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台计算机和山东大学的艰辛历程

  • 时间:   2022-04-25      
  • 作者:   徐祖哲      
  • 来源:   计算机六十年     
  • 浏览人数:  1219


中国首台计算机和山东大学的艰辛历程


103电子管计算机,是中国的第一台(型号)计算机,仿制苏联的M-3机。1957年,中科院拿到了苏联图纸,专家带来了工艺资料和少量关键器件、材料。自1957年到1965年,2家工厂生产45台,研究所和高校、企业生产4台,共49台。型号分别为103机、DJS-1、DJS-3。


上两图为1958/1959年,在中科院计算所103机房拍摄的历史照片,希望有关人士广为流传,以便认出图片中的人员,并告诉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记忆计算机历史》工作组或本公众号,以便在计算机博物馆中展示,谢谢!。

103机的生产历程

738厂仿制103机最多,达41台,历经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7年9月28日到1958年6月1日,加工组装完成第1台103机,中科院计算所八室主任莫根生接机回到中关村,8月1日,初步调试成功,称为“八一机”。

第2阶段,1958年9月,计算所送来运控柜插件、大底板布线资料。生产第2台103机,留厂调试3~4个月后交用户706所。至1960年秋季生产出18台103机,出厂交货17台;为写技术说明书,留下1台调试研究。

第3阶段,1960年10月至1961年底,随全国进入质量整顿,停止产品出厂,改进了苏联设计的欠缺。于1961年12月22日,样机通过上级鉴定,命名为DJS- 1机,补充了技术条件,生产工艺文件、出厂质量标准等。计算机成为工业产品,在批量生产条件下,产品保持完全一致性。

第4阶段,自1962年到1966年,生产16台DJS-1机。此时做了两次性能、功能提升,设计试制成功2000字电流重合法磁芯存储器替代磁鼓存储。1964年全面提升功能,1965年3月通过鉴定,命名DJS-3机。当年生产6台,1966年2月,103机停产,晶体管计算机时代开始。

738厂,包括“八一机”共生产41台103系列,其中19台103机,16台DJS-1机,6台DJS-3机;上海736厂生产4台103机,电子15所、华东计算所(与736厂合作)、华北电力设计院、安徽师范学院各仿制一台103机,故全国生产49台103机系列计算机。

从1958年开始,除去依照十二年科学规划安排的中科院计算所和738厂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第一批103计算机之外,不少单位也都动手自制计算机,可其中多数很快遭受困难停止仿制,也有坚持下来获得成功,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工学院等。山东大学是最接近成功的地区,已在媒体发布了消息,在中央“八字方针”文件下达后,各省研制的103机纷纷下马,山东省数学所随之撤销,103机未完成。


郑玉林教授的103机回忆

在1958年的“大跃进”的潮流中,山东省筹建成立了山东省科学院数学所,挂靠在山东工学院,承担103计算机的研制任务。肖传甫(原某县县委书记)任书记、李先正(山东大学数学系主任)任所长。从地方和山东大学、山东工学院和山东师范学院调集了一批干部、教师和学生,其中只有极少数人参观过103机,但人人斗志昂扬,在誓师大会上表决心,要大干苦干,攻下103机项目,向党、向毛主席献礼。那段时间根据中科院计算机所提供的103机的全套图纸和M-3计算机的俄文版教材,努力按计划进度,从元件和设备采购,单元电路试验,生产测试,组装,分调到总调有序进行,……山东大学数学系主任带着郭大钧、欧阳亮、李厚源和沈家英四位老师参加103机会战。郭大钧在数学系59届毕业班做103机讲座。

调机时故障一个接着一个,弄得大家筋疲力尽还是不行,可是献礼的日期已到,决策者只好同意把早已写好的稿件和照片先见报,再继续调试。于是“山东省第一台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机)”研制成功的特大喜讯在《大众日报》登出(有老师说标题是套红的)。后来,在中央“八字方针”的文件下达后,各省纷纷下马,山东省数学所也随之被撤销。

