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为新中国而战 —— 邹健东华东解放战争影像实录》新书首发式在京举行

  • 时间:   2024-05-06      
  • 作者:   陈人康、张伊      
  • 来源:   中旗网     
  • 浏览人数:  3475


2024年4月23日,《为新中国而战——邹健东华东解放战争影像实录》新书首发、赠书赠图仪式及出版座谈会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


《为新中国而战——邹健东华东解放战争影像实录》新书首发式在京举行


中旗网北京2024年4月23日讯(陈人康、张伊)

2024年4月23日,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为新中国而战——邹健东华东解放战争影像实录》新书首发、赠书赠图仪式及出版座谈会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领导及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原会长陈昊苏,北京新四军研究会顾问粟惠宁、彭城、江旅安,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军部分会会长蔡平,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陈人康,渡江胜利纪念馆原馆长吴小宝,梅州市海外联谊会会长,北京梅州商会副会长许诊,北京大埔同乡会会长苏诗略,中国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解放军画报社原社长柳军,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居杨,等多位军事界、出版界、新闻界、摄影界专家学者,共同围绕新书进行座谈交流,拓展解放战争等革命史方面的研究视角,加强史料、文物的阐释解读,进一步发挥红色资源凝心铸魂、资政育人的作用,推动红色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展现新的生命力。

图片1.jpg

2024 年是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为新中国而战 —— 邹健东华东解放战争影像实录》由中国摄影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摄影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是战地摄影记者邹健东(新华社华东野战军前线总分社摄影记者)在解放战争期间拍摄的第一手珍贵的有关华东、中原战区的影像资料。共收录 300多幅图,许多照片系首次出版。该书按照不同战役,如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总结整理了相关战役的影像文本和史料,结合多篇邹健东所发表的文章及新闻界、摄影界专家、学者的评论文章,集中展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原和华东地区迅速发展的战局,真实地反映了华东军民在解放战争中的不朽业绩和战斗生活。

邹健东之子邹毅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赠送父亲邹健东摄影作品。图为邹毅在父亲摄影作品上签字。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领导向邹健东之子邹毅颁发收藏证书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原会长陈昊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毛主席雕像前

正如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原会长陈昊苏在这部书的《序言》中写道:这部《为新中国而战——邹健东华东解放战争影像实录》像一座延伸千里万里的图片画廊,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华东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过程;它像一座光照千年万年的艺术丰碑,为华东军民翻身解放的经历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原会长、陈毅之子陈昊苏发言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军部分会会长、蔡敏之子蔡平发言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原秘书长、彭康之子彭城发言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顾问、粟裕之女粟惠宁发言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顾问、江渭清之子江旅安发言

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陈士榘之子陈人康发言

渡江胜利纪念馆原馆长吴小宝发言

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居杨发言

中国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解放军画报社原社长柳军发言

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高扬发言

微信图片_20240505063121.jpg

合影


链接:

陈昊苏:《为新中国而战》像一座光照千年万年的艺术丰碑

《为新中国而战——邹健东华东解放战争影像实录》序言 (昊苏


这部《为新中国而战——邹健东华东解放战争影像实录》像一座延伸千里万里的图片画廊,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华东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过程;它像一座光照千年万年的艺术丰碑,为华东军民翻身解放的经历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陈昊苏

1949 年,邹健东于南京

邹健东同志是我们军队中的资深摄影记者,也是一位摄影艺术家。他一生追求光明与进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光荣的贡献。他 15 岁时,在家乡广东梅县松口镇的一家照相馆当学徒,开始接触照相行业。1938 年加入新四军,在皖南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参加军部摄影室活动。但那时新四军军部摄影器材匮乏,他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相机。1941 年,“皖南事变”爆发,军部摄影室辛苦拍摄的所有照片资料都毁于战火。他在事变爆发前撤退到苏北盐城,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华中局宣传部。新四军新军部曾经策划恢复摄影室,但因经费紧缺,未能实行。

