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校史馆
研讨会现场
中旗网北京2021年5月5日报道(张伊)
清华园内,紫荆繁盛,春日朗照。已逾百年的清华学堂掩映在郁树葱茏中,素雅静穆,处处彰显出清华大学积淀百年的精神气度。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在“五四青年节”这天上午,革命先驱、电影《张甲洲(原中共清华大学支部书记)》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大学校史馆举行。
清华大学的“清华英烈”碑和北京大学的“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上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他就是抗日民族英雄——张甲洲。张甲洲,1907年5月21日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张家油坊屯。1928年考入北平大学理学院学习。193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政治系,曾任清华支部书记。历任中国共产党北平市西郊区委书记,北平市委宣传部长,北平市委代理书记,巴彦抗日游击队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军长等职。1937年8月28日在黑龙江省富锦遇害,时年30岁。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张甲洲烈士的孙子张红旗、孙女张红兵,中国教育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制片人俞峰传,中国教育电视台编导贾娟,国防大学博士铁军,解放军艺术文化中心副主任颜品大校,文史学者萨苏,独立影评人郭松民,清华经管EMBA湖南校友会副秘书长李伟长,北京慧通冠华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颖,赛克菲(北京)国际影业有限公司编剧孙若滨,央视《人物访谈》创意总监王发锐,央视军事频道特约编导张伊,潇湘电影集团北京事业部总经理邓益辉,潇影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影视创作部主任刘思纵、实习助理安荣等参加了本次活动。清华大学校史馆副馆长金富军主持了研讨会。
会上,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张甲洲的思想,人物事迹,如何传承英雄的精神,党史方面指导性建议,电影创作方向,对新时代的大学生、青年的思想教育,革命史、校史的学习,值得借鉴的建议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通过《张甲洲》这部电影,能够对当代青年起到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引发新时代青年共鸣。
清华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从五四运动、“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西南联大时期,到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一代代清华人前赴后继,寻求救国图存、民族复兴之路,成为推动民族解放与国家进步的重要力量。在清华园校河河畔“祖国儿女清华英烈”纪念碑身上镌刻着65位清华英烈的名字。张甲洲位列其中。还有清华最早一批共产党员之一、被捕后坚贞不屈在南京雨花台壮烈牺牲的施滉,有在渣滓洞与敌斗争被秘密杀害、小说《红岩》中刘思扬的原型刘国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4月19日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的,清华大学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进之中,发展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110年来,清华大学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培育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形成了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书育人特色,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培养了大批可堪大任的杰出英才。这是一代代清华人拼搏奋斗、勇攀高峰、争创一流的结果。
研讨会现场
清华大学校史馆副馆长金富军向文史学者萨苏赠送书籍
萨苏将自己收集的100年前清华校园老照片赠送给清华校史馆。
参谒清华英烈碑。金富军副馆长为大家讲述清华英烈的事迹。
清华大学110年校史展览。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阶段:清华学堂和清华学校(1911-1928),第二阶段:国立清华大学(1928-1937),第三阶段: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1937—1946),第四阶段:复员后的国立清华大学和清华园解放(1946—1948),第五阶段:建国初期的清华大学(1949-1952),第六阶段:多科性工业大学(1952-1976),第七部分 在提高中发展,提出创建一流目标(1977-1993),第八部分 科学发展,跻身一流(1994至今)
参观清华大学校史馆
链接:让周总理落泪的革命先驱 张甲洲
张甲洲烈士和他的《革命烈士证书》
巴彦游击队部分领导合影
胡乔木为张甲洲题字
清华大学的“清华英烈”碑和北京大学的“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上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他就是抗日民族英雄——张甲洲。
张甲洲(1907.5.21—1937.8.28),曾用名张进思,字震亚,号平洋。1907年5月21日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张家油坊屯。历任中国共产党北平市西郊区委书记,北平市委宣传部长,北平市委代理书记,巴彦抗日游击队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军长等职。1937年8月28日在黑龙江省富锦遇害,时年30岁。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张甲洲在校读书时,就积极领导学生开展爱国运动。1923年入齐齐哈尔省立第一中学读书,1924年因反对东北军阀张作霖在学校招兵,上街游行,被校方开除学籍。同年入沈阳文华中学,并当选为学生会长。在校期间,因声援上海工人运动,领导学生示威,再次被校方除名。
1926年,在齐齐哈尔工业学校学习期间,因领导学生开展爱国运动,被封建军阀逮捕入狱。出狱后,离省城南下求学。1927年在北平弘达补习学院学习,次年入北平大学理学院学习。在校期间,仍致力于学生运动。1930年,因营救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而被捕的清华大学同学,再次入狱。在狱中,结识了中共党员冯仲云等一些进步人士,思想上发生很大变化,对中国共产党有了较全面认识。出狱后,利用暑假回乡探亲之机,与北平师范大学学友高希文等,发起巴彦籍的大中学生驱逐县长翟星凡的斗争,取得胜利。
193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政治系,并先后兼任中共北平西郊区委书记、北平市委宣传部长和代理北平市委书记等。为揭露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险恶用心,与胡乔木等人一起参加了《北方青年》、《现代中学生》刊物的创办工作。
曾主办了一所民校,亲自授课,向广大爱国学生和人民群众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号召人民群众起来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在北平的中共地下组织遭破坏,遂返回东北,并经冯仲云介绍到依兰图书馆长王一飞处做国际侦察工作。哈尔滨被日本侵略军攻占后,倡议关内东北籍同学回乡,用武装斗争来反抗日本入侵者,并得到中共满洲省委的同意。
1932年5月,与于九公、夏尚志等一起,在巴彦七马架(今镇东乡)小学校组织一支200余人的抗日武装队伍,任总指挥,开展武装斗争。指挥打响了我党领导的武装抗日第一枪。游击队很快发展到1000余人,转战于明水、安达、呼兰、青冈、兰西等地区,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不久,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巴彦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张甲洲任师长,赵尚志任政委。8月30日,在张甲洲、赵尚志指挥下,联合其他义勇军攻陷巴彦县城。
1933年初,所在部队被反动武装打散后,被开除党籍,但仍从事地下抗日斗争。1937年7月,在富锦中学任教,向广大师生讲述革命道理,并多次掩护中共地下工作者,为其传递情报,运送枪支弹药。
1937年8月28日,抗日将领祁致中为防止日伪当局对他的迫害,派参谋长李景荫、少先队政委郭革一等去富锦接应其转移,离县城行至董老茂村时,突遭伪地方团队武装伏击。在战斗中因腹部中弹,流血过多而牺牲。
据家属说,1953年1月1日,周恩来总理来到东北烈士纪念馆。在张甲洲的遗像前,他充满深情地久久凝视着这幅熟悉的年青面孔,静立若松,一言不发,任泪水漫过面颊……
过了一会儿,周总理缓缓地对遗像三鞠躬后,饱含深情地说:“甲洲同志,我代表全国人民感谢你!”
1984年9月3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胡乔木在给巴彦县党史办的回信中崇敬地叙述:“张甲洲是我在清华时的同学,当时他是党员,我是团员。他是我的领导者,为人非常正直,对党十分忠实,很有能力和魄力。对我教育很深,至今仍极为怀念。
为了永远记住张甲洲,在巴彦县为他建起了纪念碑,在富锦市为他修筑了铜像,清华大学为他专设了纪念馆,北京大学将他的名字刻在“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上。
上一篇: 特稿:“我给党来写封信”征文活动
下一篇: 特稿:父亲的传奇故事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