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冀热察抗日根据地史实四则

  • 时间:   2020-10-12      
  • 作者:   魏云平      
  • 来源:   中旗网     
  • 浏览人数:  5997

内容提要:本文试以中共冀热察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民的革命实践活动,见证毛泽东主席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根据地创建理论的光辉思想。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集聚革命力量,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政权的道路来实现的。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曾经在全国创建了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37年8月,中共中央陕北洛川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八路军实行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同年11月,晋察冀军区、中共晋察冀省委(后改晋察冀区党委)成立。翌年1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诞生。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会同八路军总部向平西派遣先头工作队,与平西地方党相结合,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1938年3月,八路军邓华支队挺进平西,并与5月到达的宋时伦支队成立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参加冀东人民武装抗日起义。1939年1月和2月,中共冀热察区委和冀热察挺进军成立。随后,提出和实行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的战略方针。平西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以此为依托,开辟了平北和冀东,扩大发展成为冀热察抗日根据地。其开辟之艰难,牺牲之巨大,可谓空前。1942年2月,中共冀热察区委和冀热察挺进军撤销,分属中共晋察冀分局第13地委、北岳区委和晋察冀军区第11、第12、第13军分区。届时,平北经多次开辟形成游击根据地。冀东游击战在艰苦的坚持中向前发展。八路军第四纵队留在冀东的三支游击队,与冀东抗联武装、冀东人民一道共赴时艰、喋血奋战。发展成为三个主力团,以及多个游击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出兵东北、解放东北奠定了基础。至1944年下半年,中共冀热辽区委和冀热辽军区成立。整个晋察冀边区进一步扩大发展,迎来了向敌占的大中城市及广大国土全面的反攻,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回顾这个艰苦卓绝的过程,冀热察抗日根据地存在的时间虽短,但是具有战略性的伟大意义,并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毛泽东早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和根据地创建的理论。他指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各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军阀之间的矛盾,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分裂和战争,造成白色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革命要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积聚力量,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政权的道路。

他指出:“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而是大革命过程中工农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要有很好的群众,很好的党;有相当力量的红军;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在人的因素上,提出了党政军民在根据地创建中的作用的光辉思想。

创建根据地需要有党政军民等几方面的作用和条件的结合。党政军民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同源同体的。只有拧成一股劲儿,才能推进革命事业的发展。为了总结历史的经验,本文就冀热察抗日根据地创建中党政军民实践活动的几点史实,阐明如下,见证毛泽东主席这一光辉思想。

共领导的平郊抗日游击活动的开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立即通电号召全国:“平津危机!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 ①指示:“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华北正规战如失败,我们不负责任。但游击战争如失败,我们需负严重责任。” ②

正是在“七·七”事变爆发,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节节南退的同时,中共领导下的平郊游击战争正在加紧的发动和进行中。2005年7月13日的《北京晚报》特刊:“浴血1937卢沟桥畔血卫北平”(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一文,报道了南苑、南口保卫战及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的撤出;以及北平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力量“在平郊点燃了熊熊不息的抗战烽火”,开辟了平郊的抗日游击区域:

“早在1937年春,曾任中共宛平县委书记的魏国元回到宛平,依靠当地党组织,利用各种关系,发动组织群众,高举抗日义旗,团结和争取地方武装。经过几方面力量的汇合……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在平西迅速开展起来。” ③

中共宛平县地下组织是中共河北省委在平郊一带建立的党的第一个县级地方组织。④1933年宛平县委就在深山区沿河城建立了枪支修械所,开展了武装斗争,有较好的群众基础。魏国元在1956年审干时向组织自述:“‘七·七’事变前后,组织决定我回本乡工作,积极组织武装,开展游击战争。由于我的工作经验不足,能力有限,因而党的恢复工作和武装组织工作都没有完成党所给予的伟大任务。十一月左右,以刘杰、胡敬一、苏梅等为主的党的负责同志先后到达平西,从此平西工作的开展走向了新阶段”。

