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瑞在劳动部长任上 毛主席风趣地说:“从今以后,中国的无产阶级都归你管。”

  • 时间:   2022-10-07      
  • 作者:   李春光、徐惟奋      
  • 来源:   《中国就业》编辑部     
  • 浏览人数:  2378


马文瑞在劳动部长任上  毛主席风趣地说:“从今以后,中国的无产阶级都归你管。”

李春光、徐惟奋


今年 1月 3 日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文瑞同志与世长辞了,享年 92 岁。马文瑞同志是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组建国务院后的第一任劳动部部长(在这之前,是政务院劳动部,部长由时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的李立三兼任),是新中国劳动事业的主要创始人、开拓者和见证人。为此,本刊特发表 《马文瑞在劳动部长任上》,以怀念这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和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就业》编辑部


赴 京 就 任


1954 年 9 月,秋高气爽,风和日丽。首都的大街小巷,处处张灯结彩,迎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的胜利召开。

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标志着人民真正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开始。为此,不少人感叹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风云 变幻,沧海桑田,但人民当家作主,最多也不过是一些志士仁人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已。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却将人们几千年来的梦想变成了真! 所以,这次会议的召开,不但令国人无限 兴奋,也深受全世界的密切关注。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 9月 15日至 28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各项组织法,选出了国家领导人。大会还通过决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由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随后,根据周恩来的提名和一届一次会议的决定,通过了国务院组成人员的人选。9月 29日,以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名义,任命了国务院副总理、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秘书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和委员。其中,劳动部部长为马文瑞。

一届人大召开之前,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 9月 29日通过的(共同纲领),由政协一次会议代行人大职权。随后,政协一次会议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 法),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设政务院,政务院下设 4委、21个部。其中,设有劳动部;劳动部长由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兼任。所以,马文瑞是新中国国务院成立后的第一任劳动部部长。

马文瑞被任命为劳动部长时,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已通过决议,决定撤销西北、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南等大区一级的党政机构;主持西北局工作的马明方也被调往中央组织部,担任常务副部长。身为西北局副书记的马文瑞,奉命留在西安,负责处理该局撤销后的干部安排、财物归属等善后事宜。当他从广播里听到自己被任命为劳动部长,不禁为之一怔:因为,一年前的春天,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朱德曾点名要他担任中纪委的副书记,他考虑再三,给刘少奇同志写了一封信,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适宜在下面工作。中央接受了他的意见。而现在,中央政府却任命自己为劳动部部长 !

江泽民到家中看望马文瑞同志

当时,在不少的人眼里,中央各部的部长相当于西方国家的“内阁成员”,属于“朝廷重臣” ,比一般“封疆大吏”更显赫。且不说外交部长由总理周恩来亲自兼任、国防部长由第二大元帅彭德怀兼任,其他一些部长也都大名鼎鼎,如内务部长谢觉哉,是德高望重的“延安五老”之一; 轻工部部长沙千里、司法部部长史良、粮食部部长章乃器,都是 30年代著名的“七君子”之一;而公安部部长罗瑞卿、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则是文武两条战线上功勋卓著、名满天下的人物。为此,不少人都向马文瑞祝贺,而马文瑞却不然。开始,马文瑞还以为弄错了,或是同名同姓;否则,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事先竟无一点消息呢 ?

为解开疑团,马文瑞拨通了马明方的电话。

马明方一听,先是哈哈大笑起来。他说:“不错,广播里所说的那个马文瑞,就是你 !”

“是我? 那么,我怎么… …”

“噢,你是说你怎么事先一点都不知道吧 ?”马明方没等他说完,就解释道:“说起来,是应当先征求一下你的意见的;只不过这一次因事情太急,来不及征求你的意见,就定了。 ”

随后,马明方还告诉他:这是总理和主席亲自商定的。并嘱咐他抓紧时间把工作交待一下,准备来京上任。

马文瑞放下电话,好半天没有动地方。毛主席、周总理的音容笑貌,再一次浮现在他的面前。同时,他也预感到更艰巨的任务在等着他。

同年 11月,马文瑞参加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会议结束时,毛泽东看见了他,很高兴地喊道: “马文瑞同志,你过来!”马文瑞闻声而去,紧紧握住毛主席早已伸出的大手。

毛主席环顾左右,向大家介绍说:“这位是马文瑞同志,是我们中央政府里最年轻的部长 !”

随后,毛主席又注视着马文瑞,关切地问:“文瑞同志,你上任了吗?”

马文瑞答道:“开完政协会就去上班。”

毛主席风趣地说:“从今以后,中国的无产阶级都归你管。”

语音刚落,周围的同志都笑了起来。

马文瑞也笑了。

在笑声中,马文瑞感到很受鼓舞,同时,也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的分量。

全国政协会议结束后,周恩来总理专门找马文瑞谈了一次话。临别时,又紧紧握住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你过去管干部,今后管无产阶级,2000多万啊,方方面面啊,这是大事情!”

