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莫斯科-北京”空中航线开辟一百周年
——鼓舞唐铎留学苏联的事件
唐瓦加
今年7月13日,是“莫斯科—北京”空中航线开辟100周年纪念日。100年前,苏联航空探险队首次实现了由莫斯科飞抵北京的伟大飞行,开辟了连接中苏两国的第一条空中航线。这一创举不仅创造了当时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更极大地增进了中苏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也对我父亲唐铎——一位刚从广东军事飞机学校毕业、正准备赴苏联留学深造的青年飞行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除了回顾我父亲唐铎受此事件鼓舞的情形外,还将介绍当年苏联航空探险队飞抵北京、上海后所受到的隆重热烈的欢迎与接待,力图还原中苏人民早期交流交往的真实历史。
1924年孙中山大元帅府创办“广东军事飞机学校”第一期学员合影。左起:刘云、冯达飞、王叔铭、王翱、万鹏、袁政、郭予如、唐铎、朴泰下、金震一。
1925年夏,我父亲唐铎即将从孙中山大元帅府创办的广东军事飞机学校第一期毕业。彼时,他已顺利完成单飞,成功驾机升空,实现了自己“一飞冲天”的少年梦想。更令人敬佩的是,他还与同学刘云、冯达飞等人一同驾驶“寇蒂斯霍克”战机,参加了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等战役,成为中国最早一批执行实战任务的军事飞行员。
就在唐铎一行六人准备出国赴苏联留学的前夕,一则刊登于报纸上的重要新闻令全体出国学员为之一振——“苏联航空探险队开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条‘莫斯科—北京’空中航线。”这一重大消息迅速在广东军事飞机学校传播开来,成为飞行学员们热烈讨论的话题。对即将踏上留苏之路的年轻人来说,这不仅是技术上的震撼,更是精神上的极大鼓舞。
五十八年后,1983年我父亲唐铎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就在我们准备出发的那些天里,广州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苏联的飞机飞到了北京。据说,一支由接受过特殊训练的飞行员组成的航空探险队,驾驶着五六架飞机,从莫斯科起飞,经过了西伯利亚原始森林,飞过贝加尔湖和群山峻岭,越过中国与蒙古之间的戈壁滩,飞到了北京。这个消息像神话一样吸引着我们。”
1925年春夏之交,在苏联红军空军政治部主任、历史学家伊赛·帕夫洛维奇·施密特的率领下,苏联航空探险队从莫斯科启程,开始了这次开创性的远距离飞行。探险队由6架飞机组成,其中包括苏制“R-1”(“P-1”)型2架、“R-2”(“P-2”)型1架、“AK-1”型1架,及德制“容克斯F-13”飞机2架。随行团队不仅有20名飞行员与机械师,还配备了由《俄罗斯通讯社》《真理报》《消息报》《列宁格勒真理报》等媒体记者组成的报道小组,甚至还有一名导演与摄影师,全程拍摄记录此次飞行。后来,这些影像资料被剪辑成电影《伟大的飞行》,在苏联上映,反响热烈。
1925年6月10日,探险队从莫斯科伏龙芝中央机场起飞,6架飞机一齐向东方飞去。当时尚未普及跳伞技术,飞机也没有雷达导航,仅靠指南针和地面参照物飞行,一切充满未知与风险。由于天气变幻莫测,机械故障频发,飞行过程中必须“飞飞停停”,在各地进行检修、补给和休整。例如:其中的一架“AK-1”飞机因机械师误操作导致罗盘失灵,在途中迷航,迫降后依靠向当地居民询问才重新定位方向,继续前行。即便如此,探险队仍顽强推进,先后在下诺夫哥罗德、喀山、克拉斯诺乌菲姆斯克、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等苏联城市,以及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等地停留。每到一地,均受到热情欢迎。
历经33天长途跋涉,探险队终于于1925年7月13日安全降落在北京南苑机场。这是苏联飞机首次飞抵中国首都,也标志着“莫斯科—北京”空中航线的正式开通。而北京市民们第一次迎接了从空中到达中国北京的首批苏联客人。苏联航空探险队到达北京的那天,北京市民闻讯而动,热烈欢迎来自苏联的飞行英雄。这不仅是一项航空技术的壮举,更是一场政治与文化的盛事,象征着中苏两国在动荡时代中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资料图片: 1925年参加从“莫斯科 - 北京”的苏联航空探险队部分人员合影 (图片来自俄罗斯网路)
