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21日,是邓小岚去世一周年的日子,特刊发人民日报记者朱悦华撰写的《相约马兰——致敬邓小岚》一文,以为缅怀!】
邓小岚在早春的马兰月亮舞台前(周丽婷摄)
相 约 马 兰
——致敬 邓小岚
朱悦华
缘 起
初识邓小岚,是在她父亲邓拓诞辰百年纪念会上。那是2012年2月23日,一个阴阴欲雪的初春。开始,有点分不清姐姐小岚和妹妹小虹,她们不仅长相酷似,神态举止也一样温文尔雅。熟悉后发现她们还是有些不同的。如果说小岚如静水流深,润物无声,小虹则如清泉激荡,掷地有声。那时,他们姐弟几人经常被电视台请去,讲述他们父母和家庭的故事。他们谦和温润,落落大方,处处流露着一个幸福家庭的基因和教养。每每此时,我都分外感怀。仿佛聆听了一曲天籁之音的序曲,充满期待、神往与不甘。那是怎样一个美好家庭啊!仿佛风暴从未击碎过梦的涟漪,他们内心依然那么丰盈、清澈、浪漫。
2018年单位举办社史展,我接待了晋察冀日报研究会一行,邓小岚也来了,她是会长。闲谈中听人说她在河北阜平山村教孩子们音乐10多年了。我大为感动地看着她,她却只是羞涩一笑,仿佛为引起我的过分关注而感到不安,或者她只是悄悄回了一次“娘家”不小心被发现了。直到2022年2月23日,我跟随她来到太行山深处的马兰村,才深深体会到,18年400多公里的翻山越岭、大包小包搬运,她每一次回“娘家”都委实太不容易了!
邓小岚正在给马兰村的孩子上课。(周丽婷摄)
雨果说:开启人类聪明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还有一把是音符。在马兰新村邓小岚的“家”里(更像音乐教室),见到大提琴、小提琴、手风琴、吉他、电子琴、古筝、笛子、曼陀铃的惊叹,让我有点回不过神来。这哪里是在闭塞的大山里,简直就是北京某个乐队的演出间。
一抹飘逸,如闪烁火焰,烙刻了17世纪古希腊的优雅高冷,似乎永远属于神圣殿堂的小提琴,想不到有一天,一位中国乡村女教师改写了它的命运。放下身段,洗尽铅华,走出现代交响乐演播厅,跟随邓小岚来到大山深处,清风旷野,溪水潺潺,在山村女孩手指间,世界名曲贝多芬的《欢乐颂》流淌出不一样的神韵。没有雕饰繁复,只有单纯挚爱。这也许是小提琴诞生以来最破圈的一次演奏,一次生命与青春觉醒的交响。山中偶遇、被邓小岚如此壮举感动的音乐人阿里及团队往返马兰,追踪邓小岚与孩子们纯真自然的音乐故事,拍摄出了原生态音乐纪录片《马兰的歌声》,凡来过马兰的人几乎都会哼几句主题曲《如果有一天你来到马兰》,唯美浪漫的画面充满了亦真似幻的感动:少年的肩头斜跨着大大的乐器,强健的脚大步走过田埂、小溪、石板路,天空蔚蓝,鸟语花香;溪水旁、猪圈旁、大石头上、玉米地里,少年指甲里藏着黑色的泥,手面皴裂,手指裂着口子在练琴。沉寂的村庄被琴声惊醒了,音乐带着泥土的味道,在少年心里扎下了根,现代文明以如此美妙方式唤醒了村庄。
谁说高雅音乐只属于阳春白雪?山里孩子一样可以惟妙惟肖。正如大家看到的,换个场景,就是冬奥会舞台了。2022年2月4日、2月20日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44个阜平山里娃用希腊语演唱了冬奥会会歌。世界在那一刻静止了。巨大反差却又如此美妙和谐。什么样的力量,谱写了这样的传奇?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邓小岚和张艺谋及阜平马兰的娃娃在一起。(邓小岚亲属供图)
