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 疫 杂 记 —— 一个天津普通市民的抗疫见闻(二)

  • 时间:   2022-01-19      
  • 作者:   赵庆刚      
  • 来源:   军缘     
  • 浏览人数:  1632

抗 疫 杂 记

—— 一个天津普通市民的抗疫见闻(二)

作者:赵庆刚(知香园居民)

【作者简介】赵庆刚,笔名谭啸,男,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1949年1月生于河北省深泽县,8岁随父母来到天津。1969年参军,1973年复员回津,后多年从事企业及大学管理工作。自幼酷爱文学,2009年退休后开始写作,并参加了《南开文艺》老年写作班和老年大学文学班的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进步很快,有多篇作品发表于报刊及《红袖添香》小说网,其中报告文学《城市文明之星》获2010年中国时代风采征文金奖。并于2012年加入天津市作家协会。

(之六 )改不改都行的修改

太多的亲朋好友询问我的现状,不好一一回复,又不能无视他们的关心,我就把前五篇《抗疫杂记》发到微信群里,结果反响强烈,有的鼓励我继续写下去,有的做了转发,有的征求我的同意,要求在刊物和公众号上发表,家在北京的高中同学肖凯源还特意打来电话,谈他的感受……。对此我表示感谢。

顺便说一句,有朋友说我比方方写得好。我不敢奢望跟方方比,她可是一个中外知名的大作家,我只是个退了休后文化养老玩出来的写作人。但我与她不同,她写日记是关在屋里臆想灾难中的阴暗,给人们带来阴冷和寒心。我写杂记是走出去感受灾难中的光明,给人们送去温暖和希望。

翻看社区党员群,看到王晓月发给我的信息,大意是:赵叔,您文章中提到的王晓月不是我,是年长的赵玉萍阿姨,是我拍的照片,并发到了群里。

我正在为自己的粗心大意自责,思考解决的办法,很快,又看到赵春秀发的一条信息:“王晓月今天把丈夫也带到门岗值班了。她是非常优秀、善良、有爱心的美女,总是值最后一班(夜间),毫无怨言,而且还利用其他时间做核酸检测的登记录用工作。”

有人还发了一张王晓月身穿白色抗疫服的照片。

区工作人员吧!他们最辛苦。

” 文字和标点符号都不规范,我只能按照原意稍作修改。

《抗疫杂记》已经发出去了,怎么改呀?我犯了难。想了半天,还是这样写出来的好。其实改不改又有什么用呢!大家都在努力为战胜疫情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谁也没求能得到表扬和出名。


(之七)大数据的威力

八号中午,想起了常姐和老张两口子。她们是昨天来我家看望我们的几年不见的老邻居,家住在八十多里外的南站附近。本想留他们在我家住一宿,幸亏没住,不然可就麻烦了。我心里想着的同时拨通了他们的电话。

“我正想给你打电话呢,你们那里怎么样啊?”传来常姐焦急的问话。

“我们这里属防范区,听说还可以出入小区,问题不大。”我回答完又关心地问:“你们那里没事吧?”

“嗨,别提了,昨天半夜一点半西青区防控指挥部就给我们打来电话,让我们不要出门,等候做核酸检测。”常姐很无奈地回答。

“为什么?”我不解地问。

“我们不是坐地铁一号线扫码了吗?”常姐说。

我愕然。赶紧又给孩子的老姨夫打电话,他和老姨十二月三十一号来咸水沽利辉口腔看牙,然后住在我们家,一月二号回的家。老姨夫说,他不仅接到了“不要出门,在家等候做核酸检测”的通知,而且因为在利辉口腔扫了健康码,他的健康码还变成了橙色。

厉害,实在是厉害!我由衷地佩服大数据的威力,更赞叹天津市的疫情防控工作。有了大数据这个武器,奥密克戎这只恶狼还有处可藏吗?


(之八)门神的责任

很快,“社区门岗”群变成了“社区门神”群,“门神”的责任是“驱邪挡煞”。一字之差意义非凡。

十号下午一点到三点,十一号上午十点到十二点,我和吕金芳大姐在西门值班,吕大姐是一位责任心极强的老党员,做事一丝不苟,让我印象颇深。

当门神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小区里三千多户,七千多人,再加上一些外地来给子女看孩子的老人和一部分租房户,人就更多了。特别是辛庄和咸水沽两个重灾区把我们小区夹在中间,有些人与这两个地区有亲属关系,或是父母,或是子女,或是近亲,谁不惦记呢!送菜的,送水果的,送衣物的,接连不断。疫情突然发生,小区里大多数人又都没有准备,想出去买菜的,买生活用品的,剃头的,买药的,看病的,络绎不绝。小区里还有些人无意间闯入过管控区,已经变成了红码或橙码。还有外小区的人听说我们小区做核酸检测等候时间短,想来我们小区做核酸检测。总之一句话,情况相当复杂。         门神什么样?我没见过,只是小时候过年时看到过贴在门上的画像。

画里的门神都是怒目圆睁。我们不能,无论对方认识还是不认识,通情达理还是态度蛮横,都要态度温和,好言相劝,宁可自己受委屈也不发生矛盾。

画里的门神总是一言不发。我们不能,嘴里喋喋不休地重复着那几句话。

“请您扫码。”

“不要用微信扫,要用健康码扫。”

“没有必要请不要出小区。”

“小孩就不要出去了,外边多危险呀!”

