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毛主席说“聂荣臻是个厚道人”。著名作家魏巍同志1985年在写给聂帅的祝寿诗中也说:“一生厚道人称赞,千秋风流一元戎”。
27年前的今天,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的聂荣臻因病医治无效,于1992年5月14日22时4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今刊发此文,以为怀念。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生于四川省江津县吴滩镇石院子。幼年家境衰落,生活艰辛。在断续就读私塾、小学后,1917年考入江津县立中学。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当地学生爱国斗争。1919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就读于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化学工程系。同年8月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之部)。1923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旅欧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委员、训练部副主任。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后,任国民党驻巴黎通讯处处长。1924年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2月转入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同年9月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参与创建革命军队的政治工作。1926年7月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参加北伐战争。北伐军攻占武昌后任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派往上海,协助周恩来将惨遭摧残的工人纠察队转入秘密活动。5月,湖北省委军委并入中共中央军事部后,参与军事部的领导工作。他是较早懂得中国共产党必须直接掌握武装的革命前驱者之一。
在比利时学习时的聂荣臻
聂荣臻(二排右一)与留法勤工俭学部分同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7月中旬,被周恩来指定为中共前敌军委书记,赴九江准备组织武装起义。同年8月1日,他组织张发奎部第25师两个多团部队赶赴南昌参加起义,后任起义军第11军党代表。同年12月,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1931年底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军团政治委员。1932年4月,作为红军东路军政治委员,参与指挥漳州战役。1932年底起,率部参加第四、第五次反“围剿”。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过金沙江后,任中央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第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拥护中央北上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到陕北后,率部参加直罗镇和东征、西征战役。1936年11月,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
聂荣臻(左三)与左权等红军部分将领合影
1937年11月,聂荣臻率部到阜平
1938年9月,聂荣臻在蛟潭庄留影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平型关战斗,歼灭日军精锐一部,取得了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后第一个大胜仗。1937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率三千余人到晋察冀边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底,晋察冀边区发展到72个县,近10万人的武装部队,被党中央誉为“模范抗日根据地和统一战线的模范区”。1939年冬,指挥雁宿崖、黄土岭战斗,击毙日军阿部规秀中将旅团长。1940年8月,在百团大战中,先后组织指挥39个团和大批地方武装对正太、津浦、平汉、北宁等铁路、公路进行破击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1942年,在斗争极其残酷的情况下,组建多支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占区袭击和夺取日伪军力量薄弱的据点,扩大游击区。在敌后六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他创造性地执行党中央战略方针和各项政策,胜利地创建了第一个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的军事理论,表现出非凡的组织领导才能和军事指挥艺术,为夺取中国革命战争的彻底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晋察冀中央局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三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员,北平市市长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他组织指挥正太、清风店和石家庄等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1949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他与林彪、罗荣桓组成平津前线总前委,负责指挥平津战役。并参与北平和平谈判,实现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他参与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特别是在主管尖端武器科研工作期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日夜操劳,呕心沥血,总结出科学工作十四条成功经验,充分调动广大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领导科技攻关,组织全国大协作,仅用五年的时间就研制成功了导弹、原子弹,为我国尖端武器的发展和航天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1971年,聂荣臻(左)与陈毅在北戴河
聂荣臻一生既耿直又忠厚。不管是对人对事,都讲究党的原则,绝不搞人情交易,绝不看风驶舵,绝不迎合势头。聂荣臻的耿直坦荡是一贯的,对人对己,要求一贯都是很严的聂荣臻的耿直还表现在,日常遇到的问题,总要认真研究思考,从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也不因有某些因素而轻易改变观点。但是聂荣臻非常注意组织原则,在中央对某一问题有了决定,或有了统一的看法时,就绝不再讲个人的不同意见,也不暗示有不同的看法。
