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孙女徐禹强同志
中旗网北京2023年1月10日讯 (张伊)
徐禹强,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的孙女、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装备部信息研究中心退休干部,曾任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办公室高级工程师。2023年1月3日,徐禹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根据本人生前愿望和家属意愿,丧事一切从简。1月9日,徐禹强同志的遗体在北京火化。
徐禹强,徐特立惟一嫡孙女。1936年11月5日出生。湖南长沙人。1961年3月入伍,献身国防科技事业27年,高级工程师,获全军国防科工委多项科技成果奖。1987年5月退休后,她不愿过轻松、闲适的生活,率先发起并创建了全国性科技开发服务社会团体——中国老区技术开发研究促进会,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从事科教扶贫服务社会。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热情支持下,与一些有志于帮助革命老区脱贫致育的国防军工科技人员、部队离休干部一起,为帮助老区尽快改变落后面貌贡献余热。她常说:“我做这一切,就因为我是共产竞员,科技工作者,是党和人民培养我、教育我,是祖父的精神鼓舞着我。”“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全国性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五六十万字。著有《金属水剂清洗技术》、《我爱爸爸》(合写)和《万里征途徐特立》。《经济技术贸易手册》、《万世师主编《水剂清洗技术论文集》、《徐特立》(上、下卷)等书,其中《我爱爸爸》获1980—1981年全国少年儿童读物一等奖。1994、1998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国防科工委先进退休干部。其名被收录入《中国当代名人录》(第二版)。
徐禹强同志的爷爷、“延安五老”之一,徐特立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曾是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向警予、李维汉、李立三、田汉等人的老师。参加过长征,之后到达延安,被尊称为“延安五老”之一。
1937年初,党中央由保安(今志丹县)迁到延安,适逢徐特立60大寿,毛泽东草席未暖,就发起为徐老祝寿的活动。他在写给徐特立的信中,热情地颂扬了徐特立“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并写道:“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1947年徐特立70大寿,毛泽东再次为其题词:“坚强的老战士”。 徐禹强整理了祖父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一起的故事,书名就叫《坚强的老战士》,他确实是个坚强的战士。
徐禹强是徐特立唯一的孙女,本名徐玉,徐禹强的名字是祖父徐特立后来为其改的。他希望孙女能自强自立,不能太软弱,他还常常对徐禹强说‘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
徐禹强的父亲徐厚本,1936 年毕业于陕北大学,1938 年从延安来到长沙,不久患上重病,徐特立时任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主任,工作很忙,无暇顾及儿子的病。不久,徐厚本在长沙病逝,为此,徐特立心里长久地痛苦。那时徐禹强只有两岁,在湖南与祖母相依为命,直到 1949 年湖南和平解放,13岁的徐禹强与祖母一起,来北京与祖父团聚。
为了防止小孙女滋长特殊化思想,徐特立对禹强要求很严格,对她约法三章,告诫孙女“第一不要有特殊思想,第二不要有优越感,第三不要脱离群众。”徐禹强上学的时候,祖父要她住校,和工农的孩子们一起过集体生活,只有星期六和节假日才接回家。徐特立还经常带她到胡同里做煤球的地方,看工人做煤球,让其感受并养成热爱人民、艰苦朴素的思想。那时是供给制,祖父吃“小灶”,孙女只能吃“大灶”。改成薪金制之后,祖父有专门厨师做饭,只准孙女和工作人员一起到食堂吃饭。他对孙女说:“你是革命的后代,不能坐享其成,不能滋长特殊化思想,要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要走自己的道路,为社会出力。”
徐特立对孙女徐禹强约法三章手迹(复印件)
1947年2月15日,徐特立写给孙女徐禹强的一封信,教育她要把规矩和活泼有机结合起来。
小孩子要规矩还要活泼
——徐特立致孙女徐禹强
(1947年2月15日)
禹强孙儿:
去年十一月收到你写的信,信上的字写得很端正,文章也写得清楚。小孩子要规矩还要活泼,你这样规矩是很好的,但需要唱和跳,需要做学校和家庭中能做的整理清洁工作,念书不要过劳。我家还是穷苦,饮食恐有营养不足,希望节省一切别的用费。你和你的祖母的饮食我很关心,目前时局没有安定我不能回家,寄钱也困难。时局好转的时候或者你们到我这里来,或者我回家,到那时再看。
