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党史百年中的瞬间 —— 近距离看毛泽东在武昌的家庭生活

  • 时间:   2021-01-27      
  • 作者:   萨苏      
  • 来源:   中旗网     
  • 浏览人数:  3687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国共两党中都担负重要职务,可说忙得不可开交。那么他当时的家庭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根据在农讲所学习的学员张季任回忆。1927年春,被称为毛委员的毛泽东住在武昌都府堤41号。他们曾到那里去拜访,从他们的记忆中可以看到,当时毛泽东是和妻子共同住在那里。

1-3-1.jpg

毛泽东在武汉的故居

他回忆是在晚上八点左右到都府第41号的。此时毛泽东尚未归来,这些学员便在他家等候。室内陈设简单,有一张很普通的床,几条板凳,正中间则摆了一张办公桌。学员们有的坐在床上,有的坐在板凳上。这时作为主人的杨开慧,便热情地给学员们倒来热茶。两个几岁大的孩子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则天真地在学员们身边穿来穿去,但是和同龄的孩子比,他们都早慧,不顽皮、不吵闹。房间里点了两盏煤油灯,估计可能是学员们来的人多,故此比平时多点一盏。当时学员中有人还不理解 -- 毛委员为什么不装电灯?后来认为大约是那时候武昌经常停电,下半夜又不一定供电,而毛往往是要干通宵的,点煤油灯倒是可以保证他的工作顺利进行。 

等了大约20分钟,毛泽东返回了寓所,两个孩子便跑进了里屋,而学员们就在这里与他们尊重的毛委员一起展开了对未来工作的讨论。 

忙碌的丈夫,贤惠的妻子,天真的孩子。尽管这短短的时间只是历史的一瞬,却让我们能够窥探到伟人生活中也有温馨的一面。

毛泽东与杨开慧.jpg

革命烈士杨开慧:毛泽东追念不已的一生最爱

杨开慧1901年生,1920年冬,同毛泽东在长沙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湘区委员会负责机要兼交通联络工作。1930年11月14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杨开慧是出身于长沙一家书香门第的闺秀,不仅是毛泽东早年革命活动的伴侣,也是一位贤妻良母,同时还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

杨开慧在毛泽东早期情感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毛泽东风华正茂时浪漫爱情另一半的营造者,而她29岁短暂的生命历程,又与我党波澜起伏的革命斗争历史紧紧相联,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杨开慧和两个儿子岸英岸青

杨开慧:毛泽东一生的最爱

1920年冬,杨开慧与毛泽东结合。她一不坐花轿,二不要嫁妆,三不用媒妁之言,自由与毛泽东结合,以示“不作俗人之举”。

1922年,杨开慧生下第一个儿子毛岸英。1923年4月,湖南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长沙赴上海,把已怀上第二个孩子的妻子留在家中。翌年,杨开慧也到上海。不久,她随毛泽东返湘,又随同去广州、武汉。

杨开慧与毛泽东是如何相识的

毛杨见面的时间应为1914年春。其见面的情况,根据许多人的回忆,各种说法大致差不多,即杨开慧先看了毛泽东写的文章后才见面的。

1914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杨开慧正在房中看书,忽听见父亲在外面屋子里连声叫好。

杨开慧赶紧放下书,从内房轻轻走了出来,只见父亲手里拿着一本学生的笔记,坐在那儿,边看边赞不绝口。她轻轻走到父亲身边,惊讶地问:“爸爸,这是谁写的呀?”

杨、毛通信,称呼“润”、“霞”

山坡山岭上披着绚丽的晚霞,夕阳下,高大的毛泽东和娇小的杨开慧,一高一矮地走着,娓娓而谈。最后,毛泽东告诉她:“我马上要回湖南去了。”杨开慧说:“你还是忘不了你那个湖南啊!”毛泽东笑着说:“希望你也快些回到湖南去呀。”

毛泽东与杨开慧分别时,两人曾约好以后互相通信,交流思想。毛泽东回到了湖南后就马上给杨开慧写了信,杨开慧回信。这时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信,称呼就是一个字:“润”。毛泽东的回信,称呼也是一个字:“霞”。

毛泽东写给杨开慧的诗

1923年冬,在中共三大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的毛泽东受党委派,离长沙赴沪转穗,去参加国民党一大。辞别夫人兼战友杨开慧时,他写下了这首词。词曰: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1957年,毛泽东在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其中第一句就是“我失骄杨君失柳”。对女子的称呼本应用“娇”字,章士钊问“骄杨”当何解释?毛泽东说:“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特别推荐、历史记忆、专题、作家专栏

评论区

发布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