1938年3月,毛泽东曾风趣的评价聂荣臻:“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里面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毛主席说“聂荣臻是个厚道人”。著名作家魏巍同志1985年在写给聂帅的祝寿诗中也说:“一生厚道人称赞,千秋风流一元戎”。
聂荣臻元帅身上也发生了很多轶事。
十二年规划
聂荣臻纪念邮票
新中国成立之初,聂荣臻任代总参谋长,为抗美援朝事务日夜繁忙,一次竟累昏倒地,被迫休养。1956年10月,当时的总书记邓小平来到聂荣臻家中,征求意见说:“中央设想了三个方案,一是中央已决定调陈毅专搞外交,他分管的科学技术工作由你来抓;二是接替彭真任北京市市长,因为你以前当过北京市市长,现在算是官复原职;三是继续主管军工生产和装备工作。三个方案由你选择。”聂荣臻马上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对科学技术工作我倒很有兴趣。”
经报中央批准,聂荣臻上任后首先主持制定了十二年科学规划。1959年7月,中央决定用八年的时间制造出原子弹,接着又提出国防工业应以抓尖端为主,“两弹为主,导弹第一”。毛泽东当时戏称,造原子弹是造一个“大炮仗”。在苏联撤走专家,国内又遇经济上的天灾人祸时,原子弹研制工作是“上马”还是“下马”也出现了争执。聂荣臻坚决主张“两弹”也继续搞下去。聂荣臻操劳过度住院,陈毅来看望聂荣臻时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现在腰杆子还不硬,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子就硬了。”
1940年,八路军发动了有105个团参战的大规模对日作战,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百团大战。当晋察冀军区正向井陉矿区进攻时,救起了两位日本小姑娘,她们的父母是井陉矿站的工作人员,日军投炸弹时把她们的父母炸死了,这会儿两姐妹正在哭呢。战士们立刻把两姐妹抱起来,放到两只大箩筐里,抬回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哦?我们这里来了两个日本朋友啊?我来看看。”聂司令笑着走出来,望着那两位日本小姑娘无助的眼神,聂荣臻的心被深深震动了。聂荣臻从工作人员手中拿过一只梨子,亲手削好递到那位稍微大点的姑娘手中,温和地说:“这梨子洗干净了,吃吧。”看着眼前这位高大威武的叔叔那么和蔼,那名叫美穗子的姑娘“放心”地接过梨子吃了起来,聂司令笑了。这时,前线摄影记者沙飞拿着照相机拍下了聂司令给美穗子梨子的瞬间,聂司令说:“要照就照张正面的,来。”说着把美穗子抱出箩筐,拉着美穗子的小手,面对着镜头留下了珍贵的瞬间,一会儿,秘书问聂荣臻:“怎么安置她们啊?”聂荣臻司令想了想:“送回日本。”聂荣臻转身走进“办公室”,在桌前坐了下来,拿出一张便笺,写了几笔:
“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
“此次八路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亦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
“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罪行也。
“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所以坚持抗战,誓死抗日者,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耳。而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为今之计,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打倒日本军阀、财阀,以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否则中国人民固将更增艰苦,而君辈前途将亦不堪设想矣。
“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翻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写好后聂荣臻把信装进信封,放到箩筐里,不久,前方的负责同志把美穗子姐妹安全送达日本。这件事似乎已经结束了。
1980年春,日本著名的《读卖新闻》头版头条刊登了大标题《美穗子姐妹,中国元帅聂荣臻想念你们》立刻吸引了日本人民的目光,当然也吸引了已经结婚的美穗子姐妹的注意,美穗子姐妹决定:到中国去,面谢救命恩人!1980年7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人民大会堂大厅里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他们是来采访一次特别的会晤。美穗子全家早早地站在大厅中央等着救命恩人的到来。不一会儿,正门打开,已是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聂荣臻元帅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美穗子面前,美穗子似乎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对元帅的感激,“扑通”一下子跪倒在元帅面前,聂元帅连忙扶起美穗子姐妹,此时美穗子姐妹已经泪流满面,美穗子姐妹捧出一幅字画,上面写的是中日友好万古长青,在聂荣臻的帮助下展开在他面前,聂元帅高兴地点点头,连说:“好啊……”此情此景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
元帅战火救孤,已成历史佳话。
1980年,正是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的阶段。将军救孤女,这样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毫无例外,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也拍摄了记录美穗子访华的电影《美穗子探亲》。
聂荣臻与夫人张瑞华
1985年5月1日,聂荣臻穿上军装与夫人张瑞华在院中高兴地合影留念
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聂荣臻到香港开展地下斗争。长达4年的地下斗争改变了聂荣臻的性格。”
在香港,聂荣臻度过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然而一位秀丽聪颖的女性却让聂荣臻的生活充满了温馨。就是在香港担任机要交通员的女共产党员张瑞华。
聂荣臻初次对张瑞华表达爱慕之情时,张瑞华害羞得不知如何是好。“那两天,张瑞华脑海里翻来覆去都是‘那个人’的影子:好像挺严肃,挺严厉……但是,又从未见过发脾气……个子挺拔,相貌坚毅,还特别爱整洁……那严厉一点又怎么样?嗨!不怕聂荣臻!……张瑞华轻松的笑了,从心里同意了。”
1928年4月,党组织批准了聂荣臻和张瑞华的婚姻。结婚那年聂荣臻29岁,张瑞华19岁。组织上规定,搞地下工作的同志,男的每月15元,女的每月7元,每人另有3元交通费。这点收入在香港并不算多,还要不停地外出,生活自然是非常困难。“整个夏天,聂荣臻只有一件绉纱短袖白衬衣”。有一次,张瑞华提出让丈夫陪她到附近的商店逛逛,聂荣臻以为妻子想买衣服了,就陪张瑞华去了。到了柜台,张瑞华却让售货员拿过一件男式短袖衫,逼着聂荣臻试穿。聂荣臻明白了妻子的意思,又拧不过,可聂荣臻真的是不想为自己破费,眼珠转了转,便凑到妻子耳边说:“有情况。”拉着妻子匆匆离开店铺。“等母亲明白这不过是父亲玩的花招时,只能苦笑。”
下一篇: 中旗网:奥森公园的大型灯光秀又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