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走完了她八十九岁的人生。
她去世前的一个星期开始吃不下东西,我们一直以为她是肠胃不舒服。不知什么缘故近个把月以来我从每周去陪她吃一顿饭到每周两三次她那里陪她坐着听她说话,那天她忽然性质特别高的对我说;特别想她的二哥,想她的妈妈。说我姥姥手香做饭特别好吃。笑着说她二哥小时候怎么捉弄她……
2021年9月4日是个周六,下午三点多我赶过去看她。我握着她的手大声的说:妈,我来了。你好吗?她哼了哼,像是很没力气的昏睡,呼吸还是平稳的。我就以为还是一周没怎么吃东西,嘱咐小阿姨再吃点通肠胃的药。大约五点左右,我妹妹叫我去妈妈房间看看她怎么呼吸这么急促,而且手脚发凉?我们赶紧给120打电话。
急救车很快赶到,医生很有经验的告诉我们;人没了,别折腾老人,或许还能再坚持一会儿时间。说着说着,她的心跳就停了……
妈妈就这样平平静静毫无痛苦的在我和妹妹的陪同下安然的走了。有人说老人什么罪都没受还在儿女的陪伴下离去,这是修来的福报。可我深知,妈妈的这个福报何尝不是用她一生受过的苦难换来的呢?
妈妈1932年出生在黑龙江依兰县的一个平民家庭,从小能歌善舞。
她十七岁参演她的第一部处女座《白衣战士》获得好评,紧接着又在《赵一曼》、《草原上的人们》、《夏天的故事》等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并在1956年中国首部春晚影片《春节大联欢》中出演女报幕员。
1951年母亲与父亲在火车上巧遇。据说父亲英雄救美,在列车上将骚扰母亲的苏联专家怒斥而退。当时母亲并不知道父亲是叶挺将军的儿子,母亲被眼前这位一口流利俄语的英俊青年深深吸引。他们经过四年不能相见只能依靠书信,相识、相知、相爱。母亲才知道这位帅气潇洒的青年竟是一个痛失父母的烈士遗孤。母亲不顾身边许多也很出色的追求者,义无反顾的嫁给了父亲。他们于1956年喜结连理。
事业上的突出成绩与与爱情上的春风得意,却引来长影剧团一些人的妒忌。他们要教训一下这个不服管教的小姑娘。1956年在以莫须有的“不服从组织领导、不能团结群众”等罪名停止了安琪的党员预备期。这是母亲一生非常痛苦的事情,文革后在母亲已在申诉下,北京电影学院帮助母亲请求长影重新复核当年的档案,长影剧团终于在1978年恢复了安琪老师的党籍。
母亲一生最大的磨难莫过于文革中所经历的一切。
文革中,母亲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先是被下放到山西农场劳动,1970年被迫专业复员,离开了她心爱的表演事业。满以为牺牲了事业能换来与多年分居两地的家庭团聚,但事与愿违的是,母亲转业到坐落在上海郊县的父亲工作的所在地,七机部上海某研究所附属工厂当以一名车队仓库保管员。而此时的父亲已经被打成走资派先是游街批斗,后又因与周总理的关系(祖父去世后,周总理把父亲带到延安,就住在周总理的窑洞外屋。),父亲被四人帮点名以516分子的罪名隔离审查,以至于精神分裂。
母亲在陌生环境中被四人帮的专案组迫害和“工人阶级”的再教育和冷嘲热讽中,每天在车队洗零件清点仓库,经常满脸机油污垢,矮小得的身躯登着三轮车赶着去给被隔离的丈夫送饭。母亲坚强地带着一双儿女挣扎在痛苦与折磨之中。在人生地不熟的陌生之地四处求医为丈夫治病,还要抚育并保护一双未成年的儿女身心免受欺凌。然而,无论生活多磨艰难她始终以乐观的姿态没出现在人们面前,笑容始终挂在她的脸上。只有在夜深人静之时她才会独自哭泣。她常对儿女说;决不能让别人看到你的眼泪,更不能让那些整你的人看到你的软弱。她对儿子说“从来就没有与生俱来的坚强,只有咬紧牙关的坚守!”。
在儿子的记忆中,母亲是全家的顶梁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哪怕没顶之灾,只要妈妈在天就塌不下力。小时候的叶大鹰因为是“反革命的儿子”,在学校经常被周围的同学欺负,他不得不在书包里揣块砖头随时准备迎战。特别是妹妹被别别的孩子欺凌时,他就会不顾一切的而冲上去教训那些胆敢挑衅的坏孩子。所以闯祸便成了家常便饭,然而每次都是妈妈带着接二连三“惹祸”的儿子去给人家赔礼道歉。叶大鹰也不得不每两三年转一趟学,每次都是妈妈带着他去新的学校,恳求新学校的老师能理解善待儿子。叶大鹰上电影学院进修,仍然是妈妈带着他去的。
文革中母亲以超常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帮助父亲恢复了健康,教育儿女不管经面对世间多少磨难和不公,都必须要做正直的人要走正道!