我今年七十一岁,你的祖母已七十岁,你的父母也不在家,都是由于时局不好不能住在一起,希望你对你的祖母多亲近一些。我只能写一空信给你,没有办法寄东西,但时刻记念着你们。完了。
民国三十六年(1947)二月十五日
特立
这封信是1947年2月15日写给孙女徐禹强的。徐禹强当时正和祖母熊立诚、姑母徐陌青等住在湖南长沙县五美乡。信中说到“你的父母也不在家”,是指徐禹强的父亲徐厚本已于1938年夏在长沙病故,但此事一直瞒着徐禹强的祖母。徐禹强的母亲徐乾,当时在延安为徐特立做秘书工作。信中徐特立先生对晚辈的成长,尤其是养成艰苦奋斗、勤俭生活的美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要求,言辞谆谆而殷切。
从 1949 年到 1968 年徐特立去世,徐禹强在祖父身边生活了很长时期。他老人家常给徐禹强讲长征的故事,他把真诚的爱播洒在徐禹强的心田。徐禹强从小便失去了父亲的爱,祖父徐特立给予她的,不仅是浓浓亲情,还有超越亲情的高尚、神圣的情感——对党和人民的爱。
1961年3月,徐特立的孙女徐禹强应征入伍,为了禹强走好人生的这一步,徐特立为她题词。徐特立嘱咐孙女,你们要继承的不是财产,而是前辈尚未完成的革命事业,继承和发扬前辈的革命精神,发奋图强,做好革命接班人。
徐特立为孙女徐禹强参军题词手迹(复印件)
徐特立常说,要想把我们的后代培养成革命的红色接班人,就必须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己的努力这三方面的工作都做好。我们留给后一代的,不应该是什么万贯家财,而只能是十分艰巨的革命重担,要想使他们把这副担子挑起来,并且沿着我们所开辟的道路一直走到底,那就必须在交给他们任务的同时,也交给他们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就是革命的思想和作风。父辈们为革命艰苦奋斗,换来了荣誉,也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这只是父辈们的光荣,至于你们自己的荣誉、自己的未来,还需要你们自己去争取、去创造。
多年的耳濡目染和祖父的言传身教,在徐禹强的内心,多是祖父这些永不磨灭的记忆。
1962年.徐特立老先生与孙女徐禹强!
徐禹强和祖父徐特立、祖母熊立诚再一起。
徐特立老先生与孙女徐禹强
2011年11月26日,徐禹强(左一)在兴国县毛泽东调查纪念馆感悟毛泽东、徐特立与人民群众心连心、鱼水情。
徐特立同志简介
徐特立(1877年—1968年),又名徐立华,原名懋恂,字师陶,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他是毛泽东等人的老师。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4年参加长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著作大都收集在《徐特立教育文集》和《徐特立文集》中。党中央曾评价他“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毛主席高度评价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1913 年,徐老为了践行教育救国的理想,同时看到家乡的小孩没有读书学习的机会,于是将自己在长沙教书所得来的薪金作为办学的经费,筹建了五美高级小学,免费吸收贫困子弟入学。在徐特立的苦心经营和精心指导下,五美高小办了下来,培养了一大批进步人士。
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5月21日,长沙发生“马日事变”,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到疯狂屠杀。面对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徐特立拒绝了反动派对他的拉拢、利诱,毅然决然地抛弃一切,冒着杀头的危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有些人劝他,“如今革命失败了,不少人已经退党了,你怎么还入党?”徐特立立场坚定地回答:“革命成功的时候, 多一人少一人无所谓,正是因为革命失败了,需要我们继续干,逃跑算什么?”对此,陆定一在《人民教育家》一文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人民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就这样给全党同志上了第一课:困难时不要动摇,应当更坚定地奋斗,革命是一定胜利的。徐老给我们的教科书,就是他的入党,这本没有字的教科书,比什么教科书都好,比什么教科书都重要。”
1934年10月,时年57岁的徐特立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整个长征队伍中年龄最长者。为了照顾他,组织上给他分配了一匹马,但徐老经常把马让给伤病员骑,或者用来驮东西,实在走累了的时候,他就一手拄着红缨枪,一手拽着马尾巴坚持走路。就这样,徐老徒步行军约有两万里。后来,在延安的时候,丁玲、周小舟等同志还写过“徐老徐老真正好,马儿不骑牵着走”这样的诗句赞扬他。
徐特立与谢觉哉长征结束后的合影
