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贵族首相同周恩来的君子之道

  • 时间:   2021-10-26      
  • 作者:   华山      
  • 来源:   世界博览     
  • 浏览人数:  3700

【编者按】今天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50周年之日,特刊发华山老师发表于2018年1月外交部《世界博览》杂志的特约文稿。读到的人说,文中内容到今天还是密闻,竟无人知晓......周总理就是周总理!(张伊)

【摘 要】霍姆勋爵是20世纪英国唯一一位贵族首相,曾长期主导英国外交,在铁幕后指挥着同苏联的对抗。也正是他,先于尼克松,向中国抛出了橄榄枝。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掀起的旋风还未平静,另一位西方人物悄然抵达上海——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霍姆勋爵受周恩来总理之邀访问中国。今天,他的回忆录中对中国的描述更多的是偕夫人


特约撰稿 华山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掀起的旋风还未平静,另一位西方人物悄然抵达上海——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霍姆勋爵受周恩来总理之邀访问中国。

今天,他的回忆录中对中国的描述更多的是偕夫人伊丽莎白访问上海幼儿园的感受,以及一个星期后在北京由姬鹏飞外长陪同登八达岭长城的感悟。

那次在长城上的漫步显然超过了政治使命,成为他对中国之行最津津乐道的回忆。但实际上,就在那一年,中国向世界吹响了对外开放的序曲,而他本人正是这一剧目的幕后推手之一,这点或许他在世时都没有真正意识到。

1963年10月,霍姆放弃苏格兰第十四伯爵爵位,参加大选获胜,成为“平民议院”议员,入主唐宁街10号。

霍姆勋爵曾两任英国外交大臣,并在19631964年任英国首相,期间他与菲利普亲王乘专机赴美参加肯尼迪总统的国葬,让美国人深感血脉之情。他是苏格兰贵族后裔,1931年开始担任保守党议员六年,由于继承了霍姆伯爵十四世爵位的身份,他只能进入“贵族议院”。1960年,他出任外交大臣;1963年,麦克米伦首相病况中,推举他接任首相。但因世袭贵族从政的身份不被工党接受,一年后他以微弱的劣势竞选失败下台。直到曾给他当外交事务助手的希思执政首相府,他才出山,在1970年再次出任外交大臣。

这位英国20世纪唯一的一位“贵族首相”,是上世纪二战后,东西方冷战的幕后推手,掣肘苏联的铁腕人物,化解古巴导弹危机的谋划人和部分限定核武器试验的倡导者。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政治生涯中,他的举止被后来英国的政治家们视为楷模,冠以“20世纪政界中最有礼仪的三位绅士之一”的美誉,他们是霍姆勋爵、约旦的侯赛因国王和南非总统曼德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与生俱来的超然和忘我。


婚礼上的意外谜语

1986年底,我在英国留学时,曾与霍姆勋爵有过一次难忘的会晤。如今每每再度想起,让我觉得那更像一个多年来缠绕心中的谜底。

那时圣诞节的气氛弥漫在撒切尔夫人自由经济的繁荣中,可我只期待着一个日子的来临——198713日,那是我举行婚礼的日子。婚礼一个重要的程序就是前往中国大使馆如递交国书般呈上我父亲托付的信函,请中国大使参加我们的婚礼。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级代办代表的是国家和我的父母,他能专程前往剑桥参加教堂婚礼,这确实是最让我感动的事。

1987年1月3日在剑桥 华山、罗山婚礼前,罗山独处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临时代办(大使衔)夫妻前往剑桥参加华山、罗山教堂婚礼,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华山的父母,为他们证婚。

当然我还要选择唱诗班的曲目、确认《泰晤士报》上的婚礼告示以及联系家人和宾客的邀请。这其中最特别的一个环节,就是于迷雾中的威斯敏斯特广场灯光下,我与未婚妻去拜见她教母的丈夫,也就是霍姆勋爵。

按约定的时间,我们走进威斯敏斯特“贵族议院”的大门。警员过来领路,一声不吭。一进门,霍姆勋爵就站在那笑着向我伸出手来,随后他引领着我们走过议院内的小道。尽管过道并不窄,但所有见到的议员还是停在那等我们过去,并小声打着招呼,“霍姆勋爵!”我听起来更像在说“霍姆老爷!”(英文Lord既是勋爵也是老爷的称谓)

等我们在他的酒桌边一坐下,拿起斟满杜松子酒的杯子,他就跟我说:“我去过中国!”我问是什么时候,他说:“1972年,周恩来总理请我过去的。”这令我非常吃惊。他接着说的话让我感到更加意外,“我一见到周恩来,马上就意识到认识他太晚了!之前,我无法想象周恩来是一位如此充满魅力的人,他即刻改变了我对中国以前的一切看法!”

