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双雄 —— 简爱之礼 :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李步新、马惠芳夫妇衣冠冢安葬仪式,和长子、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兵第六师十八团夜航大队副大队长李晓卯骨灰安葬仪式在京举行
李步新、马惠芳夫妇亲属和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的同志们在九公山新四军铁军纪念园合影。
中旗网北京2021年10月9日报道(张伊)
2021年10月6日,细雨蒙蒙,悲天长泣,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李步新、马惠芳夫妇衣冠冢安葬仪式,和李步新夫妇长子、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兵第六师十八团飞行员、夜航大队副大队长李晓卯同志骨灰安葬仪式在九公山公墓新四军铁军纪念园举行。李步新、马惠芳、李晓卯亲属,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四师分会,及北京新四军研究会铁军纪念园工作委员会等同志参加了安葬仪式。
在礼兵的引领下,前往李步新、马惠芳夫妇衣冠冢墓地
李步新马惠芳夫妇的女儿、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副会长李晓帆为父母擦拭墓碑
礼兵向李步新、马惠芳夫妇衣冠冢敬献鲜花、敬礼
亲属、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等同志向李步新、马惠芳夫妇衣冠冢鞠躬致敬
亲属、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等同志依次向李步新、马惠芳夫妇衣冠冢敬献鲜花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会长张卫民、秘书长李湘滨代表七师分会敬献花篮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副会长桂琦、办公室主任徐训古向李步新、马惠芳夫妇衣冠冢鞠躬致敬
位于九公山北京新四军铁军纪念园叶挺、项英纪念墙后的李步新、马惠芳夫妇衣冠冢
亲属向李步新、马惠芳夫妇衣冠冢鞠躬
李步新同志
李步新(1907.8.11-1992.1.30),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顾问,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李步新,江西省上饶县人,贫农出身。1927年,参加上饶县石咀头农民协会,任理事。1928年参加组织上饶地区茗洋关一代农民暴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江西铅山县三区、五区区委书记,上饶县委副书记兼军事部长。1934年10月任赣东北苏区上(饶)横(峰)战地委员会书记,随方志敏率领的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皖南,后按方志敏指示留在皖南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历任泾(县)旌(德)宁(国)宣(城)4县中心县委书记兼组织部长、红军游击大队政委;皖赣特委副书记兼休(宁)婺(源)祁(门)浮(梁)中心县委书记;1938年后,曾任皖浙赣省委书记、皖南特委书记。经历皖南事变,英勇突围。后任新组建的皖南特委书记兼长江支队政委,皖中地区抗敌协会主任,皖江区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皖中参议会参议长、新四军第七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皖江军区副政委兼组织部长,华东局国民党统治区工作部副部长,华中野战军南下先遣纵队副政委;1949年4月任芜湖市军管会主任、第一任芜湖市委书记兼市长。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民政部副部长、部长,中共中央华东局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1938年1月,闽东、闽西、皖浙赣等游击区的领导人到达南昌新四军军部。图为1月12日在南昌合影。前排左起:张云逸、叶飞、陈毅、项英、黄道、涂振农;后排左起:顾玉良、沈冠国、温仰春、曾昭铭、李步新。
李步新同志是皖南游击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是新四军七师与皖江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组建和领导人之一。李步新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率领部队,转战南北,多次负伤,但他不屈不挠,与敌人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党的组织和干部队伍的建设倾注了全部心血,是我党组织干部战线上的优秀领导者。
马惠芳(1917.5.23——1992.8.21),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商业部党委组织处处长,纪检组组长(局级待遇)。1982年12月离休。
马惠芳,江苏省镇江县人。出身富裕的儒商家庭。1937年上海就学期间,参加我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1月,她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在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工作,1939年后,历任安徽泾县茂林区妇女科长,皖江区党委党校支部书记,皖中抗联妇女部组织科长,皖江区党委和新民区宣传科长。经历皖南事变,掩护伤员。英勇突围。历任新四军第七师政治部组织部干事、芜湖市三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市总工会女工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林业部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水产部人事处副处长、党委办公室主任等职。
李步新、马惠芳夫妇,伉俪情深
马惠芳同志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战争年代,他历尽艰辛,无私奉献;和平年代,她在国家机关从事党务和人事工作,兢兢业业,忘我工作,是我党优秀的党务工作者。
李步新、马惠芳夫妇全家福
礼兵引灵,李晓卯同志的骨灰移至安葬处
儿子李炜为父亲擦拭墓碑
骨灰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还有李晓卯同志生前喜欢的书籍,使用的眼镜
难舍难分,伉俪情深,再看最后一眼
礼兵敬献鲜花、敬礼致敬
亲属和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等同志鞠躬致敬、献花
李晓卯同志的好兄弟、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宣传委员罗亚滨为好友敬献三杯酒
亲属向李晓卯同志鞠躬致敬
青春 壮志大西北 碧空蓝天 穿云破雾 勇敢搜集核样品
老来 揣英绕京畿 大江南北 披风踏雪 弘扬铁流新四军
李晓卯(1941.8 - 2020.8),李步新、马惠芳夫妇长子。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1941年8月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白茆州。(皖南事变发生时,时任皖南特委书记父亲李步新和怀有身孕的夫人马惠芳(时任茂林区妇女科长)一起随新四军军部英勇突围,连同警卫员王保实同志最终到达安徽无为县白茆州。为纪念儿子李晓卯出生地,取名“卯”字)。
李晓卯同志1958年参军入伍,先后在空军第一飞行学校和空军第三航校大专学习。1963年起至1982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兵第六师十八团飞行员,夜航大队副大队长。他从驾驶普通战机,到驾驶歼6战斗机,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还光荣地执行了原子弹、氢弹的爆炸试验任务。多次受到嘉奖。
1982年12月转业到国家工商局个体司任主任科员,1986年调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工作,1993年11月任命为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经营指导部调研员。2001年退休。
李晓卯同志待人谦和热情,刚正不阿,他始终对党忠诚不渝,对革命工作兢兢业业,一生正气凛然,爱憎分明,遇事敢于担当,能挑重任,不愧是红军、新四军的好后代、铁军精神的热诚传承者。退休后,他不顾逐渐体弱多病,无私无畏,把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的工作中,热衷于弘扬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宣传老一辈革命者的光辉业绩。曾任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理事、七师皖江分会常务副会长。他对父亲战争年代生活过、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有感情,他从未忘记在抗战时期救助过他父亲的乡亲们,多次来皖南看望老区的乡亲们,十分关心老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他把皖南人民看的比亲人还亲。2013年9月24日,李晓卯同志在泾县发起成立泾县抗日根据地研究会。旨在秉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坚定信念、执着奉献,致力于挖掘鲜为人知的皖南抗战故事,用于启迪和激励后人,将英勇无畏的抗战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李晓卯同志一生艰苦朴素,任劳任怨,他为人谦和、待人热情、处事低调,真诚善良。他的一生是奋斗不息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无怨无悔的一生。
上一篇: 湖南首家退役军人关爱专项基金正式成立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