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乔治·何克和电影《黄石的孩子》
缅怀国际友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山丹县博物馆全力做好清明节祭扫接待工作
清明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素有祭奠先祖的民风习俗,同时也是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大节日。山丹县博物馆讲解员积极向前来艾黎与何克陵园的各位来宾做好引导、义务讲解、主持悼念祭扫仪式等服务工作。
节前,山丹县博物馆馆领导召开会议精心筹划、周密安排,要求全体工作人员有效配合,确保清明节陵园内各项接待工作有序进行,充分发挥好艾黎与何克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活动期间,我馆干部职工通力协作、加班加点、全情投入,人人明确职责、坚守岗位,以清明节悼念祭扫活动为契机,外树形象,内强素质,认真接待每一批游客,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乔治·何克墓
路易·艾黎,将毕生奉献给了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事业
路易·艾黎与宋庆龄
路易·艾黎(Rewi Alley,1897年12月2日~1987年12月27日),出生在新西兰坎特伯雷地区斯普林菲尔德镇,新西兰有名的教育家、作家。他于1927年4月21日前往中国,1938年8月担任行政院咨询“工合”工作的技术顾问。1940年,在陕西宝鸡凤县创建培黎工艺学校。1982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1985年,甘肃省政府授予其“荣誉公民”称号。
1987年12月27日,路易·艾黎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被称为“中国的十大国际友人”。
2017年3月28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奥克兰与新西兰总理英格利希共同参观了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展览。
2019年11月25日,在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举行了路易·艾黎诞辰122周年及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成立8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代表及新西兰社会各界人士参加活动。
路易·艾黎,将毕生奉献给了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事业。
培校老校友杨春林:“在我们的心里,艾黎不是一个伟人,他是我们的父亲。”
邓小平:“为中国革命事业尽力的国际朋友有千千万万,像艾黎同志那样五十年如一日,在我们艰难困苦的时期,在我们创业的时期,在我们胜利以后,始终如一地为中国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是不容易的,所以他受到中国人民理所当然的尊敬。”
新中友协会长云达忠:路易·艾黎前往中国的时候,还是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青年,然而他不顾战乱年代的艰苦,甘愿留在中国,努力解除当地人民的困苦。这种博大的爱心和国际主义精神,使艾黎成为新西兰人的自豪。
乔治·何克和聂荣臻
乔治·何克,英国国籍,1915年生。1937年23岁时毕业于牛津大学,以十二万分的热情中国工业合作会工作,何克先后担任“工合”的秘书兼视察员到1941年“工合”已发展到3000多个,成为抗日救援的一支重要力量。1945年他著的《我看到了新中国》一书在美国和英国出版。何克作为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他以延安的革命精神和八路军的思想作风来管理学校,教育学生。1945年7月22日乔治·何克由于在建设校园中不幸患破伤风去世,享年30岁。临终前,他要艾黎拿笔和纸来,写下了“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一行字。孩子们把书写有他们自己姓名的校旗放入棺木,乔治·何克的这“大家子人”围着坟墓唱起了校歌,行三鞠躬礼与他告别。艾黎和同学把何克埋在了南门外的一小块空地旁,希望何克每天能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他们把这一天定为了一个节日,每到祭日,学生们便带着好吃的饭菜坐在何克的墓前给他唱歌。这样的纪念日活动一直到1953年艾黎定居北京。
路易·艾黎[Fruition]在他的《Fruition》书中高度评价:“在8年抗战的漫长岁月里,对于乔治·霍格来说是度过了整整的一生。由中国革命的鲜血和激情浇灌的一棵幼小树苗,长成了坚实的大树。”
电影《黄石的孩子》就是根据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这段历史而改编的,已于2008年4月3日在全国公映。它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商业战争片,它的重点不在战争,而是战争带来的伤害,也提醒我们毋忘历史,毋忘帮助过中国人民的那些国际友人。
【责编:中国国际友研会、中旗网张伊】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