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皖南——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 ┃ 题词、序、前言
《浴血皖南——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
(第一部)
皖南事变,是我党我军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有许多论著和文章问世。在以往的专著中,许多书中收录的大多是当时县团级以上的领导干部、英雄模范人物和各界名人,而基层指挥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资料就很少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和胜利,就是由许许多多广大干部战士,用鲜血和生命堆积而成的。没有这些普通战士的英勇顽强斗争精神,没有这些平凡人的奉献与牺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我们不但要崇敬那些英勇善战的指挥员,更要歌颂那些默默无闻的广大基层的战斗员。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军,都表现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彰显出中国的脊梁,是民族的楷模。每逢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俄罗斯民众都会举着红军老战士的照片游行,这反映了一个民族对英雄的敬仰和崇拜。
本着对父辈们的爱戴和敬仰之情,在传承新四军铁军精神,向革命先辈致敬的同时,2021年10月,北京新四军研究会7师分会的兄弟姐妹们和皖南事变亲历者后人积极策划,成立编委会,出版了《浴血皖南——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第一部,该书以群像的形式,收录了部分皖南事变亲历者的简介和照片,分为第一编——幸存者、第二编——牺牲者两部分。收录的幸存者287人,牺牲者510人。这里既有在皖南事变中勇往直前、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战斗员,也有身陷囹圄、坚贞不屈、惨遭敌人杀害的指挥员;既有历尽艰险、突出包围,重返战斗岗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建设奋斗一生的基层干部,也有在军队和地方战线上做出重大贡献的领导者;既有战功赫赫的新四军将领,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战士、回乡务农人员。本书为研究皖南事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不仅是皖南事变研究的又一成果,也填补了部分历史的缺憾和空白,同时也是对那些在战场上殊死搏斗、血沃皖南的革命先辈们最好的纪念形式。
——以上摘自《浴血皖南——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第一部《前言》。中旗网即日起,陆续选登本书内容。
2021年是建党百年华诞!是皖南事变爆发80周年!《浴血皖南一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一书由北京、安徽的张卫民、张怀旗、李湘滨、蔡平、陈南鸥、罗亚滨等同志费尽周折、历时五年搜集整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出版。本书的出版得到了许多革命前辈的高度评价,迟浩田上将专门为本书题名,老红军万海峰上将特别为本书作《序》。书中收录了部分革命前辈题词,皖南事变中部分英烈和幸存者的简历和照片,以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激励后人,弘扬铁军精神。
部分革命前辈题词
叶挺: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被俘后,在渣滓洞关押期间题写的《囚歌》
项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新四军分会书记,新四军副军长。在皖南事变中遇害
陈毅:新四军军长,国务院原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元帅
粟裕:新四军一师师长兼政委,原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大将
迟浩田: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上将
李一氓:皖南事变亲历者,新四军秘书长,对外联络部原常务副部长
张日清:皖南事变亲历者,原北京军区副政委兼山西省军区政委
张玉辉:皖南事变亲历者,安徽省军区政治部原副主任
张云龙:皖南事变亲历者,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张铚秀:皖南事变亲历者,原昆明军区司令员
陈安羽:皖南事变亲历者,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杨明:皖南事变亲历者,安徽省委原常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
胡立教:皖南事变亲历者,上海市委原第二书记
夏征农:皖南事变亲历者,上海市委原书记、文联主席
赖少其:皖南事变亲历者,安徽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省政协副主席
阙中一:皖南事变亲历者,原舟嵊要塞区第一政委
皖南事变亲历者和新四军老战士:舒文、阮世炯、秦烽、马景山、忻元锡、陈念棣、李涤非、黄宛年、杨明、王庄霄、杨立平、王征明、邓旭初、毛巧、康迪、丁公量
序
在全国上下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北京、安徽的张卫民、张怀旗、李湘滨、蔡平、陈南鸥、罗亚滨等同志,热心弘扬铁军精神,策划编写了《浴血皖南一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一书。书中收录了编者费尽周折、历时五年搜集整理的皖南事变中部分英烈和幸存者的简历和照片,以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激励后人,弘扬铁军精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安徽襟江带淮,钟灵毓秀。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的每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安徽人民都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投身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中,以自己英勇的奋斗、卓越的贡献和巨大的牺牲谱写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增添了精彩篇章。
抗日战争时期,安徽是新四军军部所在地之一,是皖南事变发生地,是新四军浴血奋战的主战场,是华中敌后抗日的重要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华中抗战的指挥中心。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入侵,大片国土沦入敌手,大批同胞惨遭杀戮,锦绣中华满目疮痍。在这民族危急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捐弃前嫌,高举民族解放旗帜,推动实现了与国民党的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南方八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健儿,在皖南歙县岩寺会集成军,组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一新四军。其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四军转战大江南北,纵横华中敌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惧艰险,不怕困难,以坚忍不拔、顽强果敢的斗争精神,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并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战斗于日军占领的上海、南京、徐州、武汉、杭州、合肥等大中城市周围和水陆交通干线两侧,谱写了一曲曲胜利凯歌,筑起“华中人民的长城”,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