图片4.jpg

魏国元

“国民抗日军,又称‘红兰箍’,成立于北平沦陷之前。流亡在北平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成员赵同、高鹏、纪亭榭等人,秘密筹划建立抗日武装。卢沟桥事变后,他们在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属东北工作特别委员会(简称‘东特’)支持下,加紧了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成立了国民抗日军,奇袭德胜门的河北省第二监狱,激战黑山扈,击落日军飞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平郊抗日游击活动。③

图片5.jpg

中共宛平县委领导的武装抗日活动和“东特”秘密支持、领导的国民抗日军,这两支力量互为策应,成为平郊抗日游击战争即将燎原的星星之火。

图片6.jpg

卢沟桥南苑血战之后,接下来就是宛平山区髽髻山战役。国民党军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率三个师驰援南口汤恩伯,受到日军阻截。8月中旬,共四个师在髽髻山一带与日军展开激战。魏国元指示党团员、进步青年发动群众给卫立煌部捐粮捐款,出伕出牲口,带路抬担架等等,支援国民党军队打日本鬼子。同时派人与国民党军师部联系,登记注册难民团,带领百姓转移,躲避战火;就国民党军违纪、侵害百姓事件与之交涉、处理,保护百姓的利益和社会治安秩序。⑤⑥九月中旬卫立煌部向南撤走。这意味着国民党军队在河北的大规模正规战即将基本结束。老百姓们人心惶惶。当对时局和抗战前途深感忧虑的反帝大同盟革命青年宋恩庆和史梦兰、杜存训等人找到魏国元时,魏国元当即告诉他们说:“抗战是有希望的!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已经改编为八路军,出师华北!”鼓励他们回村发动群众,准备迎接新的形势和任务。后来,魏国元介绍北平市委撤到青白口村的干部李光汉、李金亭前往斋堂,发展他们入党,在宛平县八区建立了党的组织。⑦

由于国民党军南撤,日军暂未向山区深入,百姓们回到家。魏国元以宛平县七区区长的公开身份召集各村,号召百姓拿起武器,保卫家园。并指示党团员收集民间枪支,成立游击队。⑧派党员、进步青年加入地方武装,帮助扩大队伍,成为骨干。同时大力团结、争取地方各色武装。

由于七区的两支大的地方武装,李文斌(宛平县七区安家庄爱国乡绅)、宫长海(出身绿林,祖籍山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举兵抗日。曾任吉林省抗日救国军副司令兼前敌总指挥、东北军63军少将副军长兼271旅旅长,并参加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热河保卫战。由于排挤脱下戎装,以国民党陆军少将参议职衔寓居北平。是东北人民抗日义勇军史上一百单八将之一。 “七·七”事变后,宫长海变卖北平房产,购买枪支,召集人马落脚宛平县七区抗日⑨)都与宛平县中共地方组织有良好的联系,沿河城也有中共宛平组织的武装力量;宛平县委还团结、争取了八区三个民团的中立,孤立了反共顽固分子、八区区长、战时宛平县长(卫立煌南撤前委任的)谭天元的保卫团;加之国民党军事力量的大举向南撤退;谭天元虽然势力很大,但是在军事上不敢轻举妄动。这样,宛平县七、八区的形势对于中共党和军队的落脚比较有利。

1937年秋,日伪对平郊的抗日武装开始秋季合围“扫荡”。活动在北平西郊一带的国民抗日军需要向山区转移。根据上级的指示及部队对山区情况的了解,决定进入宛平县七、八区建立根据地。于是派焦若愚、刘平、王杨前往七区找中共地下党接头。魏国元向他们介绍了宛平县七、八区的形势。七区的沿河城、青白口、田庄、淤泥坑、雁翅等地都有党的活动。安家庄一带的地方武装李文彬也在我们掌握之中。部队进驻七区没有问题。八区地方反动势力很强。部队进入八区没有把握,还有待于做工作。部队在听到联络人员的汇报后,迅速进入了宛平县七区。⑩(11)

