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提起“泰山”,人们想到的往往不是那座雄踞北方的五岳之尊,而是深深植根于街巷乡野间的民间信仰。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被一位山东人——王东峰敏锐地捕捉,并由此开启了一段长达十余年的跨省文化追寻。
王东峰,山东诸城人,2011年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毕业后来到福州工作。他惊讶地发现,源自家乡的泰山信仰,在福建竟拥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民间活动之丰富,并与地方历史人物、重大事件乃至红色记忆交织融合。这份发现,驱使他利用业余时间,踏遍八闽,系统性地对散落各地的泰山庙进行调研。
经过艰苦的田野调查,王东峰共发现福建泰山庙461座,其中仅福州市就达342座。他收集、整理、考证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最终凝结成20万字、配有261幅现场图片的著作——《福建泰山信仰调查》,并于2023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王东峰说,福建全省的泰山庙宇实际可能多达数千座,家庭及其他场所的配祀更是不计其数,足见其文化生命力之旺盛。
这项扎实的研究赢得了学界前辈的广泛关注与鼓励。冯骥才先生题诗《泰山颂》,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题诗《泰山赠李白》,百岁北京大学教授杨辛题词“天齐东南”,北京大学楼宇烈先生则题写“花开莲现”,均表达了对其学术耕耘的肯定。中央民族大学谢路军教授对《福建泰山信仰调查》这本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四大亮点尤为突出:一是根基扎实,考证严谨,每一处皆有精确出处;二是田野资料丰富,图文并茂,体现了求真的态度;三是文笔流畅,雅俗共赏,增强了可读性;四是富于创见,对新时代泰山精神的阐释独具匠心,展现了学术开拓精神。
王东峰的探索并未止步于福建。他的视野延伸至其他省市,例如在新疆发现天山东岳庙,填补了泰山民俗在该区域的空白。然而,他始终保持着学者的谦逊,他说:“我的调研仅表达了泰山民俗的一些方面,就像一滴露珠,可以折射阳光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但永远展现不了完整的太阳。我们应以文化自信更加自觉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传统民俗,传承民俗最重要的不是守住炉中的那些灰烬,而是对那束热情火焰的不断传递对其进行科学地研究,把握过去和现在的关系,体现传统的同时也了解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对当下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