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法制日报社原党委委员、副社长、高级编辑,报社创始人之一马宝善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沉痛悼念马宝善同志
送别仪式现场(阎庆华 摄影)
送别仪式现场
长长的送别队伍 (阎庆华 摄影)
深情送别法制日报社原党委委员、副社长马宝善同志
中旗网北京2024年6月2日电(张伊)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法制日报社原党委委员、副社长、高级编辑,报社创始人之一马宝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5月29日19时0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2024年6月2日上午9时,马宝善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2日上午9时,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正前方摆放着马宝善同志的遗像,马宝善同志的遗体静卧在鲜花丛中。
马宝善同志的遗体静卧在鲜花丛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法治日报社,法治日报社离退休人员服务部,原中国律师报,中共子长市委、市政府,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中国先秦史学会,商务部国际商报社,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全体学员,北京市万寿阳光老年公寓等相关单位和个人送了花圈。
马宝善同志治丧期间,有关负责同志到家中吊唁、慰问亲属。
马宝善同志亲属、生前友好、家乡代表等前往八宝山殡仪馆送别。
向敬爱的马宝善同志深深鞠躬
亲属深情告别
马宝善同志生平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法制日报社原党委委员、副社长、高级编辑,报社创始人之一马宝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5月29日19时0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马宝善同志,男,汉族,1941年9月生,山西太原人。1956年6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6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1月至1965年4月在北京军区空军第二航校服役。1965年4月至1966年10月进入国务院外语训练班(印尼语)学习。1966年10月至1967年6月待分配。1967年6月至1980年9月在《北京周报》中文编辑部任编辑。1980年9月至1981年1月在中国法制报社(后更名为法制日报社)任编辑。1981年1月至1982年9月在中国法制报社任编辑部负责人。1982年9月至1983年9月进入中央党校学习。1983年5月至1984年9月在中国法制报社任总编室主任。1984年9月至1986年6月在中国法制报社任出版发行处处长。1986年6月在中国法制报社任党委委员、副社长。1988年1月,在法制日报社任党委委员、副社长。《中国律师报》创刊后兼任副总编辑,2001年年底退休。
马宝善同志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孜孜以求、努力工作,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始终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作风。他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时刻以党员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准则要求自己,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正气和风范。
马宝善同志事业心强,管理水平高,长期投身于新闻和报业管理领域,深耕细作,对新闻业务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和突出的业务能力,为新闻宣传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60年,马宝善同志投身军旅,在5年的军旅生涯中,先后担任《解放军报》《空军报》《保定日报》通讯员,锤炼了坚实的新闻基础。1967年,马宝善同志担任《北京周报》编辑,主办了“祖国各地”专栏,撰写了大量深受读者喜爱的文章,累计字数达数十万字。1980年,马宝善同志调入中国法制报社,积极参与报纸创办工作,先后负责内参编辑、编辑部组建及记者部管理工作。在负责编辑部工作期间,他精心组织了一系列质量上乘、特色鲜明、有深度的重要报道,如《依法从重从快打击严重现行犯罪》《推行律师制度》等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此外,在做好编辑工作同时,他撰写多篇评论,其中《既改造人,又造就人》一文作为中国法制报社创刊后的第一篇评论员文章,具有里程碑意义。1983年,马宝善同志担任总编室主任期间,对报纸版面进行了“短、新、快”的改革,有效提升了报纸的整体质量。1984年后,马宝善同志任出版发行处处长,1986年起任副社长,主管报纸的出版、发行和广告工作。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是报纸的两大经济支柱。在他的领导下,报社经济效益稳步提升,以1993年为例,发行量居全国各报发行量前三名,广告收益屡创新高,这些成绩的取得,同马宝善同志的努力工作、高效管理密不可分马宝善同志还拥有深厚的理论水平和扎实的文字功底。独自创作编写或与人合著了《经济法实用问答》《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等著作,撰写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如《论权与法》《加强法制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试论领导者的法律意识》等共 40 余篇,其中两篇在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上交流。
马宝善同志作为报社领导干部,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坚持报纸党性原则与新闻工作改革创新的一致性。坚持围绕报社新闻采编这一中心开展工作,积极筹划安排报社的各项活动,积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为新闻采编工作提供强力支持。注重研究探索新闻工作的特点规律,健全完善报社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给新闻媒体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马宝善同志为报社的创办、改革、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马宝善同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致力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自1991年始,业余习《易》并重操书法。因受“易理”启迪,始创似反而非反的书法艺术——“易道书法”。2001年退休后,将研易、收藏、书法统一于《易道》系列,先后正式出版《易道书法》《易道收藏》《易道爻说》《易道卦说》《易道太极说》《易道象数逻辑》《易道·德行说》《易道宇宙观》。在《易经》哲学领域,以全新的视角、观念、方法,提出了“天道原生、地道顺生、人道善生”和“心物一元”及“宇宙万物对应统一”等新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澄清了人们对《易经》的误解,为《易经》的哲学研究开创新的前景。应邀到北京及全国各地进行“关于易经哲学研究的若干问题”讲座五十余场,反响积极,深受学界好评,并被北京、西安、深圳、沈阳、河南、湖南、湖北等高校特聘为兼职教授;被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聘为课外导师。
马宝善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高尚的品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马宝善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领导、好同志,是报社的一大损失。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化悲痛为力量,艰苦奋斗,努力工作,进一步深化报社各项改革,促进报社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马宝善同志,安息吧!
马宝善同志治丧委员会
二〇二四年六月二日
永远怀念亲人马宝善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耿焱、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名誉会长马小玫
左起:张伊、王元、李多力、刘丹、肖立昂、耿焱、王东哈等
左起:肖立昂、魏兰、丁峰、王东哈
北京万寿阳光老年公寓阎庆华等
家乡代表
(文中照片除署名外,其余均为张伊 摄影)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