借着奥运炫风,被巨大热情裹挟着,人们发现了这群活泼灵动孩子身后的邓小岚。79岁的她山区义务助教18年的故事,瞬间感动了无数人。
冬奥会闭幕式还没结束,邓小岚就回到了马兰。她兴奋地准备着迎接孩子们的归来。在北京、保定、马兰之间,她马不停蹄,甚至没来得及与家人一起分享这份喜悦。
2月23日,我与她同回马兰。一路上,聊得最多的是她的“马兰梦”:小山村里种满季节不同的花儿,人们唱着动人的歌谣,幸福快乐生活着。我被她浪漫的理想气息深深感染了,想留在马兰给她当个助手,她高兴地答应了。我们相约:春暖花开,马兰再会。
追 寻
我的追寻是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理性与感性的叠加。2020年初,武汉新冠疫情期间,深居简出的邓小虹通读了记载父亲邓拓率领报社同仁游击办报壮举的《晋察冀日报史》,她深为前辈们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不怕牺牲、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的英雄精神所打动。在敌人围追堵截、一次又一次残酷扫荡中,他们坚强战斗了10年6个月,出版了2854期报纸,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被称为“民族的号筒”,创造了世界游击办报的奇迹。仿照1200年前日本佛教高僧空海大师开创的徒步朝拜之路“四国遍路”,邓小虹与报社子弟合作开发了“晋察冀游击办报寻路”19个纪念点,并在当地政府和村民大力协助下完成了建设。她希望更多后来者能够缅怀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献身的那些年轻生命,感受巍巍太行美丽的自然风光,希望百年千年后,“寻路”能成为一条知名的旅游线路,成为当地村民安居乐业的幸福之路。
沿着“寻路”牌,驱车山路间,仿佛听到枪弹声在耳旁掠过。从史家寨庙台司令部旧址的石头房基、湮灭的窑洞、散落的残破土屋、曾藏有兵工厂、造纸厂依然巍然耸立的金龙洞,就能让我们回到并不遥远的辉煌苦难的岁月,仿佛看到当年八路军官兵在这里树叶充饥、冰雪解渴、山石为床的点点滴滴。山风,如凝重智者,一页页翻卷着恢弘的历史篇章;寻觅,深一脚浅一脚,不知何时会踏响内心的惊叹——那是一个后来者的虔诚。岁月隐匿,山色亘古,慢慢闪出了邓小岚和孩子们欢快的琴声与歌声。这样的切换,美妙自然,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生活吗?
凭着黑暗中战友递过来的一根步枪背带,身孕8个月的丁一岚终于爬上了日卜的山顶。两个月后,婴儿的啼哭打破了寂静的黎明,晨曦从破旧窗户透进来,照亮了婴儿清秀的脸庞。那天是1943年12月24日,向世界发出第一声清脆哭声的婴儿就是邓小岚。70年后,邓小岚再次登上日卜山顶,冥冥中她看到爸爸的战马倒下了,几个战友也倒在了敌人枪声中。她与他们生死相遇,魂聚马兰。在依山傍水、石鹰护卫的地方,父亲起了个颇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叫“烈士居。”
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战斗在晋察冀。