八年全面抗战,新四军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立下不朽的功勋,为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重要的贡献。
其间的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针对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和政治高压,中共中央采取了坚决斗争、毫不妥协、独立自主地扩大和发展自己力量的立场和方针,与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使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的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动,是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关键。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实行正确的斗争策略,取得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反共高潮的胜利,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启示。
八年浴血抗战中,新四军铸就的伟大的“铁军精神”,即跟党举旗的坚定信念、英勇果敢的钢铁意志、相忍为国的博大胸怀、坚韧不拔的顽强作风、众志成城的赤诚团结、步调一致的自觉纪律、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本书收录的牺牲者中,既有皖南事变中身陷囹圄、坚贞不屈的指挥员,也有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战斗员;书中收录的幸存者中,既有突出重围、重返战斗岗位,为新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领导,也有回乡务农、音讯全无、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书中记载的英雄事迹,正是优秀的中华儿女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的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进入新时代,新四军铁军精神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防疫前沿、在抗洪一线、在攻坚战场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激励着我们锐意进取、奋发向上。
在喜迎建党100周年到来之际,编写出版《浴血皖南一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一书,修好“红色家谱”,既是饮水思源,对皖南事变以及抗日战争期间血祭中华沃土的抗日英烈的最好纪念;也是大力弘扬铁军精神,引导和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红色基因永不变色、代代相传。
万海峰
2020年12月26日
前言
新四军,全称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是在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基础上,由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组成的人民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抗日武装力量。改编后的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挥师东进,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根据地。至1940年底,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战场牵制了关内侵华日军总兵力的1/6,歼灭了日伪军近5万人,建立了42个县级抗日政权。抗日根据地的面积达4.4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400余万人:新四军主力部队发展到9万余人,地方武装和自卫武装达数十万人。新四军在敌后抗日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国民党顽固派十分恐慌和嫉恨。在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在华北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失败后,便将反共的重心转向华中。顽军一方面不断制造摩擦,打算用武力消灭新四军,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公然叫嚣“把新四军赶到长江里去喝水”,并以其精锐部队3万余人进攻黄桥抗日根据地,结果被新四军歼灭1.1万人;另一方面又企图通过谈判限制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压迫八路军、新四军开到黄河以北。中共中央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命令驻皖南的新四军部队先开赴长江以北。1941年1月7日,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部队9000余人在奉命北移途中,却遭到国民党军七个师8万余人的围攻。新四军指战员在叶挺军长的指挥下,英勇奋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结束了这场悲壮的反击战斗。全军除2000余人突围外,一部分被打散,大部分指战员壮烈牺牲或被俘。叶挺军长在与国民党军进行战场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在皖南山区隐蔽时遇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突围中牺牲。1月17日,蒋介石竟诬称新四军“叛变”,宣布撤销其番号,扬言将叶挺军长交军事法庭审判。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的真相,戳穿了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阴谋,于1941年1月20日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新四军整编为7个师1个独立旅,继续坚持华中敌后抗日斗争。
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在抗日战争中,破坏国共合作,屠杀抗日将士而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蒋介石集团破坏抗战投降反共的行径,彻底暴露了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狰狞面目,受到了国际舆论的谴责。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对国民党制造“千古奇冤”的弥天大罪,表示了极大愤慨,对共产党团结抗日主张,表示广泛的同情和支持。皖南事变与百团大战一起成为“国民党地位降低共产党地位提高”的标志,国共两党力量对比此消彼长的关键。皖南事变也成为新四军从缓慢发展到快速发展的转折点,新四军从此摆脱了国民党的羁绊,发展地域、方向和规模不再受其限制,独立自主地肩负起中华民族抗战使命。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整训部队,强化党的建设,总结吸取教训,实现了全军思想的高度一致,组织指挥的集中统一。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新四军由游击兵团转变为主力兵团,并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截至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新四军的部队已发展到31.2万人,民兵自卫队96万人,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新四军将士用忠诚、生命和鲜血谱写的英雄壮丽篇章,不能被遗忘,应镌刻于历史丰碑,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成为宝贵的“血色财富”,成为永恒的社会记忆。皖南事变已过去了80年,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雄壮豪迈地走过了71年的光辉历程。80年前,在皖南事变枪林弹雨中壮烈牺牲的先烈们,也永远长眠在皖南大地;经历过皖南事变血雨腥风的幸存者也大多作古。回顾那段悲壮的历史,作为皖南事变亲历者的后代,犹感惊心动魄。我们深知革命胜利来之不易,饮水自当思源;我们不会忘记那段刻骨铭心的伤痛,不会忘记革命先辈在烈火与热血中的赤胆忠心,人民不会忘记那些为共和国的建立而流血牺牲的革命前辈。
