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送别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代表处原副代表 宋心鲁同志

  • 时间:   2024-10-27      
  • 作者:   张伊      
  • 来源:   中旗网     
  • 浏览人数:  9241


2024年10月25日,宋心鲁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


送别仪式现场

早早来到现场的亲朋好友


深情送别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原(中国)代表处副代表 宋心鲁同志


中旗网北京2024年10月25日电(张伊)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代表处原副代表,原美国媒体集团、媒体中国公司及亚美通讯公司副董事长,千善基金会红色文化系统工程公益基金顾问团成员、“西北革命策源地”原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书记宋养初同志与教员杨滨同志之子宋心鲁同志,因突发心梗,于2024年10月21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10月25日,宋心鲁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

25日上午,八宝山殡仪馆兰厅庄严肃穆,大厅上方悬挂着宋心鲁同志的遗像。宋心鲁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

上午9时许,大家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宋心鲁同志的遗体前肃立默哀,向宋心鲁同志的遗体三鞠躬,并向宋心鲁同志亲属深切慰问。

宋心鲁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

送别仪式现场

亲属在送别仪式现场

宋心鲁同志的孙子孙女敬献鲜花

宋心鲁同志亲属致词

宋心鲁同志亲属致词

全体向宋心鲁同志的遗体默哀、三鞠躬



慰问宋心鲁同志亲属

亲属向宋心鲁同志三鞠躬、最后告别


宋心鲁同志的亲属、同学、战友、同事、亲朋好友等或到现场送别,或送花圈、或在外地不能前往现场的打来电话,以各种方式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宋心鲁同志的亲属:爱人张迎新,女儿女婿 宋杨、阎津,弟弟妹妹心淮,淮云,幼滨,孙辈:凯凯、妮妮、久久送了花圈;

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北京新四军研究会浙东分会,安徽省泗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恒有源科技发展集团,解放军技术工程学院三系二班(64届)全体,美国亚美CC讯集团北京公司全体同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全体同事,北京四中校友会,千善基金会红色文化系统工程公益基金、千善基金会特别公益工程“钱学森学派实现者俱乐部”全体同仁,长安俱乐部,中泰国际控股集团等送了花圈;

宋心鲁同志的战友:郭迎明,杨永昌,向文心,欧阳衫,车鹏翔,乔连福,袁学文,黄安生,王泉清,李胜利,葛庆生,杨珍祥,马德志,王山川,王行虎,徐和平,张晓苏等;

同事:贺洪,王学志,李瑛珺,翟平静,孙韶云,杨明忠,张志华,王东,何天悦,叶涛等;

亲朋好友:黄少南,常远,叶涛,杨东明,秦畹江,杨抗美,洪晓达,钱宏伟,张喆,雁南,志华,张蕾,杨泳清,赵康,吴宏珂,刘念远,傅洋,赵康,宋扬之,张翼宇,徐生恒,孔丹,赵胜利,谭斌,刘昕,袁鹏,李彤妍,冯延平,张怀旗,张伊,何辉,王新民,杨剑辉,张晓苏,谢老转,魏三纲,李洁,张夏令,张宇,张东海,田婧,任小彬,刘歌,马晓力,张,胡瑞山,王子杰,李洪伟,邓静柔,章安安,朱常宝,查竞传,刘晓丹,孟运,宋体刚,潘勇平,于娜,段京川,张京辉,曹晔,王保新,张晓强,王如,傅海燕,赵燕琼,李惠敏,李建屏,华克,李健,宋晓霞,宋嘉,李忠民,宋乐燕,赵玲,吴存瑜,李晓霞,宋洁尘,宋幼斌,刘铁梁,宋体彪,宋肖玉,赵振中,江邦标,宋达,张开仕,宋仁贤,宋农,宋小燕,宋体松,张仕玉,宋仁魁,宋仿雍,杨磊,朱瑾,陈凯茜,小郭,蔡宝荣,李慧敏,田 民,段京川,杜浩南,一勇,李宏伟,  军,吴岳,戴璐,段又郡,郝滨,雍麟,宋丽,张开士,张士玉,汪帮本,理理,伟伟,路丽,明明,黄  宇,朱丰,李福兴,徐大椿,凌人滨,胡文爱,宋霞茹,宋淑媛,张小军,杨惠建,张迎春携子姚陆,赵晓明,刘燕燕,宋庆,宋农,宋心之,宋健,郭琦携全家,李优优,郑军,周大刚,习明力,张丹,赵萌,阎中平 等到现场送别,或送了花圈。

沉痛悼念宋心鲁同志!




GE6A6086.png













亲朋好友留言


宋心鲁同志生平概略


宋心鲁同志于2024年10月21日上午,在北京因突发心梗逝世,享年79岁。

宋心鲁同志祖籍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四河乡,系“西北革命策源地”原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党总支书记宋养初同志与教员杨滨同志之子;千善基金会红色文化系统工程公益基金顾问团成员;曾任联合国儿基会(中国)代表处副代表,欧美同学会理事,哈佛校友会(中国)理事,美国媒体国际集团(中国),亚美国际集团(中国)副董事长,恒有源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高级顾问等。

宋心鲁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宋心鲁同志在解放战争期间,于1945年11月10日生于延安。1947年2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调集重兵大举进攻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其父母因跟随党委机关战略转移,于1947年3月—1948年8月将年仅1岁半的宋心鲁寄养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柔远镇刘沟村老乡田桂英家3年。新中国成立后,宋心鲁同志曾就读于北京市第四中学,后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工程学院三系并毕业,并在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英语系、[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高级管理人员进修班受训。