苏联航空探险队所创造的壮举极大地鼓舞了广东军事飞机学校的学员们,尤其是我父亲唐铎等人。为了更深入了解此次“莫斯科—北京”空中航线的开辟情况,在学校党代表刘云的联系下,几天后,国民政府航空局的苏联顾问李糜将军亲自带着苏联的俄文报纸来到教室,向全体学员详细介绍了这次跨欧亚飞行的全过程。
李糜将军是苏联犹太人,著名航空专家,曾兼任广东军事飞机学校的校长,是我父亲十分敬佩的前辈。他首先向学员们介绍了苏联探险队所使用的飞机机型与性能,指出这次远航证明了苏制“R-1”、“R-2”、“AK-1”飞机具备穿越欧亚大陆的能力,经得起长距离飞行的考验。
1925年苏联报界媒体对苏联航空探险队首次开辟“莫斯科 - 北京”空中航线的报道(图片来自俄罗斯网路)
停放在北京南苑机场上的苏联航空探险队员叶卡托夫驾驶的俄制“R-2”(“P-2”)飞机。机头挂着花圈,机旁站着中国卫兵守卫。(图片来自《旧影志》)
李糜将军还讲到,这次航线的开辟在苏中两国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两国人民友谊史上的重要事件。不论是在苏联,还是在中国,航空探险队所到之处,皆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李糜将军还举了一个例子,当探险队抵达新西伯利亚时,当地政府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大会,参加群众多达两万余人。队长施密特站在吉普车上发表了激情洋溢的讲话,表达了不畏艰难、坚持飞往北京的坚定决心。
1925年苏联航空探险队队长施密特在苏联机场欢迎会上站在吉普车上向集会群众演讲 (图片来自《旧影志》)
当航空探险队抵达北京南苑机场时,迎接他们的除了苏联驻华使节,还有来自中国工商、学界的二十多个团体,包括全世界工人联合会、全国学联会、全国妇女联合会,以及航空署署长、交通部、海陆军部的代表等,欢迎人群超过三千人。南苑机场搭起了巨大的席棚,长桌上陈列着各界赠送的奖品,其中包括冯玉祥将军赠送的两尊瓷花瓶。随着飞机降落,军乐奏响,掌声雷动,人群争相涌向飞机,将花圈挂上螺旋桨,红旗插入驾驶舱内,高呼“苏联飞机万岁!中苏亲善万岁!中俄民族联合万岁!”等口号。
据苏联报纸报道,在北京机场上,有一名中国工人代表走到驾驶德制容克斯F-13飞机的苏联飞行员内德诺夫面前,紧紧握手并说道:“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中国媒体更是将当日场面形容为“热烈情况有如大旱得获甘霖”。
当晚,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在使馆举行了欢迎招待会。施密特队长在致辞中说:“中俄飞行的成功,不仅彰显了苏联航空事业的进步,更是中俄两大民族深厚情谊的见证。沿途无论是俄国内地还是东部西伯利亚的农民、村民,都对中苏关系的发展感到欣喜,纷纷托我们向中国人民转达问候。”
在北京短暂停留后,苏联航空探险队分成两组继续飞行:一组沿“北京—武汉—广州—上海”航线前往上海,受到上海各界的热情欢迎;另一组则飞往日本,经沈阳(获张作霖许可)前往首尔、富山、大阪,最终抵达东京。这些都是后话了。
苏联报纸上的报道:《到达上海》,以施密特率领的“莫斯科 - 北京”苏联探险队的两架飞机于8月21日从北京飞到了上海,完成了从莫斯科至上海的10000公里的飞行。(图片来自俄罗斯网路)
1925年7月13日苏联航空探险队到达了北京南苑机场,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图片来自俄罗斯网络路)
1925年8月26日上海各友好团体举行欢迎会,欢迎苏联航空探险队飞到上海。苏联航空探险队队长施密特坐在中央位置上。(图片来自《旧影志》)
在教室里,李糜将军最后激动地对学员们说:“如今,莫斯科至北京的航线已经打通,你们——中国最年轻的一代飞行员,将大有可为!”他还翻开手中的俄文报纸,向我父亲唐铎等学员展示其中刊登的探险队照片。最后他感慨地说:“苏联航空事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很快,我将带你们中的六人赴苏学习,那时,你们就可以自己尽情地体验了!”
