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亲自指挥了中印自卫反击战

  • 时间:   2022-08-02      
  • 作者:   《来时路》故事组      
  • 来源:   铁军峥嵘岁月     
  • 浏览人数:  4173


他亲自指挥了中印自卫反击战


  自1959年开始,印度的反动民族主义分子出于领土扩张要求,一直利用边界问题大搞反华活动,推行所谓“前进政策”,不断越过中印边界建立据点。当时,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坚持通过协商解决两国边境问题,力求事态不再扩大。但是,印度方面不断滋事挑衅,制造边境摩擦长达4年之久,直至1962年10月,挑起一场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侵占我国领土达12万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整个福建省。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领土完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势在必行。



1962年10月12日,尼赫鲁突然向我国发难,宣布要与我们开战。18号,印度军方开始向我军发起全面进攻。面对印度的攻势,毛泽东决定发起保卫边疆的自卫反击战。

    1962年10月17日,毛泽东亲自主持中共中央常委扩大会,研究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问题。他听完外交部乔冠华、总参作战部雷英夫的汇报,面对军事地图上印军入侵的100多个据点,深深地吸了一口烟,然后大手一劈,说:“扫了他!”当天,中央军委下达《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明确反击作战部队代号为藏字419部队,前线总指挥是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


张国华在勘察战场

    张国华领受任务后,虚心向刘伯承等几位老帅请教,深入前线调查研究,精心运筹谋划,很快形成了“迂回包抄断敌后路,侧翼突击分割围歼”的作战计划。然而,计划上报总部以后未获批准。作战部考虑我军首次与印军交战,战场环境恶劣,后勤供给极其困难,难以支持大规模作战行动,提出:慎重初战,先歼灭敌人1个营,口子不要开得太大。但是,张国华根据对敌情我情的分析研究,经过反复斟酌后认为,为了达成战役目的,在对敌攻击时张口可以大一些。他坚持实事求是,敢于负责,军区的作战方案一报不批,就向军委二报;二报还不批,又坚持三报。最终,中央军委基于对一线指挥员和参战部队的充分尊重和信任,在掌握总的战略方针前提下,批准了他们上报的作战方案。毛主席一锤定音说:“他是前线指挥员,就按他的作战方案打!打不好,可以重来!”刘伯承元帅指示张国华说:自卫反击战的全部文章都要做在“速战速决”四个字上,“要以雄狮搏鸡之势来打!”


张国华在前线指挥所

    为了落实作战计划,张国华决定亲自到第一线指挥。当时他已经48岁,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身体不大好,又因为紧张的战备工作几天几夜没有很好休息,还发烧38度多。随军医生看到司令员当时的情况急得直掉泪。要知道,在海拔3000米到5000米的高寒缺氧地区,这是很危险的,感冒转为肺气肿会致人于死地。为了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张国华拼了。他坚持徒步行军,不坐担架。他说:“现在仗还没有打,我不能让部队看到司令员倒下了。”硬是三步一喘,五步一歇,艰难翻越了冬门拉大山。当前沿阵地的指战员见到自己信赖的张司令员时,都高兴得跳了起来。这是对部队一次无声的动员。多年以后,已经80多岁的作战参谋杨一真回忆当时的场景,流着眼泪说:“行军时我在司令员身后推扶着他,发现司令员的脸色煞白,嘴唇青紫,身体一直在颤抖,情况真的很危险。我们都知道,首长是在硬撑着。”

    面对印度入侵部队的进攻态势,张国华牢记毛主席关于“假如印军向我军进攻,则要狠狠地打它一下。不仅要打退,还要打狠,打痛”的指示。


奔赴前线的解放军战士

    第一战役我军首战克节朗。按照“迂回包抄”的打法,前指派出一支部队正面攻击印军地堡群,调派另一支部队向印军第七旅的旅部和后方迂回。10月20日,正面部队集中3倍于敌的优势兵力激战一天,连续摧毁了印军的地堡群。侧翼部队突击了敌军旅部和空投场,一举歼灭了印军第七旅,俘虏了旅长达尔维准将,收复了达旺地区。印度这支所谓二战没有败仗记录的王牌旅,不少人被俘时还穿着睡衣。在战俘营,许多俘虏不解地问:“我们有正面防御,你们是怎么跑到屁股后面打我们的?”


