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中山大学从创立那一天起,便是泰山北斗一样的存在。不知多少学生以能戴和曾戴过这所大学的校徽而骄傲。
由中山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师姚友毅设计,带有海棠式洞窗图案的绿色标志,代表着生命、发展、永恒,象征着中山大学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核心图案 – 中山大学“大钟楼”,正是一处重要的革命遗迹。
中山大学钟楼
中山大学老校徽
这座图案中的钟楼,是1906年清政府在广东贡院的基础上修建速成师范学堂时建造的,后成为中山大学的重要标志,它在中国革命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1924年,这座钟楼迎来了一批共产党人的做客,他们包括陈独秀,李大钊,林祖涵(林伯渠),瞿秋白等,都是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过辉煌篇章的红色领袖。他们来到这里,是来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同时,他们也是这次大会的重要组织者。
说来令人不可思议,国民党作为一个团体,其活动可以上溯到清末的同盟会,但直到1924年才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其组织之松散由此可见一斑。事实上,孙中山也看到了国民党在历次斗争中的软弱和混乱,所以从1923年便开始对国民党进行改组,使其成为“具有力量的政党”,这一过程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力支持,李大钊便是国民党实施改组的五名委员之一。事实上,在当时的国民党核心领导层中,很多便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这些跨党的共产党人以忘我的工作精神和牺牲精神给孙中山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促成了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一大便是在这座钟楼下方的礼堂中举行的。这个礼堂不大,只有不到三百平方米。到会代表一百六十五人便在这里召开了会议(其中共产党人共有二十六人)。代表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作工作报告的,是共产党人谭平山。李大钊则是五人主席团中的一员。此次大会通过了国民党的施政纲领和章程(草案),提出了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和实行新三民主义的具体方针,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国民党的基本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就此正式形成,可说籍此掀起了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链接:中山大学: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广州地区多所高校整合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
截至2020年12月,中山大学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开设138个本科专业;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9个,专业学位类别37种;有全日制学生55725人,其中本科生32279人,硕士研究生15562人,博士研究生7884人;专任教师4293人。
校训:
孙中山亲笔题写的中山大学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中山大学校训为孙中山先生于1924 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题写。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中庸》。
孙中山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
中山大学校徽为圆形图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为海棠式洞窗图案。洞窗图案以国立广东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钟楼”为设计主体,运用中国园林的意境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借用园林中的海棠式洞窗与大钟楼外观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内两边的树由大到小形成一个深远的空间,增强了层次感和立体感,中间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红棉花,意寓中山大学位于岭南地区。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条纵深大道,体现了中山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辉煌的历史进程。校徽通常为标准绿色,代表生命、发展、永恒,象征着中山大学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