虽然103机研制没有达到期望的目标,但毕竟为山东计算机学科和产业的发展播下了种子。

郑玉林教授绘制出一架电子算盘的逻辑图,请求作为59届计算机毕业班的实习课题。刚完成高阶微分方程模拟计算机研制的汪嘉业、朱本仁、方永宏三位毕业生和从山东省数学所103机会战组回系的沈家英老师组成了新的课题组,最终做出样机演示表演,参加了在北京故宫武英殿为1960年高教群英会举办的教育革命成果展。

山东大学数学系在贺广文、杨培勤领导下组建了计算数学教研室,设立了计算数学专门化。1960年7月,郑玉林承接了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与实习,带着学生去北京计算所和合肥自动化所在103机上操作实习。

1965年山东省胜利油田指挥部拨款100万元,与山东大学签订了开发每秒10万次的晶体管计算机项目约定。923厂(即胜利油田)拨付了10万元预研费,并派邬民豪、任本瑜、两名技术人员和10名青年工人到山东大学会战,由郑玉林任室主任。从738厂买来图纸,日以继夜的开始人员培训,可惜因文革而停止。923厂只好花大价钱从法国引进了两套晶体管电子计算机,邬民豪被任命为首任计算中心主任。

1968年,山东大学电子系、物理系和数学系教工小分队到了某高炮部队,参加37高炮晶体管数字指挥仪研制项目,1969年春天计算机部份通过了总调,奏出了东方红乐曲。1971年夏秋之时,打靶试验很成功,该项目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1970年末,山东大学短期更名的山东科学技术大学自控大队(数学系)向省科委提交了《关于研制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的意见和报告》。1973年7月,运行速度10万次的集成电路DJL-1机一期工程宣告完成,二期工程中内存扩体不久也顺利结束。

DJL-1机运行10年,提供了约50000个机时,为教学实习用机,为数学、物理、光学、化学、晶体专业教师的科研和学科提供了快速计算平台;为山东省诸多行业的计算机应用创造了机会,包括天气数值预报、电力系统高压输电线铁塔的结构分析、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分析、地矿、水利系统给、排水分析计算,中原油田地下油气资源分析、船体放样等立下了汗马功劳。


资料:1959年01月11日(山东日报5671期第003版)

本号注:山东省的计算机实际并未完成,14年后,跨过晶体管时代,终于完成了一台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了却了全省人民的心愿。


向尖端科学进军的又一巨大成果

我省制成数字电子计算机

【本报讯】我省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已于去年12月30日制成,经初步试用,效果良好、尙有部分机件再作调整。这台被命名为“5801”号的电子计算机,是由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数学研究所、山东工学院及山东大学三个单位协作制成的。

这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除了能做一般的加、减、乘、除和逻辑乘法外,还可以解出复杂的数学问题。某些复杂的微分方程组,如弹道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在空间运动的情况。如用一个人计算,需数年之久,而用它来计算,数小时卽可完成。

“5801”号电子计算机主要部件,包括有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出输入及电源箱,共装三个大箱和一个操纵台,运算用穿孔带进行,计算结果用电传打字机打出。

这台电子计算机在制造过程中,动员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参加工作的有数百人之多;所用电子管、晶体管就有数千个之多;又用了炭模电阻一万多个、电容器几千个、导线长达几十公里,以及许多特种材料。

这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制成的。中共山东省委和济南市委都及时作了指示,幷对所需材料、协作等问题大力支持。为了加强党的领导,该电子计算机制造工作组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在整个制造计算机过程中,党支部起了坚强核心领导作用,加强了政治领导与思想领导,坚持群众路线,大搞群众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和群众的智慧面前,一个个的困难都解决了。

这台电子计算机也是共产主义大协作的产物。在制造过程中,不但有数学研究所、山东工学院和山东大学三个单位的通力合作,而且还有其他单位的大力协助。许多需要的设备,是向各单位借来的。

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产生,是一项巨大的科学研究工作。有关的人员边做边学,科学理论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在制造之初,许多人看到图纸,只知道按图接线,而不知道它的工作原理。经过了一个半月紧张的劳动,现在有一部分人已能看懂它的逻辑运算,也懂得安装图、接线图的工作原理了。电子计算机的制造,是一项先进技术。过去不少人对它有高深莫测的神秘覌念,现在由于掌握了它的基本原理及许多结构,神秘感已被打破了。

