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瑞的人生历程
柏原、繆平均、乔剑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政治工作杰出的领导人,马文瑞同志于2004年1月3日逝世。这一噩耗传来,三秦父老为之心情万分悲痛。基于对他深切的怀念之情,我们在此同社会各界朋友一起步入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共同追寻中国革命一代杰出的领导人——马文瑞的人生历程。
童年的境遇
1912年11月4日(农历九月二十六日) ,马文瑞出生于米脂县( 今子洲县) 高家坪乡的一条拐沟里。村里有20多户人家,大都姓马,祖上是从西山那边的马家塌来马家阳湾村的,那里有许多本家。家里祖辈务农,只是到了他祖父这一辈,才在种地之余做点生意。祖父马沼兰是个很能干事的人,他做过地方小区长,处理乡间事务较有办法。家里大门上有一块匾,上面写着“公务勤劳”四个字,是民国8年(1919年)米脂县知事题赠给他祖父的。祖父在米脂县周家硷镇上开商店,店名叫“公盛源”,周围人都叫马家是“公盛源家”。
马文瑞三四岁时,母亲不幸病逝。这对他幼小的心灵和全家人是一个沉重打击,往后的日予全由祖母抚养他。对此,马文瑞没有觉得孤独,童年的生活仍然很感温暖。
在马文瑞六七岁时,家里接二连三地遭遇天灾人祸,家境急转直下。民国18年( 1929年)陕北大旱,饥民遍野。马文瑞家里也是常常靠吃糠咽菜、啃树皮吃草根度日,这一切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投下了对旧中国北方山区农村经济破产和贫穷落后的阴影。
品学兼优的学子
马文瑞童年读书主要是靠自学。因两个哥哥都念过书,祖父、叔父也识字,所以小时候先由两哥哥教他认字。先后读了《三字经》、 《百家姓》、 《幼学琼林》等启蒙读物,到报名上学,已经是粗通文字的初小生了。
1921年,马文瑞9岁,阳湾村附近的马家坪办起一所小学。在祖父和大哥的说服下,父亲同意送他到学校去念书,后来又转到吴家塌小学念书。因为家穷,家人常叮咛他好好念书,经过勤奋努力,他的成绩常常名列第一。
1927年,米脂县创办了“米脂县立中学”,不久又改名为“三民主义第二中学”( 榆林中学为三民一中),这是米脂县的第一所中学,是男女同校的学校,他前去投考。参加报名考试共有300多学生,只录取50名,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投身革命事业
马文瑞表兄冯文江是大革命时期在北京上大学时就加入了共青团,后来又到广州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回到陕西。先后在关中农村搞农民运动,还在西安中山学院担任过农运班班主任。当时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员都参加公开的革命活动,因此他就成了陕北有名气的革命者。因他同表兄二人思想接近,又住的近,两人又情投意合,时常在一起交谈。冯文江经常给他介绍外面的新鲜事物和新思想,对马文瑞参加革命促进很大。他14岁就走上革命道路,主要是比较自觉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思想。读书使他逐渐认清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本质。
1926年初,大革命高潮到来。马文瑞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当时凡是能找到的进步书刊,他都如饥似渴地阅读。如《马克思主义浅说》、 《唯物史观》、《资本主义制度浅说》、《共产主义A、B、c》、 《共产党宣言》、《新社会观》、《向导》、《中国青年》等书刊,他由浅入深,一本一本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在他眼前逐渐展示出较之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更为科学的社会主义变革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一本《社会进化史》读了之后,使他茅塞顿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使他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办,才能使中国真正摆脱封建枷锁和帝国主义的奴役。他兴奋不已,把这些书刊介绍给相好的同学们。大家读了以后,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关注,从而使马文瑞坚定了自己的志向。
迎来思想解放的春天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马文瑞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议期间,在西北小组讨论会上,他和王首道联名提出给彭德怀平反昭雪的意见。意见以“简报”形式发表后,在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和普遍的关注。
早在一年前即1977年12月,马文瑞同志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并主持日常工作。他坚决贯彻中央精神恢复党校办学宗旨,对党校工作及其所开课程实行全面调整。奋力拨乱反正,积极主动地做好在“文革”期间受迫害干部的政策落实工作,受到群众好评。一天,哲学教研室主任吴江拿来一篇文章让他看。该文是南京大学一位年轻教师写的,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文瑞看了后,认为问题提的很好很适时,当即在党校《理论动态》刊物发表。接着《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及全国各省报相继转载,在党内和全国掀起了广泛而深入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迎来了全国人民思想解放的春天。
