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皖南——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 ┃第一编/幸存者(三):王寄松、王震之、王曦亭、毛维青、方休等

  • 时间:   2022-10-10      
  • 作者:   《浴血皖南》七师分会编辑部      
  • 来源:   中旗网     
  • 浏览人数:  3836


浴血皖南——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 第一编/幸存者(三):王寄松、王震之、王曦亭、毛维青、方休、方刚、方徨、方向明、尹耕莘、尹德光、尹德明、孔诚


Image 0006.jpg


《浴血皖南——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

(第一部)


皖南事变,是我党我军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有许多论著和文章问世。在以往的专著中,许多书中收录的大多是当时县团级以上的领导干部、英雄模范人物和各界名人,而基层指挥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资料就很少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和胜利,就是由许许多多广大干部战士,用鲜血和生命堆积而成的。没有这些普通战士的英勇顽强斗争精神,没有这些平凡人的奉献与牺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我们不但要崇敬那些英勇善战的指挥员,更要歌颂那些默默无闻的广大基层的战斗员。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军,都表现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彰显出中国的脊梁,是民族的楷模。每逢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俄罗斯民众都会举着红军老战士的照片游行,这反映了一个民族对英雄的敬仰和崇拜。

本着对父辈们的爱戴和敬仰之情,在传承新四军铁军精神,向革命先辈致敬的同时,2021年10月,北京新四军研究会7师分会的兄弟姐妹们和皖南事变亲历者后人积极策划,成立编委会,出版了《浴血皖南——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第一部,该书以群像的形式,收录了部分皖南事变亲历者的简介和照片,分为第一编——幸存者、第二编——牺牲者两部分。收录的幸存者287人,牺牲者510人。这里既有在皖南事变中勇往直前、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战斗员,也有身陷囹圄、坚贞不屈、惨遭敌人杀害的指挥员;既有历尽艰险、突出包围,重返战斗岗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建设奋斗一生的基层干部,也有在军队和地方战线上做出重大贡献的领导者;既有战功赫赫的新四军将领,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战士、回乡务农人员。本书为研究皖南事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不仅是皖南事变研究的又一成果,也填补了部分历史的缺憾和空白,同时也是对那些在战场上殊死搏斗、血沃皖南的革命先辈们最好的纪念形式。


——以上摘自《浴血皖南——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第一部《前言》。中旗网即日起,陆续选登本书内容。





第一编/幸存者(三):王寄松、王震之、王曦亭、毛维青、方休、方刚、方徨、方向明、尹耕莘、尹德光、尹德明、孔诚


王寄松(1916一2004)曾用名:成季松


1916年9月17日出生于浙江省嵊县城湟坊里一个小业主家庭,靠酒坊收入维持生活。13岁时父亲去世,家庭衰败。14岁他便去了上海做童工挣钱,帮助母亲减少家庭困难。

1933年3月,在做临时工的他,赶上了罢工工潮,开始接受了革命思想。193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在支部任组织委员。他还坚持领导了上海美亚十厂的罢工斗争,直至胜利结束。1937年2月,党组织将他由共青团团员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回嵊县参加抗日工作。成立了临时县委,发展党员,扩大组织,宣传抗日。根据需要,东南局宁绍特委决定他去学习军事。1938年11月到达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被编到新四军教导总队二期5队学习。1939年5月,毕业后任军教导总队政治处组织干事,军政治部组织部统计干事,军特务团3营7连政治指导员。

1941年1月发生皖南事变,部队进入茂林地区,为守住东流山阵地,7连与敌苦战一天。在和上级失去联系,四周都是敌人的情况下,他和连长带领一个排的人员撤至山坳间,途中遇到刘别生团长。在刘团长的指挥下,凌晨2时,他们利用薄雾作掩护,直插敌军腹地,冲过无数哨兵阵地。7时许冲出了敌人包围,进入青弋江北小岭山区。渡过长江后,到达江北游击纵队驻地。陆续突围过江的部队,临时组成一个暂编大队,他任短枪队指导员。3月,在潜入皖南执行任务时,遭遇日军伏击受伤。伤愈后分配到7师,历任政治部组织科组织干事、直属队总支书记、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