马文瑞看着总理充满希望的目光,并没说什么,却重重地点了点头。随后,直奔劳动部大院。

劳动部最先座落于北京市西城区延年胡同 5号,据说,那是当年慈禧太后最宠信的大太监李莲英的府第。

马文瑞上任时,已迁至而今的和平里七区。当时,部领导班子除马文瑞外,还有刘亚雄、毛齐、罗淑章三位副部长,于光汉、吕文远两位部长助理。马文瑞兼任部党组书记,其他 3位副部长为党组成员。论年龄,3位副部长都比马文瑞大 10岁左右。

马文瑞从 1954年年底就任,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被夺权罢官,在劳动部长的岗位上一干就是 12年。这一时期,正是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时期,也是马文瑞年富力强,精力最旺盛的时期。

马文瑞同志给学生讲陇东革命史


百 业 待 举

在担任劳动部部长之前,马文瑞从未从事过劳动管理方面的工作。为尽快熟悉并掌握劳动工 作,马文瑞很想先听听前任部长李立三同志的意见。可几次派人打听他在哪儿,却谁也不知道。既然如此,马文瑞除了认真学习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关论述和指示,研究劳动部历年来的工作报告和颁发的各类法规政策外,更多的则是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深入各地区、各部门以及一些重要企业、事业单位,听取大家对劳动工作的反映和要求。

也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马文瑞很快便掌握了劳动系统的基本情况。然而,给他印象最深的,却是方方面面都存在许多问题,大量的艰巨的工作等待他去做。

首先,劳动部的工作关系并不顺。例如工资问题,劳动部在管,国家计委和全国总工会也在管; 劳动部设有社会保险司,但保险费的收缴和发放却由其他部门负责;在劳动争议处理方面,也存在类似情况。因此,造成了地区与部门的各自为政,政出多门,从而使中央和政务院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以及劳动部的规定,难以得到认真贯彻执行。

其次,业务方面的问题则更多。在就业方面,全国各大城市仍有大最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失业人员没有工作; 在工资方面,存在许多混乱、不合理现象; 在保险福利方面,一些制度大都是从苏联照搬过来的,不少都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急需出台一些相关的法规政策; 在职业培训方面,各地、各部门主办的技工学校缺乏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师资力量又不足;在劳动保护方面,不少企业领导干部仍没有认识到安全生产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仍旧对劳动保护工作缺乏经常的注意和具体的领导;劳动部门也没有制定必要的劳动保护法规,没有建立起对各部门、各企业特别是矿山劳动保护工作进行经常的监督检查制度,没有及时纠正某些企业领导不顾职工安全和健康的官僚主义作风。因此,职工因工伤亡的情况十分严重。

这一系列问题,说起来也并不能归咎于前任部长李立三。李立三当时虽然是全总副主席,但名义主席刘少奇和主席陈云都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们日理万机,几乎无暇顾及全总的具体事宜;而李立三又兼任全总党组书记,实际上主持全总的日常工作,担子十分沉重。

再就是中国历朝历代从无设立过劳动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加上李立三任职期间,全国灾民约 4000万急待救灾;城市中约有 400万失业者和大量的半失业人员需要安置和救济;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数百万军政人员需要“包下来”管饭吃。对他来说,无论作为全总常务副主席,还是劳动部长,都必须统筹兼顾,处处为国分忧。何况他在劳动部长任上也实实在在办了几件大事。

尽管如此,目前依旧是百业待举。马文瑞责无旁贷,只好想方设法一一解决。他的日程表总是安排得满满的。后来,让人在他的办公室里支了一张临时便床,一旦加班晚了,就在办公室里过夜。

在此期间,马文瑞又多次感到自己“适宜在下面工作”。想当初,自己作为一名地方党政领导人,工作虽然千头万绪,但工作的主动权很大,只要符合大政方针,便可“快刀斩乱麻”,使问题一个个迎刃而解。而现在自己是国务院一个部门的负责人,有许多事,自己无权决定,但又不能拖; 报上去请示,越着急越感到批复得慢,常常感到有力使不出来,照他自己的话说,是“很受罪。”不过,他很快又想到中共中央 1949年 3月 23日自西柏坡进驻北平时中央领导们的对话。当时,毛泽东风趣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周恩来会意地笑道:“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 !”

毛泽东凝视车队将要开往的方向,坚定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而自己怎么“考个好成绩”呢?马文瑞经过左思右想,决定本着“先易后难”和“先急后缓”的原则,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


(本刊有所删节 )


【责编:中旗网张伊】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特别推荐、革命人物故事、历史记忆、延安精神

评论区

发布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