1927年唐铎在苏联留学期间在莫斯科的留影
这次航线开辟的壮举深深激励了我父亲唐铎、刘云、冯达飞、王叔铭等准备赴苏留学的青年。他们议论了好几天,无不钦佩那批无畏的苏联飞行员。起初,我父亲只了解莱特兄弟开启人类飞行时代的故事,或一战中西方航空技术的发展;而今,苏联航空事业的强大与飞行员的勇敢,也深深震撼了他。这条“莫斯科—北京”航线的成功,使他对赴苏学习航空充满了更大的向往。
后来,我父亲唐铎实现了赴苏联留学的愿望。他先后就读于苏联5 所航空院校:苏联空军第二飞行学校、谢尔普霍夫斯克空中战斗军事航空学校、苏联第三空军飞行员和观察员学校、莫斯科空军通讯学校,最终毕业于苏联空军最高学府——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也成为了就读苏联院校最多的中国将帅。
附:苏联航空探险队开辟“莫斯科 - 北京”空中航线图片
1925年6月27日苏联报纸《劳动的力量》刊登开辟“莫斯科 - 北京”空中的航线的苏联6名飞行员的画像。那时,苏联航空探险队的机群还是在飞往北京途中的。(图片来自俄罗斯网路)
1925年苏联《飞机》杂志上刊登的苏联航空探险队从莫斯科飞往北京的路线图 (图片来自俄罗斯网络路)
苏联报纸《劳动的力量》1925年8月23日刊登报道《苏联飞机在中国》。1925年7月13日,苏联航空探险队经过33天的空中飞行,共航行了7000公里,终于到达了北京。画面上是苏联飞机在北京的机场上降落的报导。(图片来自俄罗斯网路)
苏联航空探险队的苏制“AK-1”飞机在苏联机场停留期间招来大批群众的围观 (图片来自俄罗斯网路)
苏联航空探险队的苏制”R-1”(“P-1”)飞机。
1925.7.13. 在北京南苑机场上中国青年争相与苏联航空探险队队长施密特(中)合影 (图片来自《旧影志》)
1925.7.13. 参加欢迎苏联航空探险队的中俄两国友好女士们合影 (图片来自《旧影志》)
降落在北京南苑飞机场上的苏联航空探险队的德制“容克斯F-13”飞机。机身上有苏联国徽,驾驶舱插着红旗,机头挂着花圈,机旁站着中国卫兵。(图片来自《旧影志》)
苏联航空探险队飞行队飞行员叶卡托夫在北京南苑机场上在自己驾驶的飞机旁留影 (图片来自俄罗斯网络路)
北京南苑机场欢迎苏联航空探险队的人群和保安 (图片来自《旧影志》)
在乌兰巴托,蒙古空军人员与降落的苏联航空探险队的苏制飞机前与苏联飞行员合影 (图片来自《旧影志》)
苏联航空探险队的格罗莫夫和罗泽维奇机组驾驶的“R-1”飞机在日本冈山机场降落 (图片来自俄罗斯网路)
苏联图书封面:列宁格勒真理报记者列别坚科:《我是怎么飞到中国的》 (1926年)
苏联图书封面:《飞越莫斯科、蒙古、北京 》
推荐人:刘煜鸿
责编:中旗网晶晶
统筹:张伊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