“红码的一定不能出小区,要居家隔离。”

“千万注意买东西不要走远,健康码变了颜色可就回不来了。”

“您不是我们小区居民,请不要进去。”

画里的门神是个摆设。我们不能,认认真真地检查着每个人的健康码,对于持有红码或橙码的人绝对不准出小区,规劝他们居家隔离。更不准持有红码或橙码的人进入小区,这可是原则。还要帮助那些不会操作手机的人找健康码,遇到特殊情况赶紧请示社区领导。

画里的门神不会感到累。我们两个小时下来,既口干舌燥,又腰酸腿疼。当门神,真的是累身累眼累嘴又累心。

画里的门神没有危险。我们却与疫情同行,本就老眼昏花,加上太阳光的折射,查看健康码总要离得很近。虽然穿着简易防护服,带着面罩,可谁知道哪位是密切接触者?哪位身上带着奥密克戎。想过,谁都没多想。怕吗?怕就不来了!既然站在这里,就要负起门神的责任。

画里的门神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意念。我们可是小区居民实实在在驱邪挡煞的保护神。


(之九)红包引出的尴尬

社区党员群里出现了一个火红色的红包,是转给社区党委副书记魏娜的。下面有一句话:“魏娜:这次疫情我出不了力,捐款给社区尽点微薄之力,请带我转交社区党委。”转发者叫何翠宁,看微信头像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党员开会时我见过她,走路都有些吃力了。

我学会了用微信支付,没钱了就让儿子给我发红包,只要手指头一点,钱就会自动转入我的钱包,因此我查看微信时格外小心,生怕碰到它。可还真就是怕什么来什么,手一哆嗦还就碰上了,立时闪出1000元的字样,红包像以往那样还变了颜色。我吓了一跳,赶紧向大家解释:“坏了,我不小心碰到转账红包,正想办法退还。”有人还安慰我:“没关系,收到了再转出来就是了。”我再仔细查看自己微信钱包里没有收到这笔款,又尴尬地赶紧向大家解释:“没有进我的账啊!跟我没关系吧!”蹦出来“哈哈哈哈”一行字,还有个咧着嘴的小人头,是无声的也是开心的笑声。我感叹:“高科技,不懂。”看来学个一知半解的还真不行。

    

(之十)疫情加深了感情

为加强指挥和联系,小区以楼为单位建了微信群。何时去参加疫苗筛查都在群里调动。这个群也就成为了楼里居民加强联系的纽带。

我打开32号楼群,想看一看什么时候开始做核酸检测。刚发的一条信息:“木子姐姐,您家是有往墙上打眼的工具吗?我想跟您借一下,按个架子。”我细看是1103在向熟人求助。何必舍近求远呢,我赶紧回复:“我家就有,来拿吧,1104。”很快问题就解决了。

我接着往前倒,一段段,一句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各位邻居,打扰大家一下,谁家有惠普笔记本充电器 type C 插口的可否借用一下,电源在公司,在家办公,电脑没电了。”下边立刻闪出好几条信息,“我这里有,来拿吧。”“这样的可以吗?”还附上了照片。很快求助者发出信息,“我已经在十九楼大哥家借到充电器,谢谢大家。”

“几点才能轮上我们楼做核酸啊?孩子都困了,也不敢睡。”“我正在值班,估计得到两点,谁要想睡觉你们就放心地睡,告诉我房号,到时我去叫你们,保证耽误不了。”

“我明天去买煤气,谁家要买的,我可以给带来。”“煤气不可以在网上买吗?”“好像不能吧!”  “各位居民,我是32号楼的管家,谁家买,请告诉我,我去买。” 

“各位邻居,谁家有小学四年级下学期的数学,语文和英语课本,借用些天 。”“我这有小学语外电子版的,你看看行吗?”“我这里有南开学校的电子书。”“我这里也是电子版的。”“如果有纸质版的最好了。”很快闪出一张照片,上边正是求助者需要的书。后边附上“请来拿吧。我是……”“这正是我需要的,太谢谢了,我去拿。”

“谁家里有玻璃瓶子?”“干什么用?”“今天晚上太冷了,我们装上热水给下边做核酸检测的医护人员送去,让他们暖暖手。”“矿泉水瓶也可以吧?”“可以啊!”“我早准备好了,时间一长水都凉了,还得重装水,大家最好等下楼时再往瓶子里灌水。”“我家的暖贴都拿下去了,谁家还有,也给医护人员拿去吧!”

“各位邻居,外边很冷,做核酸检测时一定多穿衣服,千万别感冒。”

 ……

还写吗?太多了。一座楼能写上十几页纸,全小区集在一起就是一本厚厚的感天动地的书。

越来越舒适的高层建筑住着几十户甚至上百户人家,平时大多互不来往,住上几年都不一定知道一个楼层的邻居姓甚名谁,在哪里工作,最多在电梯里见得多了,面容熟悉了,点点头,问个好而已。 然而,疫情却加深了人们的感情。我想,这就是对“患难时刻见真情”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吧!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特别推荐、教科文卫、资讯中心

评论区

发布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