一个深秋晚上,在干爹陈守元兴奋的脸上和温暖怀抱里,邓小岚感到了世界的变化。此时,在40公里外下雷堡的窑洞坚持办报的父母,也在漫山遍野火把里庆祝抗战胜利。父亲难耐激动,挥笔写下《清平乐·庆祝抗战胜利》:“喧天锣鼓。卷地红旗舞。革命长征万里路。极尽人间艰苦。今朝四海同声。欢呼抗战功成。喜见漫山遍野,火光星月齐明。”吟诵父亲留下来的诗文,是几十年来邓小岚理解和怀念父亲的主要方式,父亲伟大而坚定的乐观主义情怀始终鼓舞着她。
邓小岚和养父母在一起。
抗战胜利后,邓小岚恋恋不舍离开养父母,到张家口与父母短暂团聚后又回到阜平。此时,父亲在7公里外的麻棚村办报,邓小岚和弟弟邓云跟着母亲住在栗园庄,母亲在村后山坡上的广播电台播音。一年后,沿着这条播音小道,母亲丁一岚走到了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北京天安门城楼西侧,庄严兴奋地向全世界播报了这一激动人心时刻,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播音员。
天气晴好时,5岁的小岚会带着弟弟爬上山坡去摘野花,听鸟鸣。爸爸常骑着马来看他们,云中也有锦书来。这短暂而快乐时光是邓小岚对阜平的最初印象。
1949年跟着爸爸妈妈进京后,和大多数老一辈革命家子女一样,邓小岚开始了住校生活。她活泼开朗,喜欢唱歌跳舞,参加各种文艺活动,跟着广播交响乐团老师学会了拉小提琴。那时邓家常开家庭文娱晚会,举办家庭小画展。兄妹五人有吹口琴、弹吉他的,有拉小提琴、手风琴的,一家人吹拉弹唱,欢聚一堂,十分快活。小学五年级时邓小岚迷上了苏联芭蕾《天鹅湖》,有了一个“舞蹈梦”。父亲还画了芭蕾舞演员速写画送给她。在父母支持、鼓励、启发、引导下,1963年邓小岚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学习原子能化学。这个专业在上世纪60年代属于顶尖科学、保密专业。邓小岚品学兼优,多才多艺,大学二年级就成了预备党员。因为“文革”原因,1970年邓小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山东泰安一个刚成立的小药厂。本该在原子能高科技领域一展才华的她,只能干灌装药水这样的简单工作。即使最简单、最琐碎的工作,邓小岚也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地干好。盛药水的瓶子一抱一大包,不小心就会稀里哗啦碎几个,邓小岚总是格外仔细地一个个码好。音乐成了她的知心朋友,陪伴她度过快乐与忧伤时光。业余时间,她教工友唱歌,教孩子拉琴。她担任过车间技术员、车间主任,后调到实验室工作。她帮助药厂建立和完善了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熟悉她的人说:邓小岚是工程师中懂音乐的人,也是业余音乐人士中懂工程管理的人。她的工程管理与音乐才能在马兰又一次大展宏图。
她的“舞蹈梦”也没有破灭。2010年,邓小岚参加了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印友好协会、印度驻华使馆联合举办的“中国人表演印度歌舞”网络大赛,67岁的她是年纪最大的参赛选手,身着莎丽,额头点着吉祥朱砂,舞姿优美,舞步矫健,充满青春的活力与异域风情,令观众赞叹不已,赢得了大赛特别奖。而她永远年轻的心灵就像盛开的山茶花一样,那么芬芳美丽,生机勃勃。
心 约