10月中旬,部队决定进入八区。魏国元以宛平县七区区长的身份,事先跟八区区长谭天元进行了通话联系。谭天元提出:“只许通过、不许停留、不许骚扰。”魏国元提出:“提供食宿、保障安全。”条件谈下后,魏国元把谈判条件交代给彭城,派彭城跟焦若愚等一同前往军响与八区代表谈判,初步达成了协议。但是八区仍有打不打的犹豫。就在他们举棋不定、未做好准备之时,部队迅速进入了八区。有回忆文章写到:“经过地方党的推动,清水、斋堂、军响、青白口各地方人士及群众公开欢迎部队的到来。各总队到达驻地后立即进行演讲、唱歌、演剧等各种宣传文艺活动,造成多次的军民联欢的山区少见的热闹场面。”国民抗日军还帮助训练地方武装,发展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等等。⑥⑩

图片7.jpg

焦若愚

10月底,国民抗日军西下涞源,向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邓华的部队靠拢,随后在阜平整编为八路军第五支队。 

二、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为八路军挺进冀东进行准备。

冀东是东北通向华北的咽喉要道,也是侵华日军与我抗日军民的兵家必争之地。1937年8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陕北洛川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指出:红军可出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1938年2月9日,毛泽东电示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指出:“雾龙山(按:雾灵山)为中心之区域,有扩大发展前途。但是独立作战区域,派去部队需较精干,且不宜过少,军政党领导人员需有独立应付新环境之能力,出发前需做充分准备。”。(12)

平西与晋察冀边区北部第一分区接埌。平西、平北均为通往冀东的必经之地。在敌人统治中心的华北敌后,以燕山山脉为中心,在平西、冀东、平北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伟大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8.jpg

苏梅

为此,中共中央北方局自1937年下半年即时进行周密部署。刘少奇直接派李运昌等大批干部赴冀东进行一系列的组织发动,抓紧准备冀东人民武装抗日起义。同时,北方局会同八路军总部,向平西派遣了苏梅、陈群、吴伟、赖富等15人的先头武装工作队,来到青白口村,与中共宛平县委相结合,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为八路军主力部队挺进冀东,支援冀东人民武装抗日大起义,奠定基础,打开道路。

苏梅在《少奇派我去平西》等回忆中写道:少奇同志:“明确指出了开辟平西根据地,是为了进一步开辟和巩固平北、冀东根据地的战略地位。”“我们这一时期的工作就是为主力部队进入平西打下一定的基础。”“谈话过程中,少奇同志问我:‘你看主力部队何时进入平西合适?进去后能否站住脚?’”“少奇同志还告诉我,八路军总部派了十几名武装老战士从雁门关一带山地也到平西去了,就是吴伟、赖富、赖邦等十二位同志。彭真同志说,这些同志到平西后由我统一指挥。” (13)

“他们讲到平西有我们地下党工作的基础”。“临行前,少奇同志交给我一笔钱,说:‘现在北方局没有经费了,你们先回天津,把这笔钱交给李大章同志。他会把你们的组织关系介绍到平西去的。’”苏梅、陈群到天津后,“李大章说:‘你到平西去,就找中共地下宛平县委书记魏国元接头。’并告诉我去平西的路线。”“在青白口,我们同宛平县的县委书记魏国元同志接上了党的关系,并向他传达了北方局决定建立平西根据地的有关指示。” (13)

图片9.jpg

中共北方局联络员胡敬一在带领吴伟、赖富一行12名红军战士前往青白口途中,在杜家庄遇到国民抗日军西去晋察冀第一分区,经过国民抗日军同意,留下焦若愚、宋元两人随工作队返回青白口开辟工作。(11)