1946 年 1 月,新四军军部北进至山东临沂,邹健东被调到军部所属的山东画报社担任摄影记者,实现了他多年的向往——拿着手中的相机,全身心地投入对军队和老百姓的摄影报道工作。那时候,解放战争的大幕刚刚拉开,山东成为全国瞩目的战场之一。邹健东用镜头聚焦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的浴血征程,随着人民革命战争胜利的巨轮滚滚前进,从山东驰骋到华东与中原战场的各个角落,以英雄部队勇敢无畏的指战员和热情支援子弟兵的解放区父老乡亲为表现对象,拍摄出一系列反映战争生活的精彩画面。

这部《为新中国而战——邹健东华东解放战争影像实录》,就是他这一时期摄影作品的汇集。不夸张地说,它像一座延伸千里万里的图片画廊,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华东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过程;它像一座光照千年万年的艺术丰碑,为华东军民翻身解放的经历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在邹健东同志漫长的摄影生涯中,这部拍摄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作品集只是他摄影艺术美丽长卷的精彩开篇。战争年代,我们军队的物质条件十分匮乏,能够提供给摄影记者的胶卷极少。邹健东回忆说,当时他们不能放手拍摄,是因为还有很多后续的场面等着他们拍。在这样的条件下,摄影记者敏锐的眼光和抓拍的本领显得格外重要。他靠着对摄影事业的执着追求,将生活与摄影创作的要求紧密联系起来,“经常在大脑中按动快门”,从而练就了过硬的摄影本领。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南京、北京、广州等地从事摄影工作。在创作条件有了改善的情况下,他拍摄了大量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社会进步的摄影作品。我们这些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战士的后代都为他感到骄傲,他的摄影艺术画卷在精彩开篇之后又显现出艺术水平更高、文献价值更重要、历史意义更强的后续篇章。邹健东没有辜负新四军老首长叶挺、项英、刘少奇、陈毅、粟裕、张云逸、邓子恢等人对他的期望,他代表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的老战士攀登上了红色摄影艺术的雄伟高峰!

新四军华东野战军政治部为邹健东下部队采访开具的介绍信

邹健东佩戴的解放军臂章

邹健东佩戴的标志章正面

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时,邹健东使用的相机

我在四十多年前就认识了邹健东同志。在我父母逝世之后,为了举办纪念活动,我联系了老一辈摄影艺术家,开始对邹健东的经历及作品有了了解。我很感谢他多年来为发扬我军传统做的大量工作。《为新中国而战——邹健东华东解放战争影像实录》中的这些作品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特别值得我们珍爱。

战地摄影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跨越历史变迁的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我们这些七八十岁的人曾经在那个时代里生活过,接触过那些真实的场面。但随着时光流逝,城市、乡村的风貌以及活跃其间的各种人物形象都发生了巨变,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印象已渐渐远去。看到这些摄影作品,那些记忆中的场景又得到部分还原,让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和兴奋。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作:“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古时候,社会发展进程很慢,几十年的时间,江山胜迹不会有很大的改变,所以诗人强调因“人事代谢”导致的古今变迁。而在我们生活的时代,社会生活的变革速度不断加快,经过几十年的时间,人们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观察,会产生极为强烈的沧桑对比感,这就是摄影作品社会意义的表现,是古人无法体会到的。借助这些历史图片展示的场景,我们会对前人坚守初心、英勇奋斗的精神产生敬意,并激发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奋斗、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的信心。邹健东同志及老一辈摄影工作者的历史性贡献将永远被党和人民铭记,我们献上由衷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邹健东同志离开我们已经 19 年了,中国的社会生活还在进步,祖国的山川风物呈现出新的面貌。如果邹健东同志还能看到这些变迁并用摄影技术呈现出来,那该有多好啊!我们衷心希望邹健东同志奋斗、创新的精神在新一代中发扬光大!让我们继续前进,为新中国而战!