马兰街头,遇到67岁的孙秉莲,主动跟我攀谈起来——在她看来,村里来了陌生人,多半都跟邓小岚老师有关。她告诉我:她家的房子是邓老师设计的。我好奇地来到她家。拾级而上的楼梯、高大的壁炉、欧式踢脚线,一眼就看出设计者的审美趣味。我在心里笑了,除了邓老师,谁还会如此浪漫高雅?她家前面,是邓小岚刚来马兰时的落脚地——二姐家。土屋犹存,如沧桑老人,慈祥地看着年轻路上的青春影。至今村里还流传着邓拓为新郎牵马坠蹬的佳话。
67岁的马兰村村民孙秉莲在讲述邓小岚的故事。
太行山深处的马兰村,是《晋察冀日报》驻扎时间最长的地方,报社同志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生死情谊。邓拓曾以“马南邨”笔名纪念这里,母亲给邓小岚留下“马兰后人”的印章。50年后的一天,邓小岚来到这里,她发现马兰的孩子居然不会唱歌,内心被深深刺痛了,她决定教这里的孩子唱歌。18年来,在北京与马兰之间她频繁奔波,从教孩子唱歌、组织乐队、走出大山、各地演出、到回到马兰举办儿童音乐节,她的“动静”越来越大,她的梦想如此年轻美丽,充满了不屈不挠的执着与热情,似乎什么也难不倒她。就像一个孤勇者的修行,她的人格日益闪耀着天使般的神圣光彩。
被音乐浸染的孩子不断走出大山,邓小岚还在大山中坚守着,像燕子衔泥筑巢一样,一点点为马兰的孩子构筑音乐的爱巢。她坚信只要留住音乐,就会留住孩子们心中的快乐。她坚信通过学习音乐,对自然、对祖国、对家乡的爱就会沁入到孩子们的灵魂中。教孩子们音乐也让她收获了极大的快乐与满足。于生命而言,幸福永远是高贵的付出,而非廉价占有。
邓小岚与孩子们踩着梯子在音乐城堡墙壁上画的大树开满了花。
邓小岚在马兰小学种的树已枝繁叶茂。
马兰音乐城堡——邓小岚设计的欧式古典风格的三层建筑,矗立村头,凤凰于飞,将一个山村的音乐与建筑品味提高到了艺术的高度。那天午后,她和孩子们爬上梯子,以墙壁为画板,绘出了一树花开,绘出了一个个翱翔的“音乐梦”;
鸽子舞台——大山脚下,展开的手掌如鸽子托起明天,一砖一石,垒起了她对孩子们未来的美好希冀;
月亮舞台——大自然、孩子、音乐这天籁之音的美妙组合,是邓小岚唯美浪漫“马兰梦”之集大成。在父亲带领队伍冒雨急行,爬上四道岭,向灵寿核桃树一带进发的山谷苇沟,邓小岚千方百计地建起了如梦如幻的月亮舞台。一枚圆月被折叠成了空中与地面两部分,半月形舞台背景,别致的斜坡,孩子们可以欢快地跑上跑下,舞台衣帽间隐藏在树林里,楼梯扶手盘旋而上的是德彪西的《月光》曲,小小月亮门可供孩子们上下场。山涧小溪,沿着长长的人工渠,逶迤而来,蔚然而成舞台前玉带般的“兰梦湖”——我被深深震撼了。那么不起眼的一条涓涓细流,居然攒起这么大的水面,起了这么美丽的名字,大概只有邓小岚才能想到做到。这多像她18年的坚持啊!皓月当空,水中倒影与空中明月交相辉映,孩子们清纯的歌声与清澈的泉水如珠玉落盘,回荡在山谷间。一切的一切,美轮美奂。这是设计师刘阳专门为邓小岚与马兰小乐队设计的。邓小岚像怀揣梦想的少女,坚定地把它变成了现实。
山涧小溪沿着长长的人工渠汇入月亮舞台前的兰梦湖里。
掩映在大山中的月亮舞台。
月亮舞台与兰梦湖。(摄影者不详)
如那日复一日将巨石推到山顶的西西弗斯,其生命意义在于日复一日的坚持,即使巨石终将落下,也仍旧选择坚持。这种坚持本身就被赋予了英雄般的壮烈与崇高之美。
18年的坚持,赋予了邓小岚生命意义别样的美丽纯粹、深沉坚韧,以及强大的唤醒与感召力。她温和而坚定、宽容而悲悯的微笑温暖着每一个走近她的人。沐着太阳的光辉,我们自己也会发热。这个时代也许更需要温和坚定的力量,需要一种使命感的坚持。