随后,中共北平市委农委书记刘杰组织输送城内干部、党员、民先队员,各界抗日人士出城,奔赴抗日前线,接受组织分配,也来到青白口村。

图片10.jpg

刘杰

按照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所有汇集在青白口村的各方面的干部统一编为八路军独立游击支队,又称平西游击支队,共有干部七十人左右。总部设在青白口(14)。魏国元的家即是宛平县委机关,来往的党的负责同志和联络人员,苏梅、刘杰、胡敬一、王恒等等都在这里住过。其它同志的住处也是经过县委周密安排的,以保证同志们的安全。平西游击支队的领导组成是:

支队长   吴伟(原任八路军总部宣传队长兼星火剧社社长)

副支队长  陈群(原任红四方面军副师长,八路军115师副团长)

参谋长   赖富(原任陕北红大教导师2团、八路军随营学校)

后勤部长  魏国元(时任中共地下宛平县委书记)

党代表   胡敬一(时任中共地下北方局联络员)

政 委   苏梅(原任中共地下东北工作特别委员会书记。苏梅的身份是没有完全公开的,是当时的最高领导。)⑩

“支队成立后,所有干部分别到七、八两区宣传党的主张,动员组织群众,组织村抗日救国会,成立村武委会和武装游击小组。发展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即民先)。有条件的发展党的组织。” (15)

这个时期魏国元与各方面来的同志将工作的重点向八区突破。发展了宋恩庆、史梦兰、杜存训、任显贵等一批党员,继续建立发展党组织;发展和召开民族解放先锋队的成员会议,研究如何打开局面,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抗日大同盟盟誓的形式将吕玉宝、张景相、王瑞高等等武装的首领、骨干团结在一起;开展对谭天元的统战工作,拟合作成立宛平县抗日救国会。经过多次交涉、谈判,由于谭天元的阻挠、破坏而告失败。(16)  此时关于对谭天元的做法产生了意见分歧。一种是认为他不合作就打倒他,才能将发动群众的工作进行下去;一种是仍然说服、争取他。于是产生了找上级解决的想法。(15) 平西游击支队于1938年元旦奉命开赴阜平。

苏梅回忆录中写道:“有了以上这三方面工作的基础,聂荣臻司令员在阜平给我来了信。叫我和魏国元同志到阜平去汇报平西的情况。”“在阜平,我和魏国元同志一起向聂老总汇报了平西的情况。聂老总问:‘现在主力部队开到平西去,能不能站住脚?’这时我看了看魏国元同志,魏国元同志也看了看我,我们互相点了点头。都说‘能站住脚’!我们的根据就是:群众发动起来了。地主武装被争取了,中立了。国民党势力、谭体仁(即谭天元)控制不住平西的局势了。当时我们党没有多少主力部队,我们接受主力部队开到平西去的任务是承担了很大的责任的。聂老总说:‘好,就派主力部队开到平西去。’”“于是,晋察冀边区八路军第六支队在1938年春天柳树发芽的时候到达了平西。邓华是司令员,我是政治部副主任。平西的形式一下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地下党公开了。中共宛平县委、县政府的牌子公开挂出去了。这是‘七七’事变之后在北平成立的第一个人民的县政权。魏国元同志担任了第一任县长,县委书记。谭体仁要逃跑,被我们捉住了。群众一下子都起来了,青年们都倒向共产党,地主武装都纷纷倒向八路军。”

“政权一建立起来,中央就来了命令,让我们从平西出发,去支援冀东大暴动,开辟新的根据地。” (13)

图片11.jpg

三、建立和巩固抗日民主政权暨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支援冀东人民武装抗日大起义。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

1938年3月,邓华支队开进平西后,相继建立了宛平县、涞(水)涿(县)联合县、宣(化)涿(鹿)怀(来)联合县三个抗日民主政府。1938年4月底,由国民抗日军整编的八路军五支队接防平西,建立了房(山)良(乡)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并从五支队抽出三个干部担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他们分别是焦若愚、杜伯华、佟旭野。加上原来的魏国元,共为平西初创时期的四个抗日民主政府的县长。在四个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平西地方工作委员会,对内称中共宛平中心县委,领导四个县的党政工作。原北平市委的干部李金亭担任平西地方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宛平中心县委书记。⑤(20)