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制成,不但标志着我省科学技术水平到达了新的高峰,而且更雄辩地一再证明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党的敎育方针的无比正确与伟大。  (山东大学校刊室,全文有979字)

  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在进行工作。(山东工学院供稿)

 

解放思想出奇迹

——山大数学系师生参加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制造前后

1957年11月初,山东大学数学系六十一位同学和五位敎师,接受了党交给一项尖端科学研究的任务,卽与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数学研究所和山东工学院协作共同制造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电子计算机在工农业生产、国民经济、国防和科学事业中具有极为重大的作用。大家深深地体会到能参加山东省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制造,是党对我们的信任,也是极为光荣的事情。

可是,对该校数学系的师生来说,要制造电子计算机,其困难是相当多的。由于过去的敎学和科学研究脱离实际,他们之中就没有一个人搞过计算数学,就连电子计算机是什么样也只有少数几个人听到一点。要安装电子计算机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是很少的,而它所需要的经常碰到的是电子学、电工学,还有机械学及电化学等等。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更是缺乏的。四年级的同学还没有学完普通物理,三年级的同学还没有学普通物理。此外,在技术上、设备上和用材上也碰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大家依靠着党的领导,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虚心学习,苦干猛干,终于克服了这些困难。买不到氧化铜整流器,他们就自己动手做;不懂电子学、电工学,他们就对着要作的具体零件和图纸,请工学院的同志讲解;看不懂机器图就对着图纸请工学院的同志讲解;分配在机工、钳工车间工作的同志,有许多人过去根本没看过车床,连最起码的锉刀也不会使用。但是经过学习和钻研已掌握了初步技术,有的人甚至被称为“师傅”了。有些器材缺乏,他们就寻找代用品。

为了早日完成任务,向省党代大会献礼,他们发挥了若干猛干的精神,很多同志带病工作。大家在工作中服从分配,不分大小、轻重,都充分体会到一个小小的螺丝钉也是一部巨大的电子计算机所不可缺少的。

电子计算机已经在去年12月30日安装就绪。通过这个阶段的工作,大家再一次深切地体会到党的敎育方针和执行“三结合”的正确性,以任务带动科学的正确性。在这短短的四十天中,大家在思想上的收获是巨大的,在业务知识上的收获也是巨大的。有许多人体会到;几天内能学会看机械图,比过去学习几年的制图学的效果还要好;对着具体零件的图纸和看线图比过去空洞的讲解要强得多。(山东大学数学系通讯组,全文918字)


智慧的海洋,劳动的结晶   科学研究献礼馆开放

  韩稚枫

【本报讯】由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和全省高等学校联合举办的科学研究献礼馆于昨(10)日在珍珠泉正式展出。在出展的这天下午,省委书记处书记谭启龙、裴孟飞、白如冰,以及山东省晁哲甫、邓辰西副省长,驻军首长杨得志上将等负责同志,在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郑子久、刘再生副院长的陪同下前来参覌。

省直及济南市大专学校,和科学研究单位全体同志在党的领导下,为了向省一届三次党代大会献礼,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已完成献礼项目一千三百零八项。其中属于尖端科学的,如半导体锗、硅的提纯,镓、钍、锆等稀有元素的提出,以及电子计算机、电子感应加速器制作等共八十三项;属于工农业生产需要的有:深耕犁的研究,地瓜的综合利用,低水头发电,微风发电等二百二十项;另外,还有哲学、社会科学、医学、体育、艺术等一千零五项。研究范围广,项目多,在各高等学校和研究部门这是空前的。

科学研究工作,所以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这些成绩,主要是在党的领导下,坚决执行了土、洋幷举,专业的科学技术研究机关和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相结合,以及组织了共产主义的大协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韩稚枫)

(全文有485字)

感谢《大众日报》二落提供历史材料!


【责编:中旗网张伊】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特别推荐、历史记忆、教科文卫、作家专栏

评论区

发布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