我当时无法第一时间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直到几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年大庆,有朋友要一起举行一次纪念活动,涉及到一些英国与中国历史源渊的挖掘,我才突然意识到霍姆勋爵那晚说的一番话的分量。

我找遍了有关他的回忆片段或著作,里面提到了他对斯大林和赫鲁晓夫的强硬态度,提到了北约在东欧的扩张,提到了禁止核武器协约等,竟然没有只言片语的内容能反映出他告诉我的那段话。他是这样说的:“我们想与中国打开沟通渠道的原因,是基于毛泽东的身体状况不允许我们再拖下去了。但阻碍这件事的障碍是与蒋介石的关系,我们都意识到这个现实,没有选择,只有放弃。”

从翻看的一些历史文献中,可以从侧面印证这句话的想法是出自他本人。我还发现英国外交的一个惯例,就是当一个国家的政权实际已经掌握在新组成的政权人手中时,英国就会给予承认。英国是最早承认1949年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国家之一。英国政治家能有这种现实考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19723月,中英两国正式互派大使,无疑背后是霍姆勋爵的推动。

我记得在那次谈话中,还涉及到他向尼克松道出这种现实考虑的内幕。他还谈到,英国做出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就是想与毛泽东进行沟通的铺垫。1970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时,英国力挺中国就印证了这一事实。同样,英国紧接着最先做出撤销驻台办的举动,完全不理会美国的面子,实在不符合英、美同盟的历史渊源。

直到今年早些时候,偶然看到北京电视台一个名为《档案》的节目,批露了宋美玲提出不要向赴台竞选游说的尼克松进行政治捐献。晚年的蒋介石认为正是这一原因导致尼克松访华后无情地抛弃了他。蒋疾书痛斥宋美玲的文字还历历在目,不久蒋介石在处心积虑的悲哀中过世。

再回到那天晚上,当时我的未婚妻发现我一直在问这个问题,担心有失礼节,提议说我没有看过议会辩论,是否去看一下?当然,这是我在一开始来的路上就嘀咕的事,于是就欣然跑去,坐在议院后排长椅上听下面议员的辩论。但遗憾的是,只有十来位老人在那里漫不经心地你一言我一语地对答着,实在是不知所云。

罗山(Sarah E R Noble)小时参加霍姆首相府上聚会,照片中(左一)女孩

等再回来时,看到霍姆勋爵和我的未婚妻还在兴致勃勃地谈着他们家里一些过去的事情。当我向他说到里面辩论的情景时,他笑着反问我,他们坐在那里还能干什么呢?我这才知道两个议院竟有12个酒吧,原因已不用再解释。

随后,我们一同去看在“贵族议院”大厅中给他立的半身铜像,他解释说別看这个塑像不大,但能享受这个荣誉的人不多:首先是要当过首相,还要成为“贵族议院”的议员。他之后,非撒切尔夫人莫属。现在想起他在“贵族议院”的情景,那么不经意地谈着过往的事情,仿佛是在自己家的客厅漫步一般,对于一切重要的外交决定,似乎都出于常理而非谋算。


贵族的遗踪

说到这,还未提到另一个故事。1972年,有一位叫吴福司(Nicolas Maclean)的英国青年,祖上来自于苏格兰一个曾经的望族,是伊顿公学的优秀生,刚从牛津出来,梦想着成为伦敦金融城的投资银行家。那年,他的一位荷兰女朋友给他创造了一个机会,让他去实现一个从小就有的梦想——到中国旅行!条件是给法国人担当英文翻译。对他来说这不重要,只要能来中国。

霍姆勋爵画像

多亏在伊顿公学打下了法文底子,让他成为20多人组成的“法国革命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得以访问中国。这次旅行比他父亲在1910年给末代皇帝浦仪送留声机,教妃子们跳舞,让皇上手摇机子亲身感受舞曲更有乐趣:比卖军火和铁路设备给张作霖的胆战心惊的旅行更精彩。

在香港,他花费100英镑买了点小礼物后,就与这群法国人结队进入罗湖口岸。

之后的一个月,他一分钱未花,随着“法国革命代表团”参观农村、工厂和城镇,所到之处总受到热情的接待,甚至有时会有上千人夹道欢迎。但也曾碰到过访问的地方错把英国国旗升起来,着实让“法国革命代表团”恼羞成怒的小插曲。有时去的地方,蒸气火车头只拖着他们一节专列车箱,真正的皇室待遇!

最终他们抵达北京,人民大会堂内由姬鹏飞外长与这些法国人畅谈,內容是纪念“巴黎公社”百年活动。到这个时候,他已经听够了法国革命,对人民大会堂的苏联式建筑风格更感兴趣,他溜了出去四处张望,突然楼内响起的奏乐声让他的眼泪夺眶而出。那是一首充满激情、意境深远,能勾起任何一位伊顿生之魂的曲调,叫《伊顿船歌》。他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奔向乐曲传来的方向,他想要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感激之情——这一路上的款待,最后又以这种隆重的仪式传递友谊。但他被人拦住了,这才知道自己会错了意。

两个星期后,回到英国家中的他还沉醉在这次神奇的旅程之中,从报上看到霍姆勋爵访华的消息。他这才意识到,当周恩来总理或姬鹏飞外长在人民大会堂举起手中的茅台酒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奏响《伊顿船歌》回荡在整个大厅,是向这位到访的“著名老伊顿生”名单中的人物,20世纪英国唯一的贵族首相,外交大臣霍姆勋爵表示由衷的敬意!

周恩来与《伊顿船歌》这一幕也震动着霍姆勋爵的心灵。这位一生与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贵族首相,斯大林、朱可夫、赫鲁晓夫、柯西金、勃列日涅夫所有这些固化在他脑海中的苏维埃政权的政治家们的刻板形象,在那一刻全都消失了!

在这之后,中国的大门开始打开,改革开放也从那时起铺下了基奠。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特别推荐、历史记忆

评论区

发布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