直到文革结束,母亲才结束了痛苦的磨难。
1976年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北京。而此时已年过四十的她又迎来了人生新的阶段,投身教育事业,成为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教师。她开心极了,她说自己这么多年的表演事业经验终于有用武之地了,可以帮助新一代青年演员们,他们的成功就是自己最大的收获。
作为叶挺将军的儿媳:母亲帮助父亲成功举办了《叶挺将军诞辰100周年摄影展》,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主席和李鹏总理出席了开幕仪式并书写题词。
母亲还协助丈夫寻找到叶挺将军在上饶集中营撰写的自传文章,失散三十余年的手稿《囚语》,并将其在光明日报上发表。
2009年母亲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奖章。
2021年母亲荣获中国共产党“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
2003年父亲去世后,母亲在子女的陪伴下安度晚年。
她仿佛进入到一个“可以把任何事情放下”的境界,此生多少纠结与磨难都在她的心中逐渐被“淡忘”。她经常笑呵呵的用始终戴在手上的那枚结婚戒指敲打着节拍唱她打小就喜欢的京剧片段。她说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要和病痛坑争到底。
2021年9月4日,安琪同志在子女的陪伴下平静而安详的离世。有人说这是她修来的福报,而我们深知她晚年所有的平静都是用所年轻时的苦难和坚守换来的。
母亲用她坚强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善良与坚强与的全部含义。
安琪老师生平简介
安琪,女,1932年生,黑龙江省依兰县人,电影演员,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教师。
1947年参加东北鲁艺文工团,
1951年在表演艺术研究所进修学习,
1954年毕业后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任演员,
1959年到电影学院师资进修班学习,后调往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
1969年复员专业到上海新江机器厂当工人。
1976年北影演员剧团。
1978年回到北京电影学院任教。
安琪老师参演的主要电影作品有:
1949年《白衣战士》…护理员郑元屏(东影)
*1950年《赵一曼》…护士韩勇义(东影)
1950年《卫国保家》…赵小兰(东影)
1951年《鬼话》 …妹妹周小荣(东影)
*1953年《草原上的人们》…乌尔莎娜(东影)
*1955年《夏天的故事》…农村姑娘田爱珍(长影)
*1956年《春节大联欢》…女报幕员(新影)
*1957年《寻爱记》...百货公司收款员赵惠(长影)
1958年《帅旗飘飘》…爱莲子(长影)
*1958年《服务员》…旅社服务员苗玉青(长影)
*1962年《槐树庄》…黑妮(八一)
1964年《分水岭》…李云龙妻孙桂兰(八一)
*1981年《邻居》…喜大嫂(北京电影学院青影)
*1981年《车水马龙》…菜花娘(上影)
*1982年《我在他们中间》…织袜厂李厂长(峨影)
1986年《望子成龙》…刘半仙(八一)
1987年《我只流了三次泪》…教务主任(童影
(带有* 的是主演或重要角色)
电影学院给予母亲最后的评语——;
“安琪老师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教育者。她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以严谨的治学精神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人才,以高尚的师德和卓越的艺术追求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和尊重。全院师生对安琪老师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对家属表示诚挚慰问!”
母亲去和父亲相聚了,相信他们在天堂依然相亲相爱、美好如在初。
有一天我们也会随你们而去,继续做你们的儿女。
父亲、母亲永远活在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的心中!
叶正明 安琪 的孩子们
叶大鹰 叶小燕写全体后代敬挽
2021年9月10日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