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年11月4日,纪念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创会会长马文瑞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现场。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华全国工商联原党组书记胡德平,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陈昊苏及夫人秦昭,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刘建,以及周秉和、彭宇、李若谷、耿志远、王小舟、欧阳晓光、陈洪生、袁霞、杨兰、王晓红、王彦君、马晓力、马小玫、马晖、蔡宁、忽蓬、王溦、冯普选、霍岳军、邱丽、周俊丽、郭睿等人,以及马文瑞同志亲属、生前友好和身边工作人员代表出席。
合影
继承革命传统,弘扬延安精神 —— 纪念马文瑞同志诞辰110周年(视频)
视频从延安时期、西北局时期、劳动部、中央党校工作时期、陕西省委工作时期、全国政协、外事工作、创办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老战友老同志情意深长9个部分,展示了马文瑞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马文瑞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会侧记(三)
马文瑞在真理标准讨论中的作用
郭 睿
马文瑞和胡耀邦的交往,则涉及党史上一段著名的真理大讨论。二人的交集可以追溯到七大,马文瑞是西北局的组织部长,也是七大资格审查委员会的成员之一,胡耀邦时任总政治部干部部负责人,负责军队领域,所以开始有工作的交集。
1945年春,马文瑞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委、组织部部长,4-6月在延安出席中共七大。
团中央负责青年上山下乡时,“我父亲也曾管过青年劳动力安置等等这些事,他们那时候也有交集,后来耀邦到党校以后又想起我父亲来了,就调他去了党校,我父亲也不辱使命,跟耀邦非常合拍,政治上非常一致,他们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方面绝对一致,”马晓力说。
1977年12月,马文瑞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并主持日常工作。期间,党校校刊《理论动态》率先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鲜明地提出了真理需要检验,检验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不是领袖的言论和指示。”“这是十年浩劫之后的一声晴天霹雳,也是为彻底否定文革发出的一个强烈信号。”
1983年8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陕西视察工作,这是他 (右二)在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 (右三)陪同下参观毛主席在延安枣园住过的窑洞。 (右一)为肖华同志
上世纪70年代末著名的真理大讨论,即围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的全国范围的热烈讨论,马老也特殊贡献。胡德平认为现在对这个议题的讨论和材料搜集还不太全,整个研究还有很多的缺憾。“党校的理论先导作用在这次辩论中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地位。如果把这场历史性的一个思想解放,只单纯的归结为一篇哲学文章的作用显然是不公平的。”
胡德平提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表述在60年代就出现过,但并未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作用,为什么恰在78年能起到这种巨大的作用?这场全党全民的大讨论,之所以对否定文革,推进改革都起了历史作用,亦是理论和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才得以迸发出这样的思想解放能量。。
“单单凭借一篇文章,没有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党的集体的力量,这种认识太学术化了,我觉得这个历史作用是起不到的。”胡德平说。
胡德平呼吁,希望在座各位对父辈的资料能够更多的收集整理,“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开个座谈会,大家来进行研究。”
关于真理大讨论,马晓力坦言,后来关于这段历史的研究,其实不太全面。那个时候绝大部分刚被解放的老干部,都是站在支持立场的。
“胡福明写了文章,作为一个哲学问题,送给光明日报的时候,光明日报当时的回应是先不刊登,提出等党校《理论动态》登了以后,也就是政治风险有人承担了后,他们才登。事实也是这样,这位老报人敏锐地从这篇哲学文章里嗅出了强烈的政治味道,深知一旦发表就会引起轩然大波。”马晓力说。
1978年3月,时任中央党校哲学教研究室主任的吴江找到中央党校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长马文瑞,提到胡耀邦交给哲学研究室一个任务,写一篇关于真理标准的文章,马文瑞当即表示支持,让他自行安排人写。吴江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哲学教研室研究组组长孙长江。在孙长江刚刚写出初稿的时候,光明日报转来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的文章,请吴江修改。在吴江的支持下,孙长江把两篇文章捏在一起,把题目改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多人修改,胡耀邦审定,于1978年5月10日在党校《理论动态》上发表。第二天,《光明日报》在头版加以转载,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级文物)
