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0月1日检阅台
1956年国庆雨中阅兵实况
1956年10月1日,国庆节天安门广场大阅兵是在滂沱大雨中进行的,这也是共和国历次国庆阅兵中唯一一次雨中阅兵。由于当天下大雨,空中受阅任务奉命停止,并改期在10月2日于颐和园上空执行,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根据回忆,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1956年10月1日,在天安门举行国庆阅兵,毛主席等领导人与应邀来访的印尼总统苏加诺、尼泊尔首相阿查里雅等外国贵宾,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当日,天空下着大雨,地面参阅的武器装备和部队分列式及群众游行均冒雨进行。原定空中受阅任务因大雨而无法实施。
1956年10月1日,毛主席和苏加诺等外国贵宾在天安门城楼检阅部队
1956年9月30日,毛主席同苏加诺检阅仪仗队
1955年10月1日空中受阅时,也曾遇到过天气条件不好影响飞行的情况,当时采用推迟起飞时间的办法,即在地面机械化部队通过检阅台后,天气好转飞机即刻起飞,群众游行开始的同时,正好空中受阅机群飞临天安门,完成了当年的空中受阅任务。可是1956年10月1日,天气始终未见好转,于是阅兵指挥部下达命令空中受阅任务停止执行。但随后指挥部又发出了新的命令,空中受阅任务改到10月2日执行,航线改变为飞越颐和园上空。
1956年10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左二)陪同苏加诺总统(右二)观看飞行表演
当时改变计划的主要经过是:空中受阅任务停止后,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了解到10月2日天气可以转晴,因为10月2日在颐和园还要举行有国家领导人和各国来宾参加的庆祝国庆的大型群众欢庆活动,即向毛主席建议把空中阅兵计划改为10月2日飞越颐和园上空。根据空军航空兵具有集中使用、积极主动、灵活机动、密切协同和常备不懈的特点,相信受阅部队一定能够认真准备,完成好次日改变空中受阅航线的新任务。刘亚楼司令员的建议得到了毛主席的批准。
此次印尼苏加诺总统来访,受到毛主席特别重视,应其要求9月30日在专机到达时,空军首次派战斗机进行了空中护航。毛主席亲自到机场迎接,陪同检阅了首次派出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毛主席陪同苏加诺总统乘车入城,接受人民群众夹道欢迎,然后直接进住中南海勤政殿,成为外国首脑下榻在中南海的第一人。接着,毛主席等领导人又在中南海与苏加诺总统进行了亲切交谈并为他举行了国宴。10月1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与苏加诺总统等贵宾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部队,苏加诺总统对因雨未观看到空中受阅梯队表示了关切。如果10月2日苏加诺总统在颐和园观看到空中受阅,将使他此次来访更加圆满。事后周恩来总理还陪同他到南苑机场参观,由刘善本同志对各种型号飞机,包括产地、出厂时间和性能等进行了介绍。10月6日刘亚楼司令员还陪同苏加诺总统观看了空军飞行表演,观看了战斗机的各种特技飞行及跳伞表演。
1956年7月试飞成功的歼-5,当年9月实现批量生产,并将4架移交给了空军第七师。其中两架参加了1956年的空中受阅(即文中的米格-17,时称56式,后来才定名为歼-5)
10月2日天气晴朗,参加空中受阅的战机有:空军第十师和第八师24团的伊尔-28轰炸机37架、第七师米格-17歼击机2架、第七师和第十七师米格-15比斯歼击机48架,共计87架飞机。上午11时,由第十师师长廖坚持驾驶轰炸机和第七师2架担任护卫的三机编队为总领队,率领两个18架轰炸机队和两个24架歼击机队共五个空中梯队,全部都以3机品字队形为基础,共编成壮观的29个连续跟进的梯队,由东进入以1500米左右的飞行高度,安全飞越颐和园的万寿山佛香阁观礼台,接受了国家领导人与苏加诺总统等贵宾的检阅观礼。
由此可以明确看出:1956年10月1日国庆天安门空中受阅任务虽因大雨奉命停止执行,但在接到次日颐和园空中阅兵的命令后,从不同机场起飞的多机种混合大编队,改变了原计划的飞行航线,仅隔一夜即完成准备,并准确无误地在10月2日上午于颐和园圆满顺利完成。这也可以说是空军集中使用、积极主动、灵活机动、密切协同和常备不懈原则的一次成功实例。
1956年9月30日毛主席在勤政殿接见苏加诺
苏加诺访华老照片
(作者李裕,曾用名李家颖,1925年1月生于云南昆明,1944年5月考入中国空军军官学校第21期留美班。1947—1984年,服役于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华北军区航空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1985年起参加北京航空联谊会任副会长、会长,现任名誉会长)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