以上五个党政干部,其中三人牺牲于抗日战争。他们是佟旭野、杜伯华、李金亭,同时,还有牺牲在1938年5月至6月初的“矾桑事变”和“紫石口事变”中的涞涿县委书记那恕同志、宣涿怀联合县组织科长张梓华、敌工科长姚志平、宣传队长李为等同志。(17)(18)(19)(36)

图片13.jpg

抗战时期的邓华

邓华支队开进斋堂后,对谭天元进行了耐心的争取工作。魏国元、苏梅、邓华先后都找他谈过话。但是谭天元坚持“内除共匪,外抗强权”的反动立场,就是容不下八路军的到来,坚决反对共产党。谭天元的保卫团伺机暴动,被八路军破获剿械并扣押了谭天元。大村的民团头目平兆斌同样经过师广博(县政府秘书。与平兆斌是乡亲)、魏国元、苏梅等人多次团结争取工作,表面接受,最后还是发动了叛乱。提出“反对共产党、赶走八路军、推翻现政府、打倒魏国元、释放谭天元”的口号,史称“大村事变”。魏国元派县大队的第九游击队,即沿河城游击队翻过向阳口后山,抄近路赶赴大村,配合邓华支队平熄了大村叛乱。

叛军号称两千多人,一击即散。“考虑到其中多是受蒙蔽群众和胁迫的老百姓,”“战斗中尽管枪声大作,”“但是子弹不往群众身上打。”“对此,叛军中多数群众心中有数。”对事变的“顺利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作。”“‘大村事变’的迅速正确的解决,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民主政权”“为开辟平西根据地,挺进冀东”扫清了道路。(21)

图片14.jpg

抗战时期的宋时轮

1938年5月下旬,宋时伦支队与邓华支队在宛平县成立八路军第4纵队,并分头向冀东进发。6月初,邓华支队从青白口村渡口乘木船渡过永定河,向平北冀东挺进,(22) 

图片15.jpg

1938年夏,宋时轮、邓华支队穿越平北地区挥师冀东

四、八路军第四纵队的发展,及冀热察挺进军十二团的由来。(29)(34)

曾任冀热察区党委书记的马辉之同志,在《回忆冀热察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前后》的文章中写道:“为了站稳脚跟,巩固根据地,我们以八路军邓支队政治部的名义,委任了当地地下党员魏国元为宛平县长兼县委书记和县武装大队长。魏国元根据上级指示,率领工作队和一部分武装深入基层、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起来锄奸反霸,并负责筹粮款、解决部队给养和动员群众参军等事宜。” (23)

图片16.jpg

马辉之

宛平县武装大队,又称平西自卫支队。共有一千五百多人。(24)(27)

魏国元担任县武装大队队长(即平西自卫支队支队长)的同时,由陈群担任了县武装大队副大队长(平西自卫支队副支队长)。在邓支队领导下,魏国元亲手对地方武装进行了整编,并把这支队伍交给陈群,为地方武装向八路军正规部队的过渡做了大量工作。(28)

图片17.jpg

县武装大队(平西自卫支队)中,李文彬大队和沿河城游击队都是宛平县委按照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军原则创建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都抓得很紧。其它游击队(如长海大队,邓华支队到达斋堂后,立即向宫长海和李文斌两支队伍配送给养物资。宫长海被土匪杀害后,由李广义接任长海大队队长,编入四纵,挺进冀东。)(16)和地方武装也都进行了整编,派入政委或指导员。沿河城游击队后来编入了邓华支队第三十一大队。李文彬大队被邓华任命为平西游击第一总队,编入了邓华支队第三十三大队。(29)

