴升华为全民参与的价值共识。
此次主题教育通过多维度创新,证实了艺术与科技融合产生的教育增效。当《无名》的旋律从尼山传向云端,那些曾在历史暗夜中守护黎明的无名精神,正通过5G信号和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这种以情感共鸣为纽带、以技术赋能为支撑的教育范式,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的培育开辟了润物无声的新路径。
当《无名》的余音绕梁在尼山讲堂的穹顶之下,会场内持续三十秒的掌声印证了艺术与信仰的共鸣力量。这首承载着科技安全时代命题的歌曲,用“数据洪流中的密钥/是永不生锈的钢枪”等创新意象,让隐蔽战线的精神传承焕发新生。
有些光芒无需被看见,但必须永远被铭记。
正如国家安全工作者胸前的徽章永远朝向衣襟内侧,这些新时代的“无名者”仍在续写着无声的史诗。星河长明的夜空下,总有人甘愿做那看不见的星辰——这或许就是《无名》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启示:有些光芒无需被看见,但必须永远被铭记。
文稿来源:老兵网 作者:王剑锋
视频来源:五盾讲堂
推荐人:陈知庶
责编:中旗网晶晶
统筹:张伊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