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刘华苏将军:在纪念抗大总校挺进敌后(邢台)办学八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 时间:   2020-01-21      
  • 作者:   本站      
  • 来源:   中旗网     
  • 浏览人数:  2235

2020年1月18日,“弘扬抗大精神,砥砺初心使命 —— 纪念抗大总校挺进敌后(邢台)办学八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旗网张伊摄)

合影。(中旗网张伊摄)

座谈会现场。(中旗网张伊摄)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最高学府。毛泽东主席曾亲自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在浴血奋战的战斗岁月,抗大在培养造就数以万计优秀干部的同时,铸就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为主要内容的、特别是为崇高理想英勇奋斗的抗大精神。不朽的抗大精神,极大地鼓舞、激励着全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抗战热情和昂扬斗志。抗大的历史是中共党史和军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抗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烽火中所放射的璀璨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要多学党史、新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今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把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切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


为了弘扬抗大精神和优良传统, 牢记我党我军的初心使命,将红色基因不断传承下去,使抗大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与中共邢台县委、邢台县人民政府于2020年1月18日,在北京举行“弘扬抗大精神,砥砺初心使命--纪念抗大总校挺进敌后(邢台)办学八十周年座谈会”。会议期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赠送抗大校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向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赠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新中国七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书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向邢台县委、县政府授《国史宣传教育基地》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国防大学原副政委李殿仁中将,中央档案馆原馆长、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和邢台有关领导,来自全国各地抗大分校和抗大学员后代代表,有关专家学者和有关媒体记者等8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秘书长张星星在座谈会上代表主办单位做主旨发言。

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刘华苏将军发言(中旗网张伊摄)


新 四 军 中 的 抗 大

――在纪念抗大总校挺进敌后(邢台)办学八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刘华苏

2020年1月18

抗大,一个人才的红色摇篮,一座淬火成钢革命熔炉,一面指引方向光辉旗帜

毛泽东主席指出:“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全世界闻名,就是因为他比较其他的军事学校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斗争。”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抗大成立了所分校,在西北、华北、华中,到处都飘扬着抗大的旗帜,回荡着抗大的歌

在新四军初建时期,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为了加强新四军工作,派了大批干部南下华中。其中,有许多红大、抗大的领导、教员和刚刚毕业的学员。1940年,抗大总校两次派出华中派遣大队,有力地支援了新四军抗大分校的创建。第二华中派遣大队,就是从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出发,历经6个省,行程2500余里,到达苏北盐城,并入抗大第五分校。

新四军中的抗大,在抗大的史册上书写了光辉篇章。1940年3月起,新四军创办7所抗大分校。即:抗大华中总分校(前身为军部直属抗大五分校),新四军第四师抗大四分校,新四军第三师抗大五分校,新四军第二师抗大八分校,新四军第一师抗大九分校,新四军第五师抗大十分校,新四军第师抗大皖江第十分校。在抗大的14所分校中,新四军“二分天下有其一”,占据了“半壁江山”。新四军高度重视抗大的工作和建设。毛主席说:“一个军事学校,最重要的问题是,选择校长教员和规定教育方针。新四军各抗大分校的主官均由新四军及各师主要领导陈毅张云逸、粟裕、罗炳辉、黄克诚、彭雪枫、张爱萍、邓子恢、李先念、谭希林、曾希圣等兼任,他们还身体力行,亲自到抗大授课、作报告,既挂帅又任教。新四军抗大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员中不乏各方面著名的专家学者。

新四军中的抗大,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1940年至1945年,新四军抗大毕业的学员达到2万余人,在此之前,抗大式的新四军教导总队培训了4000余名学员。在校期间,这些学员一面学习、一面战斗;毕业之后,这些德才兼备的干部,成为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骨干与中坚,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战斗在各条战线上,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殚精竭虑,奉献才智,功勋卓著。

新四军中的抗大,为铸就抗大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四军抗大在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一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毛主席在《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中说,“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向,你们要学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陈毅同志指出:“抗大性质从政治上说是党领导的学校,锻炼党性,整顿党风为其基本任务。新四军抗大注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心环节,着力培养学员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抗大师生毕生的显著特征。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中面对生死考验,还是在历经坎坷的人生道路上遭遇种种磨难,他们总是铁心跟党,矢志不渝,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向前向前,永不回头!二是救国为民的责任担当。《抗大校歌》中的“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与《新四军军歌》中的“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体现宗旨,高度契合。在国家危急、民族危亡、人民危难之际,千千万万热血青年背井离乡,投笔从戎,舍弃繁华诱人的城市和衣食无忧的生活,来到新四军,来到抗大,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这是一种历史的担当。三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贯彻抗大教育方针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陈毅同志在华中抗大工作会议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理论与实际一致,所学与所用一致(做什么学什么)、教育与作战联系,这是我们军队教育上学习上应该采用的三大原则。”新四军抗大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坚持军政并举,因材施教,注重应用。抗大密切与人民的联系,积极参与地方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实践活动使学员们了解了中国国情,提高了运用革命理论分析、认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不尚空谈求真务实的作风。四是奋斗牺牲的传统本色。《抗大校歌》中的“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与《新四军军歌》中的“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寓意相同,一脉相通。新四军抗大分校所处环境之险峻,办学条件之简陋,物质生活之艰苦,是难以想像的。抗大师生坚持自建校舍、开荒种地、背粮打柴、轮班做饭;同时,经受了严酷的“扫荡”、反“清乡”、反摩擦考验,许多师生为国捐躯,充分现了视死如归勇于牺牲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今天,我们学习、研究、宣传抗大,为的是铭记光辉历史、缅怀英雄先辈,更为的是不忘初心使命、弘扬抗大精神,让革命熔炉的熊熊火焰永远燃烧,使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启迪和激励后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沿着前辈开辟的道路,接续奋斗,攻坚克难,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教科文卫、资讯中心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