他曾任解放军沈阳军区空军某部炮兵连副指导员,指导员;期间,曾被评为全军学习毛泽东思想标兵,受到解放军总参谋部杨成武上将接见。


2012年5月30日,中共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党委书记、《绥德师范学校校史丛书》主编武军(左一)在北京向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学校(前身,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资深校友后代马晓文(左三)(马文瑞、“西北革命策源地”孙铭之子)、宋心鲁(左二)(宋养初、杨滨之子)、常远(左四)(刘宪曾、常婕萱之孙)征集校史资料,并征求对学校发展的建议。

出席“西北革命策源地”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百年华诞纪念活动留念。图为:宋心鲁(左)(原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党总支书记宋养初与教员杨滨之子),叶涛(千善基金会特别公益工程“钱学森学派实现者俱乐部”联席主席)

出席“西北革命策源地”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百年华诞纪念活动留念。图为:常远(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刘宪曾校友与常婕萱校友之孙)、宋心鲁(原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党总支书记宋养初与教员杨滨之子)


出席“西北革命策源地”原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陕西省立第四师范)百年华诞(1923-2023)纪念活动留念。左起:杨志梁、李亦浩、张雨方、常远、刘玉兰(刘志丹的妹妹)、宋心鲁、叶涛、张怀旗、任强

出席“西北革命策源地”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百年华诞纪念活动留念。左起:杨志梁、叶涛、姜劲波、常远、宋心鲁、马秀岚、崔渊

他退役后,先后就职于中共中央某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部,并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美国纽约)3等秘书,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代表处高级协调员、副代表。期间,在德国、加拿大、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多次参加联合国机构、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培训班及大型国际会议。他退休后,为推动中国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以及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倾注了大量心血。


宋心鲁一家捐资设立的北京四中“杨滨校长教育基金”


时任北京四中校长杨滨

宋心鲁(前左1)与四中后任校长刘铁岭、邱济隆、刘长铭及校友孔丹、周坚、戴小明、赵胜利、张鲁元、赵康等人合影。

宋心鲁之母杨滨,曾任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2006年,宋心鲁一家捐资设立了由北京四中校友促进教育基金会专项管理的“杨滨校长教育基金”,用于奖励杨滨校长在四中工作期间与其共事的教职工,旨在表达“杨滨子女对其母亲工作过的四中的怀念,对曾经教育帮助过他们的老师的怀念,对四中退休的干部、教师和员工的尊敬和感谢。”


“西北革命策源地”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校友杨滨(宋养初校友夫人,宋心鲁之母)简介


杨滨(1917—1981) ,女,原名杨亭云,又名杨廷云,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钦明区前杨庄(现雷家乡前杨家村)人,宋养初夫人,宋心鲁之母。

杨滨于1923年—1935年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城读女子小学、中学。1935年8月考入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化学系。在读中学及大学期间,曾阅读大量苏联书籍及鲁迅、丁玲、巴金等人的作品,多次参加抗日救亡学生运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后,被迫辍学;同年10月初经其次兄杨沛和宋平的教育启发,转道西安,经八路军办事处介绍于1938年2月到延安陕北公学总校第14队学习。1938年1月,入延安中共中央组织部训练班学习, 3月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任延安女子大学教务处教育干事兼秘书,9月入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2月任359旅卫生队党支部副书记。

1940年2月,任“西北革命策源地”陕甘宁边区中共绥德师范党支部书记兼教员。1946年11月,转任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宣传部干事,翌年春延安保卫战打响后,主动要求留在前方,与丈夫宋养初(时任陇东地委宣传部长)将年仅1岁半的儿子宋心鲁寄养于农家, 参加支前、土改及收复区的复仇清算工作,直至1949年3月战争结束。

1949年4月后,杨滨历任北京市教育局中教科公立中学股长、中共北京市女子一中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北京市丰盛中学校长、中共北京市第四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革委会副主任等职。

1978年4月,习仲勋离京赴广东上任时在机场与送行人员合影。左 1—6:习近平、吴庆彤、宋养初(绥师校友)、齐心(绥师校友)、屈武、习仲勋;右2—3:齐桥桥、习远平。

1978年1月,杨滨奉调国家教育部巡视员。任职期间,考察了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工作。1980年,她参加赴美欧教育考察团,到法国、联邦德国、美国等国考察了几十所大中小学,访问了教育行政部门、协会、基金会等团体;回国后她与他人合写了考察观感,以《他山之石》为题发表在《人民教育》杂志1981年第2期,对当时中国的普通教育改革起了指导和推动作用。1980年冬,杨滨主持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工作,其癌症已到晚期,仍坚持到四川、湖北调查,回京后不久即卧床不起,于1981年5月28日逝世。临终前,杨滨对侍护人员表示:“我好了还要工作,要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地位而呼吁!”

杨滨生前曾任全国妇联第三届执行委员、北京市第1—3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国家教育部为其撰写的悼词中称誉她为“终生从事教育事业的优秀教育家”。



原青海省省长黄静波之子黄少南将军(左一)慰问亲属

GE6A6282-2.jpg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字:特别推荐、资讯中心

评论区

发布
    • 相关内容推荐