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将军
史沫特莱是朱德的崇拜者,但她惊讶地发现朱德把蔡锷视为自己的老师,虽然两人的年龄只差四岁。
蔡锷起兵反袁时,其病势已十分沉重。当时身为其部将的朱德见到,当蔡锷挥军北上的时候,已是病骨支离,仍在立马督军奋战。战争结束时,袁世凯死了,而蔡锷既病且累,身体已垮,即将东去日本就医。离川前,朱德最后一次见到蔡锷。
朱德回忆:“蔡锷起身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大吃一惊,说不出话来,他瘦得像鬼,两颊下陷,整个脸上只有两眼还闪闪发光。肺结核正在威胁着他的生命。那时他的声音已很微弱,我们必须很留心才能听得清。当他向我走来的时候,我低头流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虽然命在旦夕,思想却一如既往、锋利得像把剑。”
史沫特莱则在《中国的战歌》里这样写道:“朱德深感凄凉。蔡锷不仅是他的长官,不仅是他多年来依赖的政治领导人,而且是他的良师益友——这两种伦常关系在传统道德上仅次于双亲。他悲从中来,主要是因为蔡锷虽非他所崇拜的、也是他所尊重的人物:思想敏锐、知识丰富、见解精辟、坚韧和无私。蔡锷曾经是他的北极星,现在他却迷失了方向。”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蔡锷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邵阳人,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其遗著被编为《蔡松坡先生遗集》。
蔡锷在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在作战指导方面,他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克服初战时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修改作战计划,调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动,避免被动,基本体现了他自己所主张的“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的战争指导思想。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