为了纪念皖南事变中新四军革命烈士牺性80周年,为了让后人们永远记住皖南事变中幸存者的名字,皖南事变幸存者的后代们和热心人士满怀崇敬的心情,经过几年的努力,在众多同志的帮助下,积极搜集和整理皖南事变幸存者和牺牲者的简历和照片,旨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继承遗志,弘扬铁军精神,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就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初衷。
皖南事变,是我党我军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有许多论著和文章问世。在以往的专著中,许多书中收录的大多是当时县团级以上的领导干部、英雄模范人物和各界名人,而基层指挥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资料就很少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和胜利,就是由许许多多广大干部战士,用鲜血和生命堆积而成的。没有这些小人物的英勇顽强斗争精神,没有这些平凡人的奉献与牺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我们不但要崇敬那些英勇善战的指挥员,更要歌颂那些默默无闻的广大基层的战斗员。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军,都表现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彰显出中国的脊梁,是民族的楷模。每逢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俄罗斯民众都会举着红军老战士的照片游行,这反映了一个民族对英雄的敬仰和崇拜。
本着对父辈们的爱戴和敬仰之情,在传承新四军铁军精神,向革命先辈致敬的同时,北京新四军研究会7师分会的兄弟姐妹们积极策划拟出版一本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就是为了让革命先辈的悲壮历程、英烈的威名和事迹,在被淹没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广泛的支持和热烈响应,几年来,编委会的多位皖南事变亲历者的后代们主动提供父辈的资料,热心寻找并推荐名单,通过网络、微信、函件、快递、电话等多种方式,联系了部分单位的老干局、离退休办、各省市县新四军研究会、军队干休所、档案馆、村委会、学校、宗祠联谊会等众多单位和个人,整理出这一既费时又费力的书稿。本书以群像的形式,收录了部分皖南事变亲历者的简介和照片,分为第一编——幸存者、第二编——牺牲者两部分。收录的幸存者287人,牺牲者510人。这里既有在皖南事变中勇往直前、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战斗员,也有身陷囹圄、坚贞不屈、惨遭敌人杀害的指挥员;既有历尽艰险、突出包围,重返战斗岗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建设奋斗一生的基层干部,也有在军队和地方战线上做出重大贡献的领导者;既有战功赫赫的新四军将领,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战士、回乡务农人员。特别是得到了许多已经作古、音信全无的新四军老战士的照片更是不易,有的甚至是后人把墓碑上的遗照翻拍下来,发给编委会,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这是历年来关于皖南事变亲历者的资料中既有简历又有照片、内容最为丰富的一套书,为研究皖南事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这不仅是皖南事变研究的又一成果,也填补了部分历史的缺憾和空白,他同时也是对那些在战场上殊死搏斗、血沃皖南的革命先辈们最好的纪念形式。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新四军老战士、原成都军区政委万海峰上将为本书写了序,这是对我们的最大鼓励和支持。同时我们还特别邀请了皖南事变亲历者袁国平、张铚秀、陈仁洪、刘国兴四位的后代,原海军指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振威,云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政民少将,原东海舰队某部政委刘苏闽少将,原总参兵种部副部长陈惟扬少将作为编委会的顾问。本书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得到了北京新四军研究会、7师分会、军部分会及各分会、各地省市县新四军研究会及众多热心者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得到了《皖南事变一新四军人员收录》的作者孙李立老师,《上饶集中营人物名录》撰文蔡水泉老师,《铁血侨魂》的主编黄王奇老师,以及《皖南事变英烈》的主编陈雷副主任的大力支持。安徽省新四军研究会的张怀旗同志,自始至终都是出版本书的坚强后盾,促使我们能够持之以恒地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功不可没。在此,我们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中,简介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皖南事变亲历者亲属提供的资料,它不具备向组织和人事部门证明个人履历的功能。由于历史久远,也存在同类资料记载不一致的问题。尽管我们经过反复的校对、核准,也难免有谬误和不准确的地方,敬请读者及了解情况者能给予指正。
编委会
2021年7月1日于北京
附:寻找皖南事变亲历者还在继续
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部队9000余人在奉命北移途中,遭到国民党军七个师8万余人的围攻。全军除2000余人突围外,一部分被打散,大部分指战员壮烈牺牲或被俘。
几年坚持寻找皖南事变亲历者,北京新四军研究会7师分会的兄弟姐妹们和编委会的同志们克服诸多困难,在大家的支持帮助下,终于获得上千条的信息。现收编在《浴血皖南——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第一部)幸存者287人,牺牲者510人。我们还将继续出版《浴血皖南——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第二部、第三部......
由于年代久远,加上知情老人去世等因素,查找皖南事变亲历者的工作越来越难。但是我们决不放弃任何一线机会,寻找皖南事变亲历者的资料和照片工作,无论有多难,我们永远在寻找的路上。
恳请读者朋友或想通过研究会协助寻找先辈后人或革命烈士后人、指导和交流学习、咨询相关问题等的同志们,请与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浴血皖南一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编委会或中旗网编辑部联系,谢谢。
《浴血皖南一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编委会联系电话:13611016077
中旗网编辑部联系电话:13167323767
声明:
文章版权归《浴血皖南——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编委会所有,侵权必究。如欲转载,请先与编委会联系,同意后,刋登时要注明出处。
【责编:中旗网张伊】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