1943年,他调往游击支队任秘书,后又调和含地委,任和含县委组织部部长。1945年6月,地委决定他带一个连开展敌后斗争,并保持敌伪我三角地区的税收工作。他领受任务,深入敌顽占领区,打击叛变分子,争取动摇分子,保护了大部分组织,维持了沿江地区的税收,安定了地方工作的干部及沦陷区的人心。一年后去华东党校学习。学习结业后,调华东野战军特种纵队历任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科长,卫生部副政委,供械部政委,工兵3团政委等职。参加了攻克泰安城的战斗,以及渡江战役、上海解放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2月,任新成立的工兵指挥部兼工兵学校政治部副主任,干部处处长。1952年11月,历任军委工程兵干部部任免处处长,直属工区指挥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工程兵干部学校政委、工程兵科学研究设计院技术装备研究所政委。

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0年4月离职休养(行政10级)。

2004年12月19日因病在江苏省无锡市逝世,享年88岁。


王震之(1917一2008)曾用名:王进清、王寿椿、沈长春

1917年出生在浙江省永嘉县永强区(现为温州市瓯海区)永昌镇新城村一个贫农家庭。年少时入小学读书,后辍学去当学徒。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参加了当地党领导的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1938年11月他和其他青年护送社会各界募捐药品和器材前往新四军军部,几天后被编入教导总队2队学习,同年底加入共产党,结业后在军政治部管理科任管理员,后调任文化队、军医院、疗养院当管理员(连级)。1940年11月又调回教导总队军事队学习。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他随教导总队接防东流山阵地,在数倍敌人的进攻下,他和余下的几十人随指导员突围。在从陡壁吊滑下来时被摔伤,后又随部队在大王坑集中,几次突围都没成功。深夜,他与战友涉水过河时不幸被敌人俘虏。在狱中受尽折磨。经过多日准备,他和战友于1941年9月成功越狱。12月回到家乡,不久被永嘉县委任命为驻永强区总联络员兼新城乡支部书记和上京支部负责人。1943年1月,由于叛徒的出卖,党组织遭到破坏,根据上级党委组织的指示,他将党组织转入地下。在遭到悬赏通缉后,逃往外乡隐姓埋名,过着半流浪式生活,并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一直到温州解放才回到革命队伍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一直担任温州市大众电影院经理职务,长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先后担任温州市剧院工会主席、管委会副主任、市文化局机关工委委员,当选为温州市第一、第三届人大代表,并被评为温州市“第一届劳动模范”。1983年离休后,创办了温州市老干部摄影协会。2008年4月28日因病在温州逝世,享年91岁。


王曦亭(1914一2000)曾用名:王东平、王达钧

1914年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年轻时他在重庆读大学期间,适逢九一八事变,他满怀爱国激情地投笔从戎报考了当地军校。毕业后任国民党第6路军参谋处作战科科长,后调入第7战区司令部任作战参谋。1938年第7战区撤销,他随黄诚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新四军教导总队军事教员、机炮队队长、总队干部队队长兼军事教官。

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被俘,关押在上饶集中营,受尽磨难。1942年6月17日被俘难友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动了赤石暴动,他是暴动四个领导核心之一,并担任现场军事指挥。暴动时,他从宪兵身上夺得一枚手雷,掩护大家逃离后,最后一个冲出敌群。在狂奔中不幸跌入一深沟,头负重伤,昏迷三天三夜,被路过的国民党川军抓住,押解湖北宜昌。在途中乘敌人不注意时,就躲入路边的野草丛中,敌人搜捕后再次被抓获。前行一段路后,他将藏于脖下的手雷引爆,敌人纷纷躲避,他再次逃脱。此后他沿路乞讨,辗转流落到湖北建始县农村,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抗战胜利后,建始县初级中学重建,他被聘为该校体育教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恩施专署化工科科长,恩施地区硫黄矿矿长。由于在皖南事变中曾有被俘一事,他在历次运动中都受到不公正待遇。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其冤案得以彻底平反,并推倒一切不实之词。2000年12月1日因病在湖北省建始县逝世,享年86岁。


