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红色文化建设 拓宽思政实践路径
中央民大考古文博系师生参与黎城烈士遗骸鉴定工作
李海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爱党爱国教育和红色文化建设,高校的思政工作也随之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何有效推进红色基因庚续、红色精神血脉传承,使高校学生专业实践与红色教育实现生动的有机结合,成为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必须面对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针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7月25日至30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李海军副教授带领5名研究生,在八路军研究会“巍巍太行”专项基金“让抗战烈士回家”项目组的领导下,对山西省黎城县孔家峧村、宽嶂村的八路军无名烈士遗骸开展了为期6天的鉴定工作。
黎城曾是八路军机关、北方局高干会议会址、一二九师师部、太行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左权等八路军将领曾在此工作和生活,拥有丰厚的红色教育资源。遗骸鉴定工作正式开展前,项目组召开了预备会议。孔家峧村村委会主任郭海波对近年来八路军失踪烈士遗骸的搜寻、保护等工作情况进行了介绍;北京正鉴科技中心法医鉴定专家张继宗、王正修教授对本次八路军无名烈士遗骸鉴定的重要意义和相关要求进行了强调;鉴定组所有成员一起郑重地向烈士遗骸举行了祭奠仪式,并在太行山八路军无名烈士纪念碑前重温了入党誓词,共同追忆革命先烈事迹,表达敬仰和缅怀之情。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无名先烈忠魂千秋,一定要让无名烈士回家!民大鉴定工作组师生被当年烈士的感人事迹、牺牲精神、无畏气概所感染,敬重之情、工作激情油然而生。7月26日,尽管刚刚进入中伏的太行山麓孔家峧村天气炎热,却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工作进程。10点钟,首例太行山八路军无名烈士的法医人类学的鉴定工作开始。在闷热的帐篷里,中央民族大学的师生们认真地对每具烈士遗骸进行标号,仔细地对遗骸的每一块骨头进行观察、量尺、拍照、鉴定、记录,并对部分存留的衣物扣子等遗物进行了取样检测。因受场地的限制,有些清理测量工作不得不蹲下甚至跪下工作。在两处30具遗骸鉴定中,发现了包括青壮年、老年、少年和女性在内各个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的骨骼。推断有的烈士牺牲时年龄只有十四、五岁,还未成年;有的为弹片致命伤;有的为严重骨折错位甚至多部位骨骼创伤致命。鉴定结果有力证明了当年“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全民抗日形势、太行老区人民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民族大义,也进一步支持了相关史料及口述记载,为再现无名烈士当年的年龄体貌特征和战斗惨烈状况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同时推进的DNA数据采集及比对分析将为烈士寻亲提供支持。
遗骸信息采集及存档工作结束后,鉴定组组织师生参观了八路军总部、八路军野战医院、一二九师总机班、八路军孔家峧秘密驻地和孔家峧抗战文物展览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师生亲眼目睹了战士用过的手雷、步枪,亲听当年战斗的惨烈故事和亲临当年的战斗现场,切实感受到了当年革命前辈的峥嵘岁月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民大的几位研究生表示:参与无名烈士遗骸整理鉴定工作对于她们尚属首次,也是她们人生中对抗日斗争感受最深刻、受教育最彻底的一次。她们纷纷写下感言:“面对每一位烈士遗骸,我们没有恐惧,只有敬畏”“遗骨鉴定工作的特殊性,使我更具使命感” “这样直观触摸整理鉴定无名烈士遗骸受到的震撼,胜过语言描述和普通参观万千。这是一次彻底的红色教育,让我更加珍视眼前的一切,一定要将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图1 烈士纪念碑下合影
图2 宽嶂烈士碑前合影
图3 鉴定组交流烈士骨骼创伤
图4 骨骼鉴定现场
图5 八路军总部旧址
(作者:李海军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责编:中旗网张伊】
上一篇: 李海生:在黎城,我与这样一群人相遇
下一篇: 纪念 | 开国大将张云逸诞辰130周年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