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星摇篮”走出7位元帅10名大将

  • 时间:   2019-06-28      
  • 作者:   北京文摘      
  • 来源:   中旗网     
  • 浏览人数:  1084

1.jpg

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校门

2.jpg

1939年,毛泽东在抗大成立三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


    80年前的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就在这一年初,“西北抗日红军大学 ”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这所在战火中建立并成长起来的学校,被誉为“烽火熔炉”和“将星摇篮”,走出7位元帅10名大将。

    近日,陈赓之女陈知进等几位抗大人的后代接受记者专访,回忆父母与抗大的不解之缘。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其前身是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的紧要关头创建的,也是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的前身。

    1936年6月1日,瓦窑堡(现子长县城)米粮山上的旧庙堂前红旗招展,歌声震天,红大开学典礼在这里举行。庙堂前的空地上、临时堆起一个土台,放上一张长桌,摆上几张木条凳,主席台上方悬挂着“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开学典礼”的横幅,四周墙上贴着各色标语,使典礼显得简朴、隆重、庄严。

    在成立大会上,毛泽东告诫红大教职学员:我们这里要教员,没有;要房子,没有;要教材,没有;要经费,没有;怎么办,就要我们艰苦奋斗。

    6月21日,国民党军八十六师高双成部乘红军主力西征之机,突然袭击瓦窑堡,鉴于瓦窑堡只有少量警卫部队,无力坚守,红大随党中央和军委各部撤出瓦窑堡,于7月11日迁往保安(今志丹县县城)。校部和第一科以城外一座山崖峭壁上的荒山野洞为校舍。

    当时,这些石洞年深日久无人居住,洞内外积存厚厚一层羊粪、腐草和野狼吃过的兽骨,人走进去,迎面乱飞出一群蝙蝠。抗大一科学员来到这里后,先将洞内外清扫、洗刷干净。接着在一个用做教室的较大石洞里抹上黑板,砌上石讲台,搭起石桌、搬来石凳,又在一些用作寝室的比较小的石洞里垒上石炕,然后打草帘子挂在洞口以挡风。

    毛泽东第一次来讲课,打趣地说“古人云,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你们可成神仙了,好好修炼吧。天下无事,你们就在这里参‘禅’ 悟‘道’,天下大乱,你们就出洞下山,救苦救难”。随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进入一个全面抗战的新阶段,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干部去开展工作,第一期于12月底毕业。

    1937年1月19日,中央军委主席团电令“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址移驻延安。

    为了培训大量军政干部去带领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武装力量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抗大在华北敌后频繁的战斗中先后在晋察冀、晋东南流动办学,1940年11月4日移驻冀西邢西县(现邢台县)浆水镇一带。为了储备干部,准备战略反攻,1943年1月24日抗大总校奉命迁回陕北绥德办学。1945年10月16日,奉中央军委命令,抗大总校向东北挺进,1946年2月10日在吉林通化改名东北军政大学,为解放战争继续培养军政干部。

    随着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的迅猛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日益扩大,急需成千上万的军政干部去加强部队和根据地建制,为此,抗大扩大建制,先后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创建了13所分校、6所陆军中学、3个独立大队和1所附属中学。

    抗大在其九年多的办学历程中,共办了八期,13所分校,培养军政干部10万余名,在1955年授衔的将帅中,曾在抗大工作和学习过的就有元帅7人、大将10人、上将29人、中将105人以及少将366人。其中元帅有:朱德、林彪、刘伯承、陈毅、罗荣桓、徐向前、叶剑英;大将有粟裕、黄克诚、谭政、肖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徐海东、张云逸等人。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资料文库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