1978年5月11号,《光明日报》刊登了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华社转发此文。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解放日报》等全文转载。
不久,吴江向马文瑞汇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引起了很大争议,有人甚至说是“砍旗”,“是方向性错误”,他想写一篇文章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阐述,马文瑞表示赞成。这就是6月24日发表在《解放军报》上、产生了相当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听说有重大争议,马文瑞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找出来,又看了一遍,认为文章的观点是正确的,站得住脚的,自此他更积极地支持有关真理标准的讨论。
其实,在主持党校常务工作中,马文瑞早就这样做了。这年4月,哲学教研室搞出了一个《关于研究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若干问题》的文件,里边明确规定,要“以实践为检验真理、辨别路线是非的标准”,在第一期学员最后学习党的学说课程时,把这个文件发给全体学员阅读、讨论、征求意见。马文瑞对此大力支持,他“继承和发扬了党校复校以来的办学精神”,实行“四不主义”,让学员们能在一个良好的民主氛围里进行学习、研究,充分发表意见,使学员们受到一次很好的实践是检验路线是非标准的教育。
“这件事前后经过听我父亲讲了好几次,当时中央也有不同声音,文章出来后就有人说这是‘砍旗’,甚至说是分裂中央,吴江战战兢兢转述。”提出这篇文章是“砍旗”的说法是吴冷西(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马晓力说,马文瑞又重看了文章,对吴江说没有什么问题,“我认为很正确,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支持你再负责写一篇文章,要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个最基本的原则写清楚,而且要更有论据,论点,要见报,不仅要见人民日报,还要见各大报纸。”
“当时吴江找到了解放军报社的姚远方,因为那时候有位负责意识形态的高层领导人已经去威胁胡耀邦,说你这样搞下去的话要分裂党中央,你承担得起这个罪名吗?你们党校再也不要在《理论动态》上登这类文章了。”所以在党校《理论动态》上不可能再登。
根据马文瑞秘书忽培元回忆,马文瑞反驳该观点,“什么‘砍旗’,砍哪家的旗?这又是文革时期扣大帽子的遗风。“他接着说,这样吧,你们也可以再写一篇文章,积极主动地回应一下,可从理论上找出更充分、有力的论据,以理服人。吴江听了之后,忧恐不安的心情为之一扫。他也想继续写文章,对这个问题做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马文瑞说,那好,你们抓紧写,写好了我看一看,成熟了就在报上公开发表。是真理,就要坚持到底。”忽培元在著作《长河》中写道。
吴江提议争取这篇文章首先在《解放军报》发表,于是马文瑞找到了时任总参谋长的罗瑞卿,“我父亲又给罗总长打电话,说罗长子我这里有一篇重要的文章,你看看能不能先登在《解放军报》上,然后还要在《人民日报》上再登。罗瑞卿说好吧,你拿来我看看。看了以后他决定要登,而且还给耀邦叔叔又打了电话,因为他们的关系更亲近,互相很信任,这是罗瑞卿去西德治病前一大悲壮之举。他临行前对《人民日报》总编李庄说:‘那篇文章也许有人会打板子,要打板子就打在我身上。’”马晓力回忆。
公开资料显示,1978年6月,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时任中央军委常委的罗瑞卿促成《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在《解放军报》上发表并同时在《人民日报》发表。从理论和政治的高度反击了所谓“砍旗”和“分裂党中央”的武断政治威胁,从而推动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深入开展。
邓小平与马文瑞等同志在一起。
同年7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会议上正式表态,一定要支持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78年延续到79年的大讨论,成为中共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理论辨析与路线调整。
曾发表了《马文瑞在三中全会前后》一文的王彦君说:一些人提起那场大讨论,印象是一场理论争论,记得的都是笔杆子们的名字,他们哪里知道,争论的背后是惊心动魄的政治较量!如果声称“砍旗”的人胜了,那么挨整的首先并不是写文章的几个人,而耀邦、罗瑞卿、马文瑞,这几位老政治家是迎着下台的风险,把几乎夭折的大讨论硬生生扛下来的!
“那样一场严肃的斗争,现在看来好像被我们这几句话就轻描淡写了,但是那个时候,需承担多大的政治风险,多大的政治责任!所以我很敬佩耀邦、罗大将和我的父亲。我父亲他也真是一本特别厚的书,我是永远读不完的,”马晓力说。
【责编:中旗网张伊】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