毛维青(1922一2021)曾用名:毛薇卿、石岩

女。1922年5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西门外椅子漕。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9月从上海煤业救护队到安徽岩寺,参加新四军。在教导总队第8队学习,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新四军军部秘书处机要科机要员、机要2组组长。

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被俘,关押在上饶集中营。1941年底从上饶集中营成功越狱,几经周折于1943年找到党组织,分配在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工作。1945年任浒山县委工作队秘书,并随浙东纵队北撤。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后历任山东新汶煤矿经理室秘书,第三野9兵团1纵队留守处文教干事、纵队子弟学校教导主任、兵团托儿所所长兼指导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9兵团青训班女生队指导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在东北山城镇任9兵团1纵队教导团教育干事。1952年后历任上海华东局工业部组织科副科长,上海杨浦区区委办公室主任;杭州市委工业部组织科科长,办公室主任;杭州市工业干校总支书记兼副校长、杭州市科委常委、科协秘书长。“文化大革命”后,历任杭州市电子仪表局办公室主任,副局长;杭州市进出口领导小组成员,杭州市进出口办公室副主任。1982年离休。后担任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副秘书长、杭州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副主任。

2021年1月3日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99岁。


方休(1918一1968) 曾用名:方修

1918年2月出生于上海市宝山县一殷实小康人家,9岁时随父到天津生活。1930年考入在天津的法国天主教会学校,毕业后考入上海震旦大学预科。由于日本入侵,华北局势危机,他于1935年转入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并参加“一二·九”运动。先后加入“上海学联”“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遭国民党搜捕。逃往武汉后任《壮报社》记者,积极宣传抗日活动。1937年1月被绥靖公署逮捕,后经同人保释出狱。

抗战爆发后,在武汉加入川军,开赴上海抗日前线,任第7战区司令部政工委员会政工干部。正遇地下党在国民党军队中秘密发展党员,在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川军在战场上失利后,他跟随地下党离开川军转入新四军。先后任新四军政治部战地服务团宣传科科长,铜陵敌后工作组组长。1939年任铜陵沙洲工作组组长兼游击大队教导员。部队整体编入新四军3支队后,他任3支队政治部民运科科长。

1941年1月爆发皖南事变,他在突围中被敌俘虏,编入国民党部队当传令兵,不久在逃出途中又被敌人抓获。在押往上饶集中营途中,再次逃跑脱险。辗转石棣、青阳等地,经过两个多月的潜行和乞讨,终于到达临江坝,回到7师部队驻地。1942年,再度被派往敌后,先后任宣(城)、当(涂)县委书记,宣(城)、当(涂)、无(为)工委书记。为扩大抗日武装,他为新四军6师、7师输送了一批有生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委秘书处副处长,上海机床厂党委书记兼厂长。1956年调任建设部给水排水设计院副院长。1958年被扣上“支持右派向党进攻”的帽子,被撤销一切职务,受到留党察看两年的处分。1965年受建设部及“三线”建设指挥部领导的委托,在兰州主持建筑工人成建制改编为基建工程兵的试点工作。

在“文化大革命”中,因“叛徒、特务”等莫须有的罪名,他于1968年8月7日在甘肃的批斗会上含冤去世,享年50岁。

1979年,国家建委、国家建工总局、国家城建总局联合为方休同志的1958年、1968年两项错案,予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方刚(1920一2008)

1920年出生于浙江省余姚。1939年10月参加革命,历任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第四期4队学员,2支队3团3营7连文化教员。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与卫生员和战士共同突围,时任过江班班长。到达江北后,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第7师独立团9连、7连政治指导员,第7师19旅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华东野战军7纵副政治教导员,华东军区第25军73师218团宣传股股长、组织股股长,司令部军务处参谋,军务队列科副科长,南京军区司令部组织编制处科长、军务处科长、军务部副部长、军务动员部部长,第12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等职务。曾经历过渡江、淮海等战役。