1978年12月马文瑞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省人大主任。他深入实际,团结依靠广大干部群众,根据中央精神,为1964年因错误批判杨献珍而受牵连的40多位同志平反昭雪。当他考查到陕北农村人民生活的困难后,主动建议中央给陕北人民增拨扶贫经费,得到中央批准,之后每年给陕北拨款5000万元用以扶贫。同时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全面实行农村改革,领导了陕西农村土地承包等政策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村群众的积极性,使陕西的经济建设向前跨了一大步。1983年,他向中央争取到拨款,实施保护整修西安古城墙。同年,着手解决陕西航空机场迁于成阳原空军专用机场旧址及改造的问题,并争取到中央批准,定为国家一级机场并开始修建:启动黑河引水工程,解决了西安城市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吃水困难的问题;对陕西省体育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火车站等重点工程实施建设,为以后陕西的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
历史永远牢记着,经历了几千年煎熬和苦难的千疮百孔的陕北黄土高原,和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这片土地上的饱经忧患的劳苦大众,终于在20世纪初,孕育产生了像马文瑞这样一批值得自豪的优秀儿女。许多年以前,当他穿着黑色的农民衣裤,行走在连绵不断的黄土群山中,当他盘腿坐在聚满拢着羊肚子毛巾的农民的土炕上时,他的点头微笑,他接过农民兄弟递过的烟袋吸烟的姿势,他的思想及表达思想的方式,他的一切,都同他们一模一样的,体现着他与这片士地和人民之间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是的,马文瑞正是从那片土地上走出来的,正是从那温暖的土炕上,从那人群里站起来的。无论离开多久,走得多远,他身上总保留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气质。他是我国第一届人代会上决定的第一任劳动部长,他同劳动人民之间的这种血肉联系,几十年间一直保持着。抗日战争时期,马文瑞同志任中共陇东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时,带领陇东军民开展了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战胜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和军事进攻。他率先在陇东地区各级政府中实行“三三制”,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毛泽东同志亲笔为他题写“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奖状予以嘉奖。
时刻不忘替群众代言
1993年的元旦。马文瑞顾不上休息,他严肃认真地处理了两封信:一封是陕北老区榆林地委书记和行署专员写给他的信。信中陈述了榆林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请求他能代为向中央有关方面交涉,给榆林煤炭开发等以特区的优惠政策。马文瑞经过反复思考,郑重其事地写信给朱镕基、邹家华两位副总经理,请求予以解决。
另一封信是寄自《东方红》作者李有源的家乡佳县李家沟村的。村里年轻的团支部书记致函马文瑞,反映村办小学校舍年久失修,学生无法上课。马文瑞把这封信批转当时的团中央书记兼希望工程办公室主任宋德福,希望拨款予以解决。
这两件事随后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解决。榆林的铁路建设已被列入部、省计划,李家沟村希望小学建成剪彩。他听说榆林的老干部职工好几个月都拿不上工资,老干部的医药费都报销不了,这怎么得了!他郑重地向中央有关方面写信反映,中央拨200万元,用于解决陕西老干部的医药费困难等问题。
心中时刻装着祖国和人民
中共十四大以后,马文瑞就要从全国政协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1993年2月的一天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代表党中央到家里看望马文瑞,在马老陈设朴素的小客厅里,江总书记同马文瑞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谈话。早春的夜晚,客厅里的灯光显得格外明亮。江泽民亲热地和马文瑞坐在一个双人沙发上,他们挨得那么近,两代革命家彼此之间的交谈便显得更加亲切。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马文瑞,心中仍然时刻装着国家和人民,关注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方向。1995年春天,他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坚持公仆原则,永葆公仆本色》的文章,强调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他对于中青年干部的殷切期望,更是他自己一生一贯遵循并努力身体力行的人生信条。
注:本文参考资料。
1、马文瑞回忆录。
2、马文瑞给江泽民和中央的建议书。
3、马文瑞同志生平简介。
【责编:中旗网张伊】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