2022年2月冬奥会后,邓小岚将第五届马兰儿童音乐节定在6月份的端午节,她设想下半年还要举办一场《马兰歌声》专场音乐会。月亮舞台加快了后期工程与环境绿化进度,大型挖掘机和工人在加紧施工。早春的山谷,寒意料峭。邓小岚白天在马兰小学上音乐课,一早一晚就去月亮舞台转转,看看施工进展,检查工程质量、水渠坡度、游乐场建设等。她经常骑着一辆半旧电动车,车钥匙卡片正面是一把小提琴,背面是她的名字和电话号码。3月16日晚,邓小岚和孩子们在北京录制完《经典咏流传》深夜11点回到马兰,第二天她顾不得休息,一大早赶到马兰小学上音乐课。3月18日,鹅毛大雪。这一天来的人可真多,一拨又一拨,邓小岚忙着接待合影。3月19日傍晚,她倒在了月亮舞台。3月21日深夜,在北京一家医院,她安然离世……
书桌上,几瓶没吃完的药,医生开具的病历单夹在月亮舞台的施工图纸中,《马兰村旅游开发规划》详细规整,简朴的床头放着她给孩子们的留言,药盒背面是她抄写的一首新歌:“时光就这样匆匆走远,留在记忆里的是欢乐时光……”
放不下太多未完成的事情,她就这样匆匆地走了……
邓小岚安葬在了晋察冀日报烈士们的墓地旁边,她永远和那些革命烈士长眠在一起。
像失去了自己的亲人,马兰乡亲们陷入悲痛之中,他们万般没有想到,他们的邓老师会离去得这么突然。认识不认识的人从四面八方给家人打来电话、发来微信和视频,发自内心的感叹和赞美潮水般在互联网上涌动:
有人说:她是灵魂高贵的人,是真善美的化身,她天使般付出了很多我们有心无力力所难及的人类高尚善良之无限,她的高大圣洁需我们静下心来仰视许久才能体会和走近;
有人说:她是照亮黑夜的星星,是闪耀在华夏大地上的灯塔,是一束神奇的光,她会照亮马兰,照亮孩子们未来的路;
有人说:她是知行合一的君子,是浮躁时代的一股清流,是当代知识分子俯身甘为孺子牛的表率;
有人说:她是一朵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春天到来就开花,她永远开在太行山百姓的心中……
爱花的邓老师自制的花束——晾干后花朵就不会掉了。
邓小岚帮助翻盖的马兰小学依然窗明几净,挂着科普大讲堂的牌子。
继承了邓小岚基因以音乐为职业的女儿刘明明说:我作为女儿,像所有的女儿那样爱妈妈;而对邓老师,对小岚老师,她就是我的信仰,我信仰妈妈,亲爱的小岚老师。我知道了妈妈有多么地深爱马兰,那里是我离她最近的地方。
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汉学家齐慕实教授说:她是践行父亲邓拓正直与担当之品格以及母亲丁一岚之爱心与责任感的典范。40年前,她和爱人刘先生欢迎我来到他们的家,鼓励我走进他们炽热的家国情怀,分享他们对祖国和世界的美好憧憬。我会永远怀念小岚的笑容,怀念她开朗的自信,怀念她热诚的邀请——“来吧,让我们一起欢唱!”
她是一曲美丽动人的歌,是月下清雅的小提琴曲,是山间奔腾的交响乐,是春风轻拂的笛音……她纯真美好的心灵与崇高无私付出使她当选了“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我们来了!这是所有爱戴邓小岚的人们,为完成她未竟事业发出的共同心声。
小岚老师,你听到了吗?你率领着露珠小草,率领着音乐和孩子,在山谷间,在尘世外,举行一场盛大演出——那是人类精神的盛典。悠然自在,不染尘埃,陶冶灵魂,启迪众生,吸引着无数志同道合者,从城市、从乡村、从世界各个角落奔赴而来。你在哪里,演出就在哪里,我们就奔赴哪里。因为那是光照的地方,是心出发的地方……
(文章摄影除署名外均为本文作者)
【责编:中旗网张伊】
上一篇: 谢海巢:纪念王桥战斗胜利80周年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