2019年8月23日


珍贵史料, 首次出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华东解放战争期间

战地记者邹健东深入前线采访拍摄

在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中

他以相机为武器

用镜头聚焦人民军队的浴血征程

300多幅历史影像

集结成这部

《为新中国而战——邹健东华东解放战争影像实录》

第一手珍贵影像、文献资料首次出版

极具收藏史料价值


主编:邹毅

策划:高扬

出版机构: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


山东省临沂县的民兵在战斗中埋地雷、打游击,配合八路军、新四军打击日本侵略军。摄于 1945 年。

人民政府是翻身农民的靠山,临沂县朱陈区区长在农民的新田契上盖上红印。摄于 1946 年 5—11 月。

1947 年 1 月 11 日,在鲁南战役中,国民党军的坦克在解放军战士的手榴弹、手雷和炸药包面前趴了窝。图为解放军战士登上缴获的坦克。

在莱芜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沿临蒙公路北进围歼李仙洲集团。摄于 1947年2月19—23 日。

1947年5 月13日,在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某部翻山越岭,向孟良崮疾进,追歼国民党“王牌军”第七十四师。

大娘慈母心,护理子弟兵。孟良崮战役期间,老大娘给解放军伤员喂饭。摄于 1947 年 5 月。

1947 年 5 月 16 日,在孟良崮战役中,一位老大娘向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炮兵团一连连长施夫俊指点国民党第八十三师十九旅第五十六团的指挥所就在刘家河疃村庄的商店里。

1948年3月9日,在洛阳战役中,华东野战军攻城部队强渡洛河。

在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六十七团九连战士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跃出工事,向黄百韬兵团司令部所在地碾庄发起冲锋。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华野第八纵第六十七团三营九连被华东野战军授予“碾庄圩突击模范连”光荣称号。摄于 1948年11月19—21 日。

1949 年 1 月 20 日,解放军进入蚌埠,淮海战役的胜利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战斗号角。“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新目标即将成为现实。

按照《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预备命令》的要求,各部队于 1949 年 3 月12 日前抵达长江北岸集结位置,进行战前准备。图为 1949 年 2 月,第三野战军跨过淮河向长江北岸开进。

1949 年 4 月,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军五十九师在永安洲举行南征誓师大会,士气高昂。

1949 年 4 月,渡江战役前夕,解放军战士们斗志昂扬。

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军五十九师二营渡江先锋连在扬中突破国民党军江防阵地。摄于 1949 年 4 月 22 日。

“穿”军毯的树。1949 年 4 月 22 日,渡江战役期间,在扬中的树林里,解放军战士用军毯围捆好树干,防止军马啃吃树皮。

1949 年 4 月 22 日,在扬中南岸送解放军部队过夹江的船列中,有一位梳着长辫的小姑娘紧握船橹,奋力划船,送解放军过大江。50 年后查明,她的名字叫颜红英,当年 19 岁,参加渡江训练时,她的耳朵被国民党打来的炮弹片震伤,但她仍然留在前线。在渡江战役中,颜红英一家荣立二等功。

1949 年 4 月 25 日,在南京至杭州的国道上,解放军战士不顾南逃的国民党军留下的大批炮车与辎重,继续前进追击国民党军有生力量。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镜头:1949 年 4 月 23 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解放军战士在总统府门楼上放声高歌的场景,预示着一个民主、自由、繁荣的新中国即将建立。摄于 1949年 5 月初

解放军进入南京,受到市民热烈欢迎。摄于 1949 年 5 月。

南京市民在南京市新街口庆祝南京解放。摄于 1949 年 5 月。


编者介绍:

邹毅,人民画报社主任记者。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国防科工委宣传部、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等单位任职,在人民画报社第一编辑部、网络版编辑部任副主任。主要从事时政新闻、国防科技、文化体育、民俗风情等新闻与专题摄影报道及人物采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而摄影协会理事。编辑出版展览图册《振兴中华的科技之光》《威武雄壮的钢铁长城》《钢铁长城 精兵之路》及人民画报社的《神六增刊》《神七增刊》等刊物。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特别推荐、革命人物故事

评论区

发布
    •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