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一些人生关节点上的重要选择,总引起人们无尽的回味和遐思。毛泽东若干“独辟蹊径”的成就,似乎都与这些异乎寻常的悄然选择有着若隐若现的关联。
留学热潮中,选择立足国内做调研
去国外求学本是毛泽东的夙愿,在新民学会成立之初,他就计划去日本,但未成行。不久,各地掀起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许多后来成为共产党人的有志青年都纷纷奔涌而去。毛泽东也于1919年春组织大批新民学会会员赴法,但他本人却选择留在国内,转回湖南当了一名小学教师。
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毛泽东当时的解释是:第一,是“看译本较原本快讯得多”“较短的时间求得较多的知识”;第二,“吾人似应先研究过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第三,“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
此次选择,毛泽东错过了不少“风景”,错过了直接、深入接触马克思主义,提高理论修养和开阔视野的机会。但凡事有失才有得,他从此次选择中得到的,则是比大多数人更为深刻的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和实际斗争经验。
大革命中,选择前往乡村搞农运
历史走到1924年底至1925年初,毛泽东又作了一次选择。
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毛泽东当时原本与党内大多数人一样,坚决反对这种特殊的合作方式。经过建党后两年领导工人运动的实践,他逐渐感到联合阵线对于革命斗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共三大上,毛泽东赞成党内合作。
国民党一大后,毛泽东作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被派往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与该部国民党右派叶楚伧的斗争日益公开化。加上积劳成疾,毛泽东就告假回湖南养病去了。
在苦耗心神而无效之后,毛泽东避开针锋相对的政治斗争。没想到,他回乡之后却意外发现了农村革命欣欣向荣的火热场景,重新燃起希望之火,由此他开始积极开展起调查研究,搞起农民运动来。这是毛泽东把目光从城市转向农村的一个重要契机。
危机关头,选择“上山”
第三次选择,就是众所周知的“上山”了。
当时,“上山”的含义还不十分明确,喻指“被迫进行武装反抗”,而未必实指“上井冈山”或者“去偏僻农村”。而当国共合作破裂,党内讨论应如何对付敌人的搜捕和屠杀时,毛泽东正式提出的“上山”主张。此时,南昌起义部队正在南下途中,毛泽东这个与“无产阶级政党”身份相去甚远的提议,应者寥寥。毛泽东这一选择预示着中国革命道路的“转向”。
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八七会议,由共产国际代表罗米那兹和瞿秋白共同主持,主题除了关于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方针的转变以外,还严厉批判陈独秀“没有执行共产国际训令”的“右倾机会主义”。当时党内不少人,如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等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共产国际指导只是原则性的东西,共产国际代表由于对中国国情了解不深,在具体策略上也无法给实践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毛泽东“上山”的选择,既是去偏远的农村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远离共产国际,赢得自由思索和行动的宝贵空间。事实正是如此:远离理论纷争而埋头于农村革命斗争的毛泽东,用实际行动为中国革命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并很快让共产国际也不得不因此对中国革命作出新的判断,寄予新的希望。
毛泽东的三次选择有一个相同点,就是都体现了他处理问题的“灵活性”。有了这样的思想特点,“另辟蹊径”有时反而能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收获。(来源:《读者报》)
上一篇: 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正式揭牌复馆开放
下一篇: 毛泽东思想与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