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

2008年6月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8岁。


方徨(1916一2005)  曾用名:袁全元、袁泉源、袁洪

1916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内沙瓶巷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小学四年级后就辍学到上海一家玻璃厂当学徒。

抗日战争时期,位于上海闸北区的玻璃厂毁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使他一夜之间成为难民。1938年7月,地下党组织难民分批离开上海赴皖南,他于当年9月参加新四军,进入新四军教导总队第5队学习。1939年初任新四军第1支队老1团政工队代理队长。

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部队被冲散,他和几个战友潜藏在山上,在敌人搜捕时被俘,囚于上饶集中营。1942年1月在党组织严密的布置和掩护下,从上饶集中营逃出。1943年3月16日在盐阜区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盐阜区宣传部文工团副团长,苏北文工团副团长、团长,连东文工团团长,新四军军部文工团副团长兼支部书记、团长兼支部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他调离部队,在山东省文协从事专职写作。1947年随军参加孟良崮战役。1948年随军解放济南,而后到山东人民剧团任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调到北京,在文化部文化局艺术处从事电影编导工作。1950年在南京放映训练班工作。同年7月,调任上海电影制片厂《上饶集中营》摄制组副导演。1951年回到电影局,参加西藏科学工作队,进藏工作一年。1952年调到科教片厂,三年拍了三部科教片。1955年调任上海电影制片厂《闽江橘子红》摄制组副导演。1959年任山东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1961年调到广州的珠江电影制片厂任编导,直到离休。

一生中拍摄的主要电影有:获得中央文化部三等奖的科教片《水土保持》,故事片《上饶集中营》《闽江橘子红》《谁是凶手》《不老松》《两个巡逻兵》《敢说敢做的人》《逆风千里》;主要文学作品有:长诗集《红日东升》,电影剧本《不老松》,长篇小说《菱荷艳》第一部等。2005年3月1日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


方向明(1906一1999) 曾用名:方彬

1906年2月出生于安徽省太平县新丰乡(现黄山市黄山区新丰乡)一殷实家庭。1925年就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华艺术大学,后任大通工会联合会秘书兼工人教师,担任过小学教导主任,代校长,中学美术教员。1935年秘密参加上海文化界抗日救国会,从事地下工作。

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皖南抗战动员会视察员,青阳县常备队政治教官,青阳县工委书记、县委书记,中共皖南特委巡视员。1940年初任中共泾、太县委书记。1941年1月皖南事变时,他随部队转移,不幸被俘。在押往上饶集中营途中,趁敌人不备逃出虎口。到达无为后,任中共皖南特委秘书长。半年后被派往芜湖主持地下工作;在长江两岸建立秘密交通站,设立7师情报站。1941年12月下旬遭到汪伪特务逮捕。经党组织多方营救,于1942年春出狱。重返皖江后历任无为县文教科科长,皖江区党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皖江联关中学教育长、副校长。

抗战胜利后,1946年,先后担任山东大学学生生活指导处主任,专科部预科部主任,党总支书记,中共山东省政府机关工委委员,华东局上海工作组组长、芜湖工作组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芜湖市教育局局长、皖南行署文教处处长、安徽大学党支部书记、安徽师范专科学校校长。1951年起先后任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安徽师范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省文办副主任,省图书馆副馆长。1964年任安徽大学副校长。

方向明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和中共八大代表,1980年当选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1984年离休后,著有《虎口脱险》《党组织营救我出狱》和《上海工作组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工作情况》等文章和回忆录。

1999年3月5日因病在合肥逝世,享年93岁。


尹耕莘(1919一2011)