    与此同时,西线部队“拔点作战”也取得胜利,基本歼灭了印军1个旅。中央军委致电前线指挥部:“作战部队在高原严寒的困难条件下,斗志昂扬,艰苦卓绝,勇猛作战,干脆地歼灭了敌人,捷报频传,中央、军委极为高兴。”这时,我国政府向印度提出解决边界问题的三条建议,尼赫鲁自恃有国际上两大集团支持,拒不接受,坚持要与中国军队作战,扬言要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随后又向边境增兵4个旅。

    面对印方的顽固态度,毛主席说:“不打则已,打就要打出威风来。打好这一仗,中印边境可以和平三十年。”

    不久,第二战役开始。

    印军情报局一直认为,作战地域地形十分险恶,中国军队不可能打穿插。早年英国军官贝利上尉的艰险经历,让他们对自己的判断坚信不移。于是他们把4个旅梯次排开进行防御。对于敌人的这个“长蛇阵”,刘伯承元帅形象地归纳为“铜头、锡尾、背紧、腹松”。张国华与前线部队指挥员详细分析了战场态势,就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定了周密的应对措施,最后定下了“打头、切尾、斩腰、剖腹”的破敌方案。


    战役展开以后,负责“斩腰”的部队在藏族同胞指引下,沿“贝利小道”经过6天5夜的行军,闯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插向敌人防御体系德让宗。另一支负责“剖腹”的部队在崇山峻岭行进中,由于无线电通信中断,与指挥部失去了联系。首长们几天得不到任何音讯,担心部队遇险,气氛非常紧张、沉重。张国华也连续几天守在司令部里,耐心等待各部队的消息。只有他神情镇静,说:“这支部队是老红军的底子,他们一定能挺得住。”11月17日终于“神兵天降”,部队像一把把钢刀插入敌军,直捣命门。18日负责“切尾”的部队完成任务,把印军第四师截成三段。此时,负责“打头”的部队发起攻击。尽管西山口地形险要,有2400米高差,且建有坚固工事,但在我反击部队几面夹击之下,印军大败,狼狈逃窜。我军先后取得了瓦弄大捷、西山口——邦迪拉大捷。短短一个多月,张国华指挥的自卫反击部队,在东线54军和西线新疆军区部队的配合下,用他制定的“迂回包围,断敌后路,侧后突击,分割围歼”的基本战法4战4捷,大获全胜。至此,中印自卫反击战全歼印军3个旅,基本歼灭5个旅,共毙敌和俘虏准将旅长辛格、达尔维以下8800余人,收复了全部被占领土。此次作战,我军伤亡1460人,部队涌现出一大批保卫祖国的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

    据说,自卫反击作战期间,周恩来曾向毛泽东汇报:在西线,印度国防部将一支所谓“捷特联队”派到了中印边界。毛泽东问,“捷特联队”是什么东西?周恩来回答:情报说是印军的一支老牌部队,已有100年的历史,是英属印度时期组建的“常胜军”,参加过两次对中国的鸦片战争,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军,1860年曾跟随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火烧圆明园,1904年还参与过侵略我国拉萨。毛泽东从椅子上站起来说了一句:“百年国耻!”第二天前线部队就接到总参谋部指示:“捷特联队务必全歼。”1962年11月18日,“捷特联队”被我军彻底消灭。整整积淀了一个世纪的民族伤痛,刻骨铭心的耻辱和仇恨,一战偿还!


    中国西线部队打到边境线时,印度国内极为恐慌。据外电报道,首都新德里连续几天盛传中国空降兵就要降落,印度就要亡国。富人开始逃离首都新德里。印度总理尼赫鲁一直得不到前线印军的消息,心急如焚,最后从外电获悉印军已经全军覆灭,不得不在国会宣布全线战败。在印军“类似动物迁徙”的大溃退时,我中央军委命令反击作战部队主动停火,停止追击,并宣布后撤。这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英国前外交部次官卡西亚勋爵说:“中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后撤回原线。一个大国不利用军事胜利索要更多的东西,有史以来还是第一次。”

    我军在雪域高原作战,无法使用汽车、飞机运送物资,后勤保障完全依靠百万翻身农奴,依靠西藏人民对作战部队的全力支持。当年连带孩子的藏族妇女都请战支援前线。由1000名地方干部,3万2千多民工,1万多头牲畜组成的支前大军,共为部队运送了6万5千吨作战物资。其中部分民工不畏艰险跟随部队打穿插,冒着枪林弹雨提供物资保障,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


1962年11月,西藏地方边防部队遵照中央指示,把自卫反击战中缴获的大批印军武器擦拭一新,准备交还印方

    中印自卫反击战胜利结束后,张国华到北京向中央汇报。当他说到参战军民吃大苦耐大劳,喊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时,毛泽东兴奋地说:“好啊,我们打了一个漂亮的政治军事仗。这一仗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当年国际上也有评论说,中国在这次战争中,完美地使用了各种斗争方式,包括军事的、政治的和外交的,其相互配合之密切,斗争策略之灵活,达到了最高水平。

    中印自卫反击战以中国军队的全胜载入世界战争史册。正如毛主席预言的那样,西南边疆至今已安定了50余年。而张国华和当年反击作战部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也激励了几代中国人。



(讲述者:何继明 “来时路”故事组根据《追忆前辈人生坐标》第一辑整理)


【责编:中旗网张伊】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特别推荐、革命人物故事、史海钩沉

评论区

发布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