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旗网北京2019年6月27日电(张伊)
“战端既开无老幼,战地亦无南北分。自幼闻得木兰事,知晓国破家难存……”
6月27日晚上,国家大剧院丝竹声声、姚韵悠悠、说词铿锵,乡味十足意象飞传,间隙伴以阵阵掌声和喝彩。原来,由浙江省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创作演出,余姚市委宣传部、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梁弄镇人民政府联合出品的红色现代戏《童小姐的战场》正在这里精彩上演。孕育于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通过宛转悠扬的姚剧唱腔,传到首都北京,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新四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会员近200人和众多北京市民以及在京浙江人前往观看,纷纷点赞。
姚剧《童小姐的战场》是首部表现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斗争故事的大型戏曲舞台剧,展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发生在浙东四明山余姚市梁弄横坎头的中共地下工作者的感人故事。
富家小姐童泗敏在她的老师、中共地下党员萧林秋的引领下,怀着满腔热情,冲出家庭,投身革命,来到了四明山根据地的中心一余姚梁弄横坎头。她原以为可以马上投身战场,却不料接到组织上交给的一个特殊任务一一与萧林秋假扮夫妻,在敌占区建立秘密交通站。
帯着几分不情愿,童泗敏随萧林秋来到姚江镇,以开商行为掩护,做起了“蕭太太”。在这个特殊战场上童泗敏经历了重重考验,逐渐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并在不知不觉中对曾经的师长、现在的同志萧林秋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情愫。
就在童泗敏打算向萧林秋表白的时候,风云突变。危急关头,萧林秋挺身而出,引开敌人,掩护携带重要情报的童泗敏脱险。
童泗敏怀着一丝饶幸心理祈盼萧林秋平安归来,然而,她等来的却是惊天噩耗。萧林秋被残忍的日本鬼子用刺刀捅死。在童泗敏为萧林秋精心织就的毛衣上,留下了17处刀痕和斑斑血迹。
手捧血衣,眼望刀痕,童泅敏怀着无限的深情,在那17道刀痕上绣出了17朵鲜艳的红花。她擦干泪水挺起胸膛,又奔向新的战场。
原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杨彬为本剧名题字。
余姚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和二千二百多年的置县史,是姚江学派的发祥地,自古就有“文献名邦”“东南最名邑”之美誉,王阳明、黄宗羲、严子陵、朱舜水等先贤更是响誉海内外。余姚是经济强市,2018年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13位,是中国“杨梅之乡”“榨菜之乡”“茶文化之乡”。余姚也是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会址,拥有“国千”人才60余人。余姚是最具幸福感城市,先后9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2017年成功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姚剧,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脱胎于当地“车子灯”“采茶篮”“旱船”等民间歌舞及“雀冬冬”等民间说唱艺术,产生并始行于浙江宁波余姚,因而得名,至今已有260余年发展历史。音乐活泼简明,极具浙东的民间性和乡土情,唱腔曲调以“基本调”为骨干、“小调”为辅助的“板腔体”,节奏明快流畅、唱词淳朴通俗,生活气息浓郁;道白通俗易懂,极具俚俗风趣;表演质朴自然,氤氲乡间气息,为流行地域的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也为国内外戏曲和语言专家所关注观察。
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是目前唯一的姚剧专业表演团体,号称“天下第一团”。姚剧《童小姐的战场》由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浙江省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人民政府联合出品,以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浙江省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为支持单位,通过发挥地方剧团的优势,用戏曲的形式,探究四明大地红色基因形成的奥秘,进一步传承好红色基因。
中共余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娇俐说:“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回信中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好红色基因。我们为此深受鼓舞和引领,姚剧《童小姐的战场》是学习回信精神的文化产物。”
自2018年9月底搬上舞台以来,通过余姚龙山剧院公演、进宁波农村文化礼堂和中小学校园巡演、参加浙江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剧目展演等,该剧已演出55场,几经修改、不断完善,实现精品提升,受到各界好评。余姚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杨玉红表示:“此次,姚剧《童小姐的战场》走进国家大剧院演出,在姚剧发展史和余姚精品创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国家大剧院是世界一流的国家级公益性艺术机构和表演艺术中心。该剧受国家大剧院邀请,首先考虑其具有过硬的艺术品质,坚持地方戏的特征和纯美学的追求,同时,该剧是首部反映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斗争故事的大型戏曲舞台剧,此次演出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该剧编剧黄先钢说:“这是一个宏大厚重的题材,但作为一个戏又要找到好的切入口。我们通过采风,选取了几个发生在浙东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故事,用典型化的手法,把他们编织起来,呈现给观众。力求凸显‘初心’‘使命’‘红色基因’。在写法上,注重戏曲的特点,把事件性的描述推到后景,着重表现人物的情感经历和心路历程,以此感染观众。”
国家一级导演倪东海说:“本剧营造凝重、恢宏、壮丽的演剧风格与样式,二度创作的舞台综合艺术呈现,注重戏曲现代戏舞台语汇的有机表述,达到以真情感动观众,以情怀感染观众,以真理感悟观众的演剧效果,使故事得到现代性、表意性、通雅化演绎。”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袁环也带着学生来看戏,他关注姚剧多年,曾参加过《童小姐的战场》剧本创作研讨会,“连续有三台姚剧到京城演出,体现了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的整体实力以及创造性。”他说,《童小姐的战场》题材有创新性,所以带了不同专业的学生前来观摩,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姚剧,在未来的舞台上向基层院团和剧种学习。
自2017年9月始,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约请部分省戏剧专家对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实地采风,搜集根据地抗日历史素材,讨论姚剧新剧目创作选题。结合2018年2月重要回信精神学习,浙江省剧作家黄先钢明确创作方向,紧扣“传承红色基因”主旨,取材于作家袁敏非虚构纪实文学《三小姐的抗战》,创作完成该剧剧本,展现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发生在浙东四明山余姚市梁弄的中共地下工作者的感人故事。经过剧本论证和反复修改,姚剧保护传承中心搭建主创班子,于2018年8月15日正式开排。
为打造姚剧精品剧目,该剧集结省内外一大批戏剧专家,除黄先钢、倪东海分别担任编剧和导演外,国家一级作曲刘建宽、张钱苗分别担当音乐和唱腔设计,国家一级舞美设计裘冰、周正平、蓝玲分别担当舞美、灯光、服装设计,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第七代姚剧传承人和第八代传承人黄飞、章旺担纲主演。当前,该剧已列入宁波市文化精品工程项目。
剧中主演黄飞的外婆家就在横坎头村,因此《童小姐的战场》对她来说有特殊的感情。这出戏的体力挑战很大,2个小时的演出,黄飞有10分钟的抢妆时间,其余都在舞台上。“和以往塑造的角色不同,这是我第一次出演革命者的形象,也是我演的最耗心力的一个角色。想到烽火岁月里牺牲的烈士,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黄飞说。
“作为姚剧艺术工作者,我们唯有努力创作排演传递真善美的高品质姚剧作品,才能不负时代和人民。”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倪乐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