1919年4月出生于浙江省长兴,高中文化。1938年6月,在江西青年服务团第6队做抗日宣传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入伍,在新四军青年服务团工作,不久调新四军教导总队,历任训练处政治干事、技术科科长、总队队务处队列科科长。1939年秋冬调新四军三山办公室,任破译组组长。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突围时被俘,在往上饶押解的路上,他与朱诚基、张本清等人成功逃脱。同年9月,回军部胡立教办公室(1942年8月改称新四军军部调查研究室),任1科科长。1945年7月,任调研室副主任。参与了新四军技侦情报工作的创建,确保了黄桥战役、苏皖边反敌伪顽军作战的情报保障工作。

1945年11月起,历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司令部情报处调查室、华东军区司令部调查室主任、华东军区司令部2局局长。组织领导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战斗的情报保障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10月起,历任军委华东技术局局长、总参谋部第3部第5局局长、南京军区技术干部学校校长、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第5局局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被免去5局局长职务,调“五七干校”劳动、学习。

1973年5月恢复工作,历任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同年8月,任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院长。1983年离职休养(副兵团)。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

2011年11月27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2岁。


尹德光(1908一1955)

1908年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火田镇麻芙村一个贫农家庭。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8月湘赣边的红军主力西征后,他留在湘赣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先后任少共茶(陵)、攸(县)、莲(花)县委书记,中共茶、攸、莲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攸(县)、醴(陵)、萍(乡)县委书记。参与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配合红军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游击根据地。1938年湘赣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后,他继续留在根据地,任中共福安县委宣传部部长,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同年9月赴中共中央东南局党校学习。结业后任中共安徽省繁昌县委书记,中共泾、太县委副书记兼军事部部长,泾县县委副书记。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突围后,留在皖南开展游击战争。4月任新组建的八人游击小组指导员。1942年调新四军第7师工作,先后任皖南支队临江总队副总队长、南繁芜总队副总队长、苏中宝应独立团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荣誉军人学校政治部主任,盐城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公安军第16师政委。1955年8月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47岁。


尹德明(1909一2005)

1909年农历七月初七出生在湖南省茶陵县火田镇麻芙村一个贫农家庭。9岁母亲去世,他从师学裁缝。11岁父亲去世后便出去单独做裁缝,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裁缝师傅。

1927年初,他参与组织了火田乡农民协会,任农会宣传委员,常利用上门做裁缝的机会宣传发动贫苦农民打土豪。乡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他任宣传委员,仍以裁缝的身份,做地下秘密联络工作。1929年1月脱产在茶陵、攸县、等地搞侦察工作。

1930年调入茶陵二区苏维埃政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支部宣传委员。当时,湘南区苏维埃接到上级指示试制红军帽。他接受了这个任务。经过两个晚上的琢磨,第一顶银灰色的八角红星军帽诞生了,成为红军服装的标志。他因此获得红军“第一剪”的美誉。1931年编入湘东独立师,先后在七军团任侦察员、班长、排长。参加五次反“围剿”和保卫苏区的战斗。1934年红军长征后,他留在湘赣边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湘赣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他任1支队2营代营长。10月调军部任军需处2科科长、被服厂副厂长。

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他和军部战友与国民党顽军激战七天七夜,在突围中他带领战士掩护军需处的同志,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到达江北新四军第7师驻地,任7师军需副官兼被服厂厂长。1942年,他因病转到巢湖地区抗日民主政府工作,负责筹建进口用品工厂。后因身体不好,在当地政府批准下休息一年半,并兼该厂指导员。

1945年任无南(曾是无为县的一个区,在县城以南地带)工厂指导员。并在高沟、周步店成立的无南地下支队中任政委兼军事督导员。1947年后,先后任无为二区分队长,无为虹桥、泥汉交通联络总站站长。参加大小战斗70余次,并为渡江战役筹备船只,做了大量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汤沟区政府治安区组长,无为县公安局保卫股股长,巢湖地区公安处保卫科科长,皖北区党委保卫干事、科长,安徽省委组织部保卫科科长。1953年调任淮南市公安局行政科科长。