1935年8月,长征部队要经过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过草地,粮食就是生命。徐特立舍不得吃部队发给他的青稞麦,尽量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谢觉哉的青稞麦没有了,又正患病,身体十分虚弱。徐特立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忍饥节省下来的干粮全部送给了谢老。在这种时候,粮食意味着生存、意味着生命啊!更何况当时徐特立自己也身患痢疾。多年后,谢老仍满怀深情地回忆:“要不是徐老让给我的那些粮食,增强了我的精神和体力,也许我已经永久地躺在草地上了。”在那样艰险、恶劣的情况下,徐老让出了伟人的风范,那是一种“他人第一”的风范,一种舍己为人的风范。这种风范,成就了“当今一圣人”徐特立。
1936年徐特立与毛泽东在瓦窑堡的合影
毛主席曾说:“辛亥革命前,我听说一位中年人演讲,并用刀割去一指血书,这给了我革命的第一次感性认识,我来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他做了我的先生,我才知道他就是徐特立。”
毛泽东写给徐特立60大寿祝寿信
徐老同志: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当革命失败的时候,许多共产党员离开了共产党,有些甚至跑到敌人那边去了,你却在一九二七年秋天加入共产党,而且取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从那时至今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你比许多青年壮年党员还要积极,还要不怕困难,还要虚心学习新的东西。什么“老”,什么“身体精神不行”,什么“困难障碍”,在你面前都降服了。而在有些人面前呢?却做了畏葸不前的借口。你是懂得很多而时刻以为不足,而在有些人本来只有“半桶水”,却偏要“淌得很”。你是心里想的,就是口里说的与手里做的,而在有些人他们心之某一角落,却不免藏着一些腌腌臜臜的东西。你是任何时候都是同群众在一块的,而在有些人却似乎以脱离群众为快乐。你是处处表现自己就是服从党的与革命的纪律之模范,而在有些人却似乎认为纪律只是束缚人家的,自己并不包括在内。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你总是拣难事做,从来也不躲避责任,而在有些人则只愿意拣轻松事做,遇到担当责任的关头就躲避了。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的,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当你六十岁生日的时候写这封信祝贺你,愿你健康,愿你长寿,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
此致
革命的敬礼!
毛泽东
一九三七年一月三十日 于延安
徐特立70大寿时,毛主席为其题词,称赞他为“坚强的老战士”。
徐特立和妻子晚年的合影
徐特立和妻子熊立诚两人七十年如一日,相敬相爱、相濡以沫、相互支持,始终保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作为一位职业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长期离家在外,但徐特立与熊立诚夫妇始终心相通、情相系。熊立诚到徐家后就操持家务,后来支持徐特立破产读书、支持徐特立舍家办学、更支持徐特立走上革命道路。对于这样一位虽然没有文化却有见地、有胆识,不顾一切支持自己读书、办学、革命的妻子,徐特立充满感激、充满爱意。新中国成立后,徐特立马上把妻子接到了北京,得以团聚。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徐特立关心体贴夫人,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你们对我的生活不要特殊照顾,可一定要在生活上照顾好老太太。”熊立诚去世后,徐特立深感悲痛,怀念不已。他将两人的合影一直装在随身的口袋里,并经常观看,以致照片中间有了深深的折痕。
徐禹强是徐特立小儿子徐厚本与徐乾所生,在老家长沙县长大。解放后,13岁的她随徐老夫人熊立诚、姑母徐陌青来到北京,得以与祖父和母亲团聚。初次见面,徐老对孙女约法三章:“一不要有特殊思想,二不要有优越感,三不要脱离群众。”不久,徐禹强被徐老送到学校过集体生活,只有周末和寒暑假回家。住校不久,一次因身体不适,吃不下饭。学校领导以为她刚到北京吃不惯小米饭,就安排她和校长吃了一餐大米饭(当时就是校长一周也难得吃上一顿细粮)。徐老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孙女,还跟她讲了“一张马皮打牙祭”的故事。后来,徐老又对孙女赠言:“你们要继承的不是财产,而是前辈尚未完成的革命事业。继承和发扬前辈的革命精神,发愤图强做好革命接班人。”
革命老人徐特立的孙女徐禹强,爱人徐文浩
徐禹强在纪念徐特立诞辰140周年上讲话
徐禹强和家人在万佛陵园徐特立雕像前
徐禹强夫妇在万佛陵园徐特立雕像前
徐禹强为孩子们讲祖爷爷徐特立的故事
红色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姜文华大校等同志前往家中看望徐禹强夫妇
红色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姜文华大校等同志前往家中看望徐禹强夫妇
红色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姜文华大校等同志前往家中看望徐禹强夫妇
红色文化宣传者张晓峰与徐禹强老妈妈在一起
张晓峰泣血叩拜《致慈母祭文》
下一篇: 陈昊苏:纪念湘南起义95周年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