李文彬大队中的三个中队及卫生、总务的队长或负责人均由共产党员担任。(一个特务队除外)李文彬是安家庄爱国乡绅,是中共宛平县委重点团结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人士。由于党的工作,李文彬先后接受了八路军的四次整编。八路军始终保留他“平西游击队第一总队”的番号,坚持在平西拉队伍,打日本鬼子。除了向开赴冀东的邓华支队输入一个营之外,又在1940年向开赴平北的冀热察挺进军十团输入了一个营。李文彬被任命为十团二营营长,(先编为昌宛县大队,后编入十团)等等。为八路军输送了大量的子弟兵。(25)

李文彬大队的魏国臣带领的第一中队、魏国杰带领的卫生队都留在了冀东,成为坚持冀东抗战的主力和骨干之一。

图片18.jpg

魏国臣烈士

魏国臣中队是地方武装中很少保持建制,没有合编的连队,始终为挺进冀东的前锋。编入四纵后,为三十三大队特务连,经大村、房良、马刨泉、康庄、永宁、四海、沙峪、琉璃庙,一路经过多次战斗。过白河后,编为四纵司令部警卫二连。留在冀东后,以该连为主力,成立了冀东抗日游击第一支队,即苏陈支队。陈群任支队长。苏梅任军政委员会书记(领导八路军四纵留在冀东的三支游击队)兼政委。周文彬任政治部主任。该支队配备当时冀东地区唯一一部电台。

魏国臣升任总队队长(第一支队下设两个总队)兼教导队队长,教导队是收编西撤后失散的冀东抗联骨干80多人,进行恢复战斗力的训练。苏梅给教导队讲政治课,魏国臣给教导队讲军事课。(26)

1939年初,魏国臣奉命化装绕道返回平西,向冀热察挺进军和区党委汇报工作。接受了先行筹款,然后将部队带回平西整训的任务。他返回冀东后,在执行筹款的任务中牺牲,牺牲前尚切切叮嘱战友“急速报告司令,任务完成!” (16)(26)(27)

1939年10月,苏梅、陈群将部队带回平西,12月,整编为冀热察挺进军12团。1940年返回冀东前,陈群将12团的大部带回青白口村,召开了追悼魏国臣烈士打回冀东去的追悼誓师大会。青白口全村男女老少、区各村派出的代表,平西地区的党政机关干部,平西游击第一总队队长李文彬等等约千人与会。陈群历述了魏国臣的战斗事迹、泪流满面地说:“……国臣同志的牺牲使我失去了一支臂膀。”“我们要打回冀东去,为魏国臣同志报仇!”魏国元代表烈士的亲属和平西地方政府发言。他说:“国臣是我的亲兄弟,兄弟亲,手足情。他年纪轻轻就牺牲了,留下年轻的妻子和两个很小的女儿,我很心疼。但是,为了把日本鬼子早日从中国赶出去,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将革命进行到底! ” (30)(31)

大会以全体高唱《悼念魏国臣烈士为国尽忠之歌》结束,12团将士斗志昂扬,立即出发重返冀东前线。

冀热察挺进军12团战斗在冀东的东线,即开辟丰(润)滦(县)迁(安)抗日根据地。经常与西线的包森支队(1940年7月编为13团)协同作战,驰骋于冀东扩大地区。孤悬敌后,深入虎穴,团、营及广大将士伤亡巨大,可谓鲜血铸成。团长陈群、政委刘诚光及首建时的团职干部全部牺牲。1941年6月陈群牺牲后,由曾克林接任团长。(34)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苏联红军向日寇占领下的我国东北发起进攻。9日,毛泽东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号召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12日,遵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和中共中央的指示,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及所属四个地委书记和军分区司令员组成东进工委和东进指挥部,向大东北进军。分东、西、中三路向承德、朝阳、山海关、锦州、沈阳进发。(24)

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带领12团、18团和卢抚昌支队从东路出关,随后与苏军会师,于30日攻克山海关,并向锦州、沈阳挺进,光复东北,迈出走向解放全中国的第一步。第12团发展壮大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魏国臣培养的班长、发展入党的李成华成长为40军的一名团长,李成虎成长为师长。(32)