1954年6月因个人身体原因,多次申请要求回老家休养,经上级批准,同意回湖南老家长期休养,保留工资待遇及级别。1971年办理退休手续。1979年按地市级待遇离休(行政13级)。

2005年7月2日因病在湖南省茶陵逝世,享年96岁。


孔诚(1917一2016) 曾用名:孔庆森

1917年10月18日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他早在15岁时起就跟着共产党闹革命。1935年1月,他在革命低潮时期毅然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先后参加了平江县道山战斗、在湘鄂赣边地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新四军1支队1团3营侦察排排长、团部侦察连2排排长,先遣支队1连4班班长、1团侦察参谋、侦察连连长,新1支队司令部警卫连连长、特务营副营长(未到职)。1941年1月皖南事变突围后到达苏南,任新四军1师2旅特务营营长、4团2营营长,6师18旅52团2营营长、18旅兼苏中1分区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科长。苏中1分区江都独立团副团长、特务2团副团长、团长,苏中军区2旅5团团长、10纵30旅89团团长、华东野战军11纵32旅95团团长、94团团长,第三野战军10兵团29军86师256团团长、85师参谋长、86师参谋长兼厦门警备区参谋长,空军航空兵11师参谋长、陆军预5师第一副师长兼参谋长、康定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兼党委书记,万县军分区司令员兼党委书记、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四川省第五届政协常委等职。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参加了韦岗、青阳县木镇、繁昌、父子岭、皖南事变突围、兴化县、蒋庄、永丰圩、丁家垛、宝应县杨亦桥、车桥、高邮县三垛河等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参加了宝应县、兴化、盐城、高邮县、邵伯,东台县、沟墩、李堡、丰利、汜水镇、盐南、淮海、南岳庙、渡江,解放无锡、苏州、上海、福州等战斗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先期入朝,在顺安设立指挥所引导我机群赴朝作战,防止美军在朝鲜西线仁川登陆。转场浙江苋桥机场,配合陆海军解放一江山岛等诸多重大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奉命进军四川甘孜高原艰苦地区,参加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平叛民改”斗争,彻底平息了封建农奴主的反动武装叛乱。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5年按正军职离休,享受大军区正职医疗待遇。1988年荣获二级红星荣誉勋章。曾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他因在战斗中5次负伤,被国家评为二等甲级革命伤残军人。

离休后,先后被成都军区政治部评为“先进离休干部”“成都军区健康老人”“巴蜀健康老人”等荣誉,还被四川省军区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8月,孔诚受中央军委邀请进北京,参加了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

2016年8月20日因病在成都军区总医院逝世,享年99岁。


附:寻找皖南事变亲历者还在继续


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部队9000余人在奉命北移途中,遭到国民党军七个师8万余人的围攻。全军除2000余人突围外,一部分被打散,大部分指战员壮烈牺牲或被俘。

几年坚持寻找皖南事变亲历者,北京新四军研究会7师分会的兄弟姐妹们和编委会的同志们克服诸多困难,在大家的支持帮助下,终于获得上千条的信息。现收编在《浴血皖南——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第一部)幸存者287人,牺牲者510人。我们还将继续出版《浴血皖南——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第二部、第三部......

由于年代久远,加上知情老人去世等因素,查找皖南事变亲历者的工作越来越难。但是我们决不放弃任何一线机会,寻找皖南事变亲历者的资料和照片工作,无论有多难,我们永远在寻找的路上。

恳请读者朋友或想通过研究会协助寻找先辈后人或革命烈士后人、指导和交流学习、咨询相关问题等的同志们,请与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七师分会、《浴血皖南一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编委会或中旗网编辑部联系,谢谢。


《浴血皖南一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编委会联系电话:13611016077

中旗网编辑部联系电话:13167323767


声明:

文章版权归《浴血皖南——皖南事变亲历者简介》编委会所有,侵权必究。如欲转载,请先与编委会联系,同意后,刋登时要注明出处。


【责编:中旗网张伊】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特别推荐、史海钩沉、致敬铁军

评论区

发布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