图片19.jpg

魏国杰卫生队编入邓华支队33大队后,在33大队总支书记包森的领导下负责医治伤病员的工作。跟随包森留在冀东,参加了洪山口、盘山等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历任包森支队(冀东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卫生所长、(33)冀热察挺进军13团卫生队队长(后改为13团卫生处处长)、创建了盘山根据地医院,任医院院长(克服缺医少药、无药的种种困难,自制冻伤膏、夹板等等,救治伤病员)、冀热辽军区第十八军分区卫生处副处长等职。出关后,魏国杰任热河军区卫生部部长、辽西军区卫生部党委书记兼副部长,主持工作。(35)

图片20.jpg

备注:

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1936-1938)》(中央档案馆编)第274页;

毛泽东致周恩来、刘少奇、杨尚昆等关于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的指示(1937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1936-1938)》(中央档案馆编)第353页

③ 《北京晚报》2005年7月13日:浴血1937卢沟桥畔血卫北平

《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第一卷第213页2011年第二版

⑤ 刘雪申给门头沟区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的笔述1986年9月20日

⑥ 彭诚同志1986年5月27日口述记录

⑦ 宋恩庆、赵曼卿、贾兰波1986年5月谈话录音记录

⑧ 师永茂笔述:师永茂谈情况1983年4月19日

⑨ 师昌璞:抗日怪杰宫长海《门头沟文史》24辑

汪之力:抗战初期的北平西山抗日游击队  载《平西女儿》

(11) 焦若愚:三进宛平《门头沟党史资料通讯》1988年1期

(12)《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军事科学出版者1987年版第二卷第88、89页

(13) 苏梅:少奇派我去平西《平西女儿》第12-14页;苏梅:平西根据地的初创与魏国元同志口述记录1986年4月

(14) 王恒笔述两份1986年4月20日,9月20日《门头沟党史资料通讯》1988年1期

(15) 赖富:关于平西游击队的史料1984年7月;回忆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情况  载《平西女儿》

(16) 贾兰波(贾立芳)参加革命斗争回忆录1986年  贾立志:我与兄长参加革命斗争经过

(17) 高尚亮:为民族解放死难的佟旭野同志  载《平西女儿》

(18) 中共房山县委党史办:杜伯华同志传略  载《燕山女儿》

(19) 史梦兰:在动荡的岁月里  载《平西儿女》

(20) 王清:第一次在宛平工作的经历《京西革命斗争史》第二辑

(21) 宋恩庆:回忆平西大村事变《门头沟党史资料通讯》1988年1期

(22) 李炎:参加平西八路军见闻录  载《平西烽火》第二辑

(23) 马辉之:回忆冀热察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前后  载《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9月第四期

(24) 北京军区晋察冀战史编写组:《晋察冀军区抗日战争史》1986年第48页

(25) 何建忠:李文彬抗日斗争史实  载《京西革命斗争史》第三辑

(26) 李文举、贾兰波、赵曼卿回忆魏国臣录音记录1986年5月

(27) 崔锦春:悼魏国臣唐月樵两同志  载《八路军军政杂志》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八月二十

五日

(28) 师守琪,1986年12月谈话

(29) 沿河城索振勇、王学宝、索广宽、李庆云、魏元君等人议论录音整理1983

(30) 李文举:怀念魏国臣同志

(31) 魏亚梅:我的父亲母亲  载《唐山文史》总第16期2017年

(32) 李文举:参加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中的一支由平西农民组成的连队载《唐山文史》总第19期2018年

(33) 冀东抗战研究:洪山口创建了冀东第一个抗日游击根据地2018.6.2

(34) 韩春鸣、师昌璞、王树忠、郭银泉著:《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

(35) 魏国杰立功证及文件、手稿

(36) 曹瑞章:紫石口事变,载《平西烽火》第二辑;平西抗日斗争史料征编委员会:蔡委心烈士小传,载《平西烽火》第二辑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资讯中心